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6期 ID: 136258

  

以时事激活高中应试作文的写作

◇ 林 瑛

  话题作文一度主宰着高中应试作文,在诸如“行走在消逝中”、“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之类的话题作文中,确实很难找到时事的立足之地。一提到水,便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是没有一点一滴是生活之水,无论小河是如何的污水成流,也无论缺水的季节自来水龙头是怎样的滴水不流。若稍微动点情了,动不动扯起的就是古代的几个女人,掉书袋,装斯文,故作深沉,矫揉造作。但这样的作文,往往倍受青睐,尽得高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关心时事的学生,就显得特别不识时务。教师的作文指导,不再强调“文为合时而作”,反而要求远离现实。我以为,时事永远是作文的活水,关心生活才能写出活的作文。几年来,我尝试以时事来激活高中应试作文的写作,累积了一些肤浅的体会,求教于方家。
  一、时事激活应试作文的目的思考:既要“管一时”更要“管一世”
  高中阶段应试作文的指导,一定要考虑时下高考作文的评分现实,纵要矫枉,也不能过正。有时,为了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负责,必须作出必要的迁就,容不得太多的任性。用一个学生的话说,在现行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面前,你尴尬它一次,它就有可能尴尬你一生。但我并不赞同因此就匍匐在显属病态的作文导向面前,盲目地采用眼下有些教师自诩得意的作文方式:准备几种作文模式,提供若干作文材料,然后根据几个猜题方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如何拼盘成文。虽然有不少教师言之凿凿地告诉你,用这样的方法,对付现在的高考,高分十拿九稳,而且施用多年,屡试不爽。遗憾的是,基本事实确实如此,证明着时下高考作文的导向存在严重的误区。但追风难免成灾,能在一堆无病呻吟的拼盘式作文中蹊径独辟,借助时事,不问典故问苍生,未必不是拿高分的另类妙招。
  更重要的是,惟时下的高考标准是问,固然能顾及学生的“一时”,但却有可能误及他的“一世”。有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确凿事例,说明这个问题已经严峻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政府机关要招收30个事业编制的人员,有360多人报名,笔试要求写一篇命题的议论文,并自拟题目,结果,只有不到10%的考生所拟的题目,像是议论文;文体不伦不类的,更占了大半。落选的考生,用来应对工作招聘考试的作文能力,基本来自于高中。拼盘式的应试作文训练,从只“管一时”,不“管一世”的角度看,实在是害人不浅。高中所学到的那一套下笔便是风花雪月的写法,除了可以在副刊上混几个稿费,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尤其是远离时事的情怀与导向,不仅误倒了他们的工作应聘,而且也扭曲了他们的胸襟与担当。要知道,所有应聘要求的写作,都是与时事有关联的写作,所有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胸襟与担当,都是要以时事关怀为支撑的胸襟与担当。
  因此,远离时事的作文指导,不独与高考作文的高分无益,对他们走出校园后的发展更为不利。讲清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目的意义,学生是乐于在老师的指导下关心时事的。
  二、时事激活应试作文的分寸把握:既要“写我口”更要“抒民声”
  风花雪月的话题写作,肯定没有来自立意分寸方面的威胁,如果将时事材料引入作文,就会面临两大分寸把握的考验。
  一是政治方面的禁忌。虽然不至于再发生“一言以毁人”的悲剧,但年轻人的“童言无忌”,还是存在立意方面的风险。一旦这样的文章落入思想比较保守的改卷者之手,就有可能被视为思想偏激而严重失分。为了避免类似的尴尬,可以划定几个选材的范围,告诫学生不要轻易涉足。譬如非议领袖人物的,非议现行制度的,表露悲观绝望的,还有诸如民族、宗教和外交的话题,以及早恋之类的题材,也要尽量规避。如果有表达欲望,让他们上了大学再表达。虽然他们听取的时候可能有抵触情绪,但真的上了考场,还是会注意的,毕竟事关自己的得分。
