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6期 ID: 136253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透视

◇ 曹明海 张志刚

  从作文本身来说,它是一种很强的个人化活动。因为作文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记录。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了什么,就会写什么;没有生活和情感体验,就写不出作文。即便是写出了作文,也不会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作文的模式化、生编硬造现象,其实都是因为没有体验所致。所以,语文新课改提出“体验式阅读”、“体验式作文”的教学理念,既是对长期应试作文教学的颠覆,也是对作文教学新秩序的建构。它要求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学会写作,写好作文,真正实现学生自主作文的目标。作为一种新的作文理念,“体验式作文”早已成为语文新课改的热点之一。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体验式作文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既缺乏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也处于盲乱状态,弄不清体验与作文的本质关系。为此,本文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体验与生活、体验与积累、体验与表达、体验与建构等层面加以分析,以切实廓清和把握体验式作文的本质特性和规律,进一步深化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改革实践,真正搞好体验式作文的有效性教学。
  一、体验与生活
  宗白华在《流云小诗·诗》中写道:“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诗的踪迹在存在里,在生活里,在体验中。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是搞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首要方面。
  1.视生活体验为一种追求
  生活体验从来都不是主动撞上学生的。学生不置身于细雨下、微风中、蓝天里寻觅诗的踪迹,静坐冥想,是想不出好诗来的。想要获得体验,学生必须参与生活,主动体验,把生活体验视为一种追求。只有怀有如此想法的学生,才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做生活的有心人。“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学生的生活其实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成长过程中接触到许多的人和事,与亲人同生活:衣食住行、谈话聊天、沟通融合、交流感情……与同学和朋友交往、上学、游玩、投亲访友、读书、欣赏艺术、网上冲浪、从事各种劳动……说学生生活是单调的或者没有生活是不真实的,也是不符合现实的。即便是学生沉入内在的、流动的精神世界,我们也称之为精神生活,而且这种生活是别人感受不到的,具有更浓的情感色彩和个性色彩。体验应该植根于学生生活的沃土中,对于善于体验的学生来说,一个特殊而具体的生命情境就会变成“诗意的东西”。生活处处充满诗意,学生的本领就是把自己体验到的生活诗意“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
  2.投入生活以浓浓的情感
  有人说,体验对于事物、对于主体的意义及与主体的关系的把握不单是认知把握,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情绪的把握。这就是说体验需要情感的介入,更多时候是情感体验。如果说学生主动体验,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是他们获得生活体验的前提条件,那么,学生投入浓浓的情感,对生活进行“移情别恋”才是他们获得生活体验的关键。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他们不投入情感,那么生活就不会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把外物与学生内在的感情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情景交融,才能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对生活投入浓浓的情感,使学生对之产生一种强烈的趋近,形成与生活同步的心理倾向,从而揭示和发现生活对于自我的意义。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3.排除理性,直觉感悟
  柏格森说,只有“直觉”能够照见对象的机械外表,直达生命的内在绵延。“直觉”即当下的、突如其来的、直截了当的理解、觉察。它不仅指感性直观,也可以是某种内在的、深刻的、神秘的领悟、理解,是对对象内部那独特的、不可言传的生命冲动的瞬间体验。直觉具有穿透性、单纯性、瞬间永恒性,三者都能使人从“外面”进入到生命的“里面”。
  因此体验式作文教学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应当以直觉的方式,而不是采用理性的分析、归纳、概括、推理的方法。理性把学生隔绝在生活的外面,直觉则使学生深入生活,钻进去、透进去,与生活同一、化一。
  如一学生面对黄叶纷落、雪野消失、太阳隐退的景象,便写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如果没有失去,我们就不可能有新的获得。作者仅仅以直觉意识到我们有限的视野,如果不肯错过眼前的一些景色,那么就可能错过前方更迷人的风景,只有那些善于舍弃的人,才会欣赏到真正的美景,由此把握到生活的本质。体验就是到“世界上去游荡”,把根深植在学生的生活中,它以直觉,犹如一双巨手把对象外部的厚重的外壳或帷幕揭开,把潜藏在世界和他人内心的、隐秘的、原初的本质显现出来,同时也激发了自己内心的、深刻的、活生生的体验。
  二、体验与积累
  大诗人里尔克说:“我们应该终生期待和采集……然后或许可以写出十行好诗来。”因此,写作是无数次体验积累的表达,没有体验积累,或体验积累不够丰富,学生是难以喷薄为文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等,都强调了积累体验的重要性。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有丰富的体验,所以,引导学生积累体验,是搞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体验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首先,体验作为动作历程的结果,是可以积累的。体验者在其体验活动的历程中,“物”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统一的境界”,自我仿佛移入到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对象进入体验者的生命中,甚至成为体验者生命中的一部分,体验者加深了对对象的理解,对象对体验者生发了意义,所以体验者在其体验活动中所收获的结果或许是意义、印象、感情、感受、感觉、经验等。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所说:体验活动的结果总是一种内部主观的东西——精神平衡、悟性、心平气和、新的宝贵意识等。它们正是丰富的、活跃的、感性的创作素材。其次,体验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体验作为对此在生活的超越,它实际上是一种无限循环的中介,通过它,同类体验的无数过程才得以凝聚、沉积,内化于心。体验的这种无限循环的特质更符合柏拉图所举过的蜜蜂采蜜的例子,像无数次的采蜜才能酿出佳蜜一样,无数次体验的积累才有可能靠近那终极境界。真正伟大的诗,必然是从这种体验的循环中吸取源泉的。
  体验和思想、情感、语言有着密切的关联,体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生活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感受、思考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新的宝贵意识”生成的过程,即思想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生成。语言本身就是体验的外化,所以进行体验式作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思想积累、情感体验积累、语言积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指引学生根据写作的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观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这里指出了积累的途径。引导学生的积累体验,搞好体验式作文教学,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积累。
  1.多读,重视阅读体验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