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中生来说,文言文的语法是一个很难突破的关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尤其迷惑人,学生难接受,老师也着急。其实,突破这一难点有一条捷径,那就是利用学生积累的成语。成语具有结构精炼、语言简约、表意丰富的特点,其中,有很多还完整地保留着古汉语的语法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因而,在讲解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学习成语中的语法现象,因为成语结构简单,易学易记,因而接受较快。在此基础上,逐步迁移到对课文中文言语法的学习,最终达到突破这一难点的目的。以下是笔者对这一教学实践的简单总结。
一、学习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这些类型成语中也有,比较典型的是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1.介词宾语前置
“夜以继日”,《中国成语大辞典》将其解释为“夜晚接着白天。形容日夜不停”。据此,“夜以继日”的正常结构应该是“以夜继日”才合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同样的道理,“一以贯之”的正常结构是“以一贯之”。这类成语的语法结构是“前置宾语+介词+谓语(动词)+宾语”,把“前置宾语”放到介词后面就容易解释和理解了。
【课本链接】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加点部分翻译出来就是“我同谁一道呢”,所以,其正常结构应为“吾与谁归”。
(2)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句子翻译出来就是“你根据什么了解燕王呢?”“何以”的正确语序就是“以何”。
2.“是”字提前宾语
这类成语比较成见的有“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等,其基本的语法结构是“前置宾语+是+谓语(动词)”,以“惟+前置宾语+是+谓语(动词)”最为常见。翻译时将“前置宾语”调到谓语后边即可。上述二个成语可解释为“只追究你的责任”(惟问你)、“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比喻服从指挥和乐于追随。”(惟瞻马首)这类成语还有很多,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力是视”等。
【课本链接】
(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
这个句子的正常结构应该为“孜孜焉唯急进修”
(2)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这个句子的正常结构应该是“求,无乃过尔与?”译为:“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3.否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这类成语比较典型的是“时不我待”、“时不我与”,其语法结构是“否定词+前置宾语+谓语(动词)”,其语法特征有两点:一是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这一规律与古汉语中否定句宾语前置的规律是完全一致的,上述两个成语的正常结构就是“时不待我”(时机不等待我)、“时不与我”(时间不等待我们)。
【课本链接】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国风》)
加点部分应为“莫肯顾我”。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加点部分应为“时人莫许之”。
(3)古之人不余欺也。(《游褒禅山记》)
“不余欺”即“不欺余”。
4.介宾结构后置
比较典型的成语如“相濡以沫”、“持之以恒”,其特点是“以”字引导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置在动词的后边。这两个成语的正常语序就应该是“以沫相濡” “以恒持之”。这类成语还有很多,如“求道于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绳之以法”“判若鸿沟”“轻如鸿毛”等。
【课本链接】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2)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上面两句加点部分应分别放在“封之”和“求救”的前边。
二、通过成语学习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现象较为复杂,而成语由于结构简单、便于理解,更易于学生接受。下面分类讲述。
1.名词作状语
(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
这类词比较多,如“狼奔豕突”“斗折蛇行”“狼吞虎咽”“鳞次栉比”“龙腾虎跃”“蚕食鲸吞”“星罗棋布”“蝇营狗苟”等。其中的名词都可以解释为“像……一样”。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处所
像“面折庭争”“阳奉阴违”“风餐露宿”等,其中的名词都用作状语,可分别解释为:“当面反驳,当堂争辩”“表面上听从,暗地里反对”“在风中用餐,在露天住宿”。
【课本链接】
(1)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4)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面(1)(2)两句中的加点词分别解释为“像鸟的翅膀一样”“像狐狸鸣叫一样”,用法与“狼奔豕突”“斗折蛇行”等成语中的名词“狼”“虎”“斗”“蛇”等的用法是完全相同的。(3)(4)释为“当面”“在朝廷”,和第二种情况是相同的。
2.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受否定词修饰,活用为动词。
例如:一文不名、不翼而飞、巧不可阶等。其中“名”“翼”“阶”都是被“不”字修饰,而现代汉语中,能受“不”修饰的一般只有动词和形容词,名词没有这种用法。因此,这三个词都活用为动词了。
(2)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如履薄冰、礼贤下士、尸位素餐等。其中“履”“礼”“尸”三个字分别释为“踩、踏”“礼待”“占据”,活用为动词。
以上两种类型的活用在文言文中很普遍。
【课本链接】
(1)客初至,不冠不袜。(冠:戴帽子。袜:穿袜子)(魏禧《大铁椎传》)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事:做)(《答司马谏议书》)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劝学》)
(4)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5)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陈涉世家》)
上面句子中,前三句中的加点词都被否定副词修饰,后两句中的加点词都属于两个连用的情况。都活用为动词。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幕天席地、草菅人命、师心自用。分别解释为“把天当作帷幕,把地当作席”“把人命看得像野草命一样”“以心为师,自以为是”。其中的“幕、席、草菅、师”都可以解释为“以……为……”或“把……看作……”,属于名词的意动用法。
【课本链接】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招待)(《伤仲永》)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师说》)
(3)粪土当年万户侯。(把……看作粪土)(《沁园春·长沙》)
(4)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把……看作草菅一样)(《病梅馆记》)
以上各句中加点的词都属于名词的意动用法,第(4)句就是“草菅人命”的一种变形。
4.形容词的活用
成语中形容词活用的情况较为常见,而尤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较多。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是不能作主语和宾语的,但在古汉语中,形容词作宾语的情况比较多,如:激浊扬清、居安思危、怀敌附远、拨乱济危等。“浊”和“清”的本来意思是“清水”和“污水”,“安”“危”分别指“安定的处境”与“危险的处境”,“远”指“远方的人”,“乱”与“危”分别指“乱世”与“危难”。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古汉语中就有很多形容词不但带了宾语,还可以支配宾语,成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洁身自好、息事宁人、安身立命、光宗耀祖、正本清源等。加点的词有“使宾语具有该词性状”的语法特征。如“耀”字,即可释为“使……感到荣耀”的意思。
【课本链接】
(1)越国以鄙远。(遥远 → 远地)(《烛之武退秦师》)
(2)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缺少 → 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同上)
(3)洁其居,(整洁 → 使……整洁)美其服。(美丽 → 使……美丽)(《勾践灭吴》)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贵 → 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
上面前两句中的加点词都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情况,后两句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成语中的活用规律是一致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应该分开来进行,可以根据讲授的需要分点进行,各个击破。另外,各种类别的成语适当归纳,设计成小练习,进行巩固训练,重在借助成语这种典型的用法,达到让学生理解古汉语语法,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北仑明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