  二是要处理好“写我口”与“抒民声”的关系。只有触及到学生最敏感的领域,学生才会有一吐为快的冲动。吐露真情的文章,才有可能真正打动人。但现在有不少学生习惯以“我”为中心,越真实的东西,越有可能是偏狭、自私而端不上台面的。但只要引导他们将关注点移向大众,特别是移向弱势群体,他们依然可以表达出许多真切而感人、微小而不猥琐的情怀。越是走向时事,这样的情怀被激发的机会也就越多。这既可以适当掩饰一己丑陋的一面,也可以通过时事材料的接触使丑陋的一面得以改造,教书育人的作用也能得以实现。譬如结合2009年联合国召开的粮食峰会,告诉学生,这个世界还有超过10亿的人在挨饿,联合国秘书长和粮农组织总干事主动绝食一天,却几乎没有大国领导人与会……学生善良的情怀就引发了很有意义的思考,在《谁该对饥饿负责》的命题作文中,学生就发现了数百万年的人类史,人类居然还没完全从饥饿中走出来。由此想到,对于政治家来说,解除饥饿应该是最大的政治;对于军事家来说,战争的目的应该是让人类远离饥饿;对于穷人来说,满足温饱应该是最基本的人权;对于富人来说,没人挨饿的世界才是可以享受安逸的世界。进而探讨到,如果种粮的地不够,可以怎样;如果种粮的人不够,可以怎样;如果是运送余粮的运力不够,又可以怎样。最后发现,人类在解除饥饿的问题上,缺的不是资源,不是智慧,不是机构,而是良知。这样的时事关注,就让作文有了真情实感,有了现实分量,也有了思考深度。
  三、时事激活应试作文的文体追求:既要“重立意”更要“重文采”
  应试作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它不能素面朝天。光有深刻的思想,它可以是好的论文,但不可能会是好的高考作文。语文老师眼里的好文章,必须要有辞章与藻饰方面的匠心与功力。引入时事,解决的主要是内容,提高运载手段的文采含量,也是高考作文指导所不容忽视的。在许多老师的眼里,时事入文,能增强的只能是议论;会削弱的恰恰是文采。学生尤其不善于在关注时事、体恤民生的文字中,展示自己的文采。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下水示范,笔者曾就《花开时分》这样的题目,写过这样的示范文字:“花是需要阳光的,阳光是需要遮护的。遮护出来的温室,可以再造一个自然。花不能决定拥有这样的温室,但依照本性,花不会拒绝这样的温室。别拘泥于逆境出人才,更有利于人才成才的未必不是顺境……上学之前,妈妈的早点是阳光;放学之后,爸爸的迎候是阳光;贪恋网游时,老师的规劝是阳光;课间时分,眼保健操的喇叭声又何尝不是阳光?当寒风肆虐的时候,玻璃代替了教室窗架上的塑料布,那给孩子带去的就是一缕阳光;当题海汹涌时,教育部‘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命令,让枯坐在课桌前的学子能在操场沐浴的正是一片阳光……”结果,学生就能在《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里,写出这样的文字:“我有足够的理由赞美这个时代,虽然走出夜自修的教室,沉闷的暖意被寒风驱散时,我打了一个寒颤;但当我钻进老爸接我的小车后座,早为我打好的暖气,立马让我来到了和煦的世界。老爸专注地穿行在车流中,我在交通频道的晚间新闻里打盹。‘昨夜火车站的售票厅里,排着长队,披着棉被的民工,为了一张回家的车票,要在寒风中守望通宵……’我可以想象,走出小车,我会怎样的打颤;我无法想象,守望通宵,我拿什么御寒。我和民工该是一样的皮肉,但彼此隔绝不通的,却是发自彼此内心深处的声音。”学生可以为自己的文字打动,当然,也就有可能去打动改卷的老师。
  让时事激活高中应试作文的写作,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情系天下的胸襟与担当,也不会耽误他们步入理想高校的前程,而且还有助于应对走出校园后的应聘,以实现“管一时”与“管一世”的统一。其实获取时事的渠道,现在俯拾皆是,如果教师每次课前说上几则热点的时事,不仅让学生时时心系天下、心系苍生,而且还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时事走进语文课堂,总是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通联:浙江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

以时事激活高中应试作文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