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6期 ID: 13625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评点

◇ 余映潮 黄向阳

  时间:2008年9月24日
  地点:福建漳州市立人学校
  年级:初三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这是一篇议论文,是驳论文,再放开一点看是杂文。这篇课文我们大家已经学过了。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对这篇课文,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
  (学生看书思考。)
  师:大家进一步思考,你懂得了哪一点?写出关键词。
  (学生再思考。)
  师:好的,我们交流一下,向大家介绍你读这篇文章时读懂了哪一点。
  生1: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中国有不失掉自信心的人在,我们从第七段可以看出来。
  师:好!
  生1:它写到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都是脚踏实地为民请命、积极奋斗的人,也就是说中国还有一些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
  师:很好,懂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人从来都没有失掉自信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这就是懂得了全文的关键。
  生2: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你也懂得了这个问题。
  生3:中国人发展着的是自欺力和他信力。
  师:好,请坐!又懂得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有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中国人——有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曾经有着他信力和发展着自欺力。
  师:好,我们请最后一位同学发言。
  生4:明确指出中国人绝大多数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师:好,他读懂了全文的表达目的,那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激励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力、自信心。
  你们看,几个同学的回答,解决了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文章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第二,自欺力与他信力不是自信力;第三,全文的表达目的。
  我们读一篇文章,一般要解决三个大的问题。如这篇课文:
  第一, 这篇文章为何而写。刚才有同学回答了。如果要深入一点说明,就需要联系时代背景: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还有人甚至 “求佛菩萨来保佑”,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同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
  (板书:为何而写。)
  第二,这篇文章是何主旨。那就是,中国人从来就是有自信力的。
  (板书:是何主旨。)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何妙处。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它为什么七十年后还出现在我们的教材里面呢?为什么很多教材都选择了这篇文章?
  好,下面我们集中精力解决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何妙处?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之间可以交流切磋。
  (板书:有何妙处。)
  (学生们思考。)
  师:好的,刚才的几分钟,大家又把课文熟悉了一下。现在我们把目标再集中,思考、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来准备:
  第一, 课文的标题妙在哪里?
  第二, 全文的结构妙在哪里?
  第三, 驳论的方法妙在哪里?
  第四, 课文立论部分好在哪里?
  第五, 全文语言表达好在哪里?
  第六, 立论部分朗读起来,我们会觉得好在哪里?
  六个问题,各人自选一个,开始准备。
  (学生进一步思考。)
  (5分钟后。)
  师:我很满意,大家全神贯注地在思考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交流。
  师:现在,就看我们的自信力了。开始交流吧,哪位同学先来?
  生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国民党和一部分人的论调。而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目,鲁迅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驳斥了错误的论调,他从情感上对国民党进行了痛斥。
  师:再简洁一点,妙在哪里呢?
  生5:他一开始就提出质疑,语言清楚明确。
  师:妙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能够指正对方观点的论点,没有敷衍,没有委婉,直截了当,读起来给人爽快的感觉。好,接着来。
  生6:本文先提出对方的错误观点进行反驳,然后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从反面论证,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具体明确。
  师:驳论是驳对方的观点,立论同样也起着驳斥对方观点的作用,先驳再立,层次非常清楚,非常有逻辑性。
  生7:本文妙就妙在驳论方法。本文的方法是破对方的论据,而对方的论据根本不能支撑观点,所以驳对方的论据就可以了。
  师:驳斥的角度非常巧妙。
  生8:本文的层次非常分明。第一个层次是从自夸到地大物博,到哀求国联到求神拜佛;第二个层次是从对方的论据出发,论述“中国人”发展的是自欺力;第三个层次是论述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这恰恰是中国的脊梁。
  师:好。如果我来分析的话,我可能这样说:第一个层次是驳论(其中有一个过渡段);第二个层次是立论;最后一段是小结。
  生9:本文思想深刻,鲜明地体现出了鲁迅作为思想家的魅力,而且语言犀利、生动,比如第三段,直接批驳敌人的观点,还有六七段的间接批驳都写得非常明显、深刻。
  师:你谈了两个妙处,直接的批驳和间接的批驳,分析得很好。标题呢,有没有欣赏标题的?
  生10:标题用反问,实际上是自己在回答,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标题含有多种因素,我们把它分开来看。“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含有立论的观点,也含有驳对方的意味。读起来,我们分明感受到其中内在的愤懑的情感。现在一起来朗读一下。
  (学生齐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没有力度,软了,硬一点。
  (学生再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情感读出来了。标题之好还有一个地方,这个标题实际上是一个悬念,我们一看这个标题,就会想这是写什么内容呢?就会往下看。标题的妙处是很多的。
  师:好,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谈到,有没有同学回答?
  (学生思考。)
  师:这两个问题都比较难,可以选择一个段落或一个部分来谈。
  师:没人回答,看来真的很难。那么我们来看课文。先看立论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字字有力,观点明晰。因此,这个句子读起来就给我们自信,就让我们有扬眉吐气的感觉。好,一起来朗读一下。
  (学生读“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我们”两字要稍微停顿一下,“中国人”三字要读出自豪感。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第一个地方没读好,第二个地方读好了。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师:好,再看下一段。排比句,因此要读得顺畅、流畅。
  (学生读“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师:“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几个字要读出力度来。再读。
  (学生再读“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师:多好啊!继续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注意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愤怒的情感。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