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6年第4期 ID: 86096

[ 李新生 文选 ]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 李新生


  自从夸美纽斯(Comenius,J.A.)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便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有学者指出,课堂教学是决定教育成败的最后领域。“学校教育系统最终所实现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实新课程标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每位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要进一步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思想,核心是改变课堂教学面貌。
  
  一、新课程改革与语文课堂教学
  
  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和发展需要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对长期争论的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语文课程建设的走向,主导着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用丰富的教学理论支撑教学思想,用足够的知识储备支撑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改变一种教育,首当其冲就是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过去,语文教育课程的确定性十分明显,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的教材、教参,统一的标准。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傅道春先生称其为“一种机械化的教学运动”。与此相反,新课程增加了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了较大的自主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张、见解,自己的教学策略。这些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有,但是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人和人则不同,这就看每个人内存的相关理论是多还是少。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自己的知识储备雄厚,用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才会有底气。对于学生来说,则会被深深地吸引,佩服、认可、崇拜老师,学起来可能会轻松愉快,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新课程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合作学习等方式的变革。要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好的课堂在于“问题解决”,好的问题可以提高学习动机。语文教师缜密的课堂教学计划预设的问题和学生有关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解惑”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理解和运用“探究”的“教”与“学”方法,西方学者詹姆斯·希伯特等把反思探究的基本特征总结为:辨识问题,积极地投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三个过程。辨识问题,这个过程首先便是界定问题。“当参与者感到某种困境或觉得有需要解答疑问时便开始辨识问题。”杜威的“思考适于一些困惑、混乱和所有疑惑的情况,思考不是自然发生的燃烧(Dewey,1910)”、“所有反思探究都由一个有问题的情境开始(Dewey,1929)”这个观点,不仅说明了问题会激发反思探究,还在于这个观点指出了进行反思探究的人会寻找问题。这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学会反思探究并会寻找问题。问题得以界定之后,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里面包含着只要发现问题,就会与问题进行互动,教学的情境就会出现转变,活动就成了教学过程的核心。不要急于得到答案,这样会阻碍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要重方法和过程。最后取得的结果正是问题解决过程取得的某些结论,找到解决方案,所以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与方法”应对于我们有新的启示。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研究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新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语文课程的,而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语文教学不只是语文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语文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语文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始终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工作的特点是具有研究的性质,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创新,不断深入思考,分析学情,分析资源利用。
  l、科学合理、求真务实的课堂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它学习活动”,“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本身,就需要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这一点必须符合“做中学”的理念。“知而后行”固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但实践不能变成“验证教育理论”或“应用教育理论”,通过实践,“把实际语文教学情境中面临的非常复杂的问题加以解决。因此,任何教师专业化过程的首要任务是密切结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语文教师要改变扮演“观察者”角色,通过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改变其师生关系,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力和建基于知识的技能都得会到发展。要创设一个教与学的情境,把语文课堂由“教学型”变成“学习型”课堂。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注重创设质疑情境,会“启疑”,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创设交流情境,开展合作学习,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更好运用对话、讨论、辩论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2、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研究教学过程。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经历了纯传授知识(精讲多练)、注重过程(培养能力)和现在的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的过程。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并不矛盾,即使从现在应试的角度讲也是如此。重视过程,培养学生能力的见效周期可能是一个学期也可能是几个月,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从老师讲解中获取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去经历训练、研究、创新、思考的过程。注重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吸引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归纳,激发学生原动力,激起兴趣,引发思考。很自然的使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让学生体验、感悟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理解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产生新、奇、怪的想法,规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实际上就是重过程、重能力发展所见到的成效。新课程改革把教师的角色变成学习者,研究分析学生学习所运用的方法,并协助学生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
  
  三、学生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保障
  
  关于学生教育,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教学生“学做人”,教学生“学做事”。教学生学做人、学做事,对学生而言本身就是学习。就教育教学目的而言,是所有老师的任务,因为对学生没有积极的影响,不能从思想、行为习惯、方法、态度、意志品质、创新精神等方面影响和促进,单凭空洞的要求是不能打动学生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讨论”、“合作”等步骤和环节被广泛运用,进行多渠道、多层次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纵向横向交流交织起来,形成纵横交叉网络结构,信息交流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实现信息情感的共生、共享。
   [##]
  
  l、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
  语文教师要善于掌握和运用课堂交流的方法。课堂交流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生会根据教师对自己的信息反馈判定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活动作出调整和控制,同样,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来判定自己的教学效果,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和控制,如学生对一个问题发出疑问,教师把这个问题向同学们提出,鼓励其他同学解答这个问题,如无反应,可能说明这个问题学生理解或掌握的情况不佳,教师就需要重新讲解或加以强调。课堂交流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有利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2、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专门的知识传授场”,追求的唯一而至高的目标就是“传知”。其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方式的单一化:课堂由知识的占有者教师为主导,教师是站在神坛上的传道士,学生是倾听着的信徒;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尽可能讲得生动准确,学生尽可能地紧跟教师的思路记好笔记。要改变这种状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时,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而要站在人的高度,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渗透到课堂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教学主体个性的解放,是语文教学创造活动的关键。个性对教师而言,是教学的生命,没有个性的教师,往往是平庸的教师;对学生而言,个性就是智慧,个性就是创造力,没有个性的学生,往往就是缺乏创造力的平庸的学生。教学的终极对象是以‘个人’为归结的,它必须以促使个性的发展及其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从过去的语文教学来看,“整齐划一,’注重培养的是共性品格,严重束缚了教学主体个性的发展,使教师缺乏发挥个性的选择。僵化的教学模式,既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又严重的控制了学生的思维,构成了对教师教学个性和学生学习个性的禁锢。在改革、创新时代潮流的冲击之下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冲击和挑战,广大教师从困扰中走出来,解放教学个性,实施开放式教学,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和创造性教学,致力于构建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新体系。实现由传统的人向现代的人的转变,教学主体个性的解放,是教学主体具有教学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保证。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教育的改革才能成功。
  
  单位:河南许昌学院文学院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