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6期 ID: 136263

[ 杨文清 文选 ]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例谈

◇ 杨文清

  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满足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且能够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它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对这些知识获得更长久的记忆,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那么语文课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呢?
  一、联系生活体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丰富的生活体验。如果老师在平常上课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这个问题很熟悉、很亲切,就很容易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在上《漫话清高》时,我问学生:“如果别人说你清高,你听后高兴吗?”结果很多同学说自己听到这样的评价不高兴,因为觉得别人是在说自己很孤僻、不随和。这时候我再提出以下问题:你们知道吗?古代的人们对清高的看法跟我们不太相同,清高的“帽子”还很值钱呢!你知道有哪些古人被冠以清高之名吗?他们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得到了清高的声誉呢?……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致很高,他们也想知道古人对清高的看法与现代有什么不同,清高的古人与自己有什么不同。于是大家看书都比较认真,探究的兴趣很浓。而在教《我为什么活着》时,我先放一部短片,让学生看看周围的人为什么活着。这部短片让学生觉得片中有的人与自己很相像。这时候我再让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活着,他们发言非常积极。可见,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觉得自己并不是在枯燥地学习,而是在轻松地生活。
  二、知学生之底,设适中之题
  只有设置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不因问题过于简单而厌烦,也不因问题过于深奥而心灰意冷。设置难度适中的题目才能让学生获得探究后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强烈的兴趣。
  教《失街亭》一课时,开始我让学生根据《三国演义》第95回的内容和课本画出“失街亭”一战的地理形势图,结果没有一个人画得出来,个个都灰溜溜的。后来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这样提出问题:先把文中出现的地名写出来,然后根据第九十五回和课文的内容,确定这些地点的位置关系。这样一处理,学生基本上都把“西线图”(诸葛亮兵出祈山的西线)画出来了。我自己则直接点明中路、东路。学生一看这三条线路就立刻明白了“街亭”为何如此重要。这时候他们对这一仗如何打,双方如何调兵遣将很自然地产生了兴趣。
  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苏轼游赤壁时想到的英雄人物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或孙权。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我提示他们:可以从赤壁之战时这几个人的年龄、婚姻、职务、事业方面考虑,然后结合苏轼自身的相应情况考虑。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根据课本和历史知识能完成,学习的兴趣自然很高。可见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因为它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兴趣。
  三、注重学科间的渗透
  让语文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不要让语文成为一座孤岛,也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我们的课文内容包罗万象,如果能做到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觉得内容丰富多彩,不单调,饶有趣味。
  教《我有一个梦想》时,如果把语文与历史联系起来,让学生说说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说说他们所知道的马丁·路德金,学生就会非常有兴趣。尤其讲到“美国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漂白皮肤”时,他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黑人反抗种族歧视的斑斑血泪史。再如讲《米洛斯的维纳斯》《花未眠》时,可以让学艺术的同学谈谈关于“美”的原理,虽然他们说得不一定深刻、准确,但也能道出个一二来。这些同学在发言时,别的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这些同学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所以,老师应该尽可能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东边不亮,西边亮”。
  [作者通联:广西玉林容县中学]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