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罗姆·布鲁纳(J. S. Bruner, 1915—)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学界就已经注意对布鲁纳学说的介绍。直到现在,布鲁纳的一些教育思想仍然对我国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译介过程中,我国学者对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介绍颇多,而对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介绍甚少。本文旨在借鉴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之编码系统理论,用来指导我国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编码系统”。布鲁纳认为,编码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联系的,非具体的类别”(Bruner, 1973)。进一步说,就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而且它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①。因此,一个人的编码系统就构成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一个人的编码系统反映了人们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构成知识结构。编码系统是一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假设构成物,但可以从观察到的先前的和随之发生的事件的性质中推论出来。编码系统并非一成不变,它是经常发生变化和改组的,同时,编码系统的重组则标志着一个人理解和掌握知识方式的变化和发展②。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类别编码系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分类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学生要自觉主动地形成接受和组织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的意识,根据这一类别进行推理,并且能超越一定的信息,产生创造性行为,或者是有所创造。经过编码的许多类别构成类别编码系统,在一个编码系统中,越是较高的类别,越能超越较低类别的具体性,而具有更大的非具体性,即普遍适用性③。
在布鲁纳看来,编码系统的这种普遍适用性,在知识的保持和迁移中起重要作用。所谓迁移,可以被看作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④。正迁移就是把编码系统适当地应用于新事例;负迁移则是把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事例。人们在回忆某一具体事物时,通常要回忆起整个编码系统,然后再形成与这个类别相关的具体事物的编码。因此,在研究学习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系统了解学生已有的编码系统。
二、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主要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所以,认识和把握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构成,认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主动自觉地形成对信息进行组合和编码的意识,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关键。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对相关的类别做出有层次的结构安排,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积极定势,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定势是指学生用某种方式做出反应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直接影响知觉和学习。布鲁纳认为,通过教学或以往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新的学习内容是与以往学习相联系的,是可以根据基本结构加以组织的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形成一种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并根据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加以组织的积极观念和相应的心理准备状态,即积极的定势,则会较之那种认为新学习内容是没有结构的并且与以往学习无关的态度,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更容易获得一般的编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启发学生寻找新知识与他们已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并对其进行编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此获得一般学习。
例如在学习课文《阿房宫赋》时,可以指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过秦论》和《六国论》的相关知识与本文进行组合、编码。挖掘这三篇课文在内容、主旨、写作手法和语言等方面的相似点,以全面有效地理解和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这种积极定势的观念,且通过本次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超越新情境的编码系统的能力。又如:指导学生解读某位作家的一篇小说,而这篇文章又是同学们深感陌生的,那教师可以在稍作引导后,让学生自觉地从他们已有的编码系统里面提取与此文相似的信息,回忆曾经看过的这位作家的其它文章,找出它们之间的连接点,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与这篇小说的信息进行组合,来获得新的一般编码,学生便可以轻松解读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获取最佳动机状态
布鲁纳认为,编码系统的普遍性,即学生能否将新习得的知识组织起来,取决于学生当时是否处在最佳动机状态⑥。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内在愿望,真正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动力,这些具有自我强化作用的内在动机(如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互惠的内驱力等),远比奖励或评比竞赛之类的外在刺激重要和持久。同时,布鲁纳强调适中的驱力状态(动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迁移,以及创造性行为的产生。驱力太强或太弱,都会导致学生活动的具体性类别的增加,无法对这些类别进行有层次结构的编排⑦。这就要求教师制定符合每个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能过易或过难,保证学生处于一个最佳的学习动机状态,拥有饱满和长久的学习动机。语文是一个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应注意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由的教学情境,从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三)熟练掌握具体知识,实现知识结构重组
布鲁纳认为,学生能否形成一般的编码,是受学生对被编码事例掌握程度的影响的,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具体知识,才能发现较低层次的规则,从而有可能把它们重新组合成较高层次的规则,获得一般学习。布鲁纳认为,掌握和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能做到有意识地寻找一般编码系统,而不是只图单纯的机械重复,这样才能获得一般学习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而非机械的重复记忆。无论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文课都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号,那就是注重欣赏和理解,切忌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布鲁纳的掌握具体知识理论的思想是相符合的。
(四)设置多样化情境,形成一般编码系统
布鲁纳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而且每次的情境都不一样,同样有助于学生形成一般编码。因为这种重复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补重合的地方,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越熟练、准确,越有可能把所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形成新的理解、新的编码。情境的多样化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如口语交际课、识字教学课、阅读赏析课、写作课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场景,让学生经历其中的变化,形成构成所学知识的一般编码系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正迁移,生成创造性行为。
三、正确认识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起来的。编码系统不仅能够接受信息和组织信息,而且“能够超越一定的信息,即产生创造性行为或者是有所创造。”⑨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许多具体知识时,就有可能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构成较高层次的规则,形成一般编码系统,并获得一般知识。一旦形成了一般编码系统,信息纳入了一种有组织、有层次的结构中,学习知识的问题就不再是学习具体知识的问题了,而是掌握编码系统的问题。这时候每一个类别及各类别之间的相互关联使人能够超越所给信息,举一反三,经过组织和编码的知识也更易于保持和提取。所以,布鲁纳认为,一般编码系统在人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积极定势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实现分类、编码,并有所创造,产生正迁移。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组合和消化,融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原有认知结构在量上或质上得到提升,在获得一般学习的基础上超越所给信息,形成创造性行为。
布鲁纳的编码系统理论并非毫无瑕疵,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布鲁纳提出的编码系统理论可以产生出新的创造性信息,这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对新信息产生的心理机制却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没有提出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的具体措施。另外,布鲁纳的编码系统理论中有些结论是从实验室里和动物身上得出的,完全套用在人类的学习行为上面还需要经过学习实践的检验。
————————
注释:
①⑤⑥⑦⑧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204、205、206页。
②⑨张奇:《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181页。
③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05页。
④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修订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
[作者通联: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