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12期 ID: 136721

[ 李新生 文选 ]   

漫谈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 李新生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意味着教师职业有着与其它职业不同的职业内涵和职业要求,意味着教师对自身的发展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必须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算符合教师资格的要求。”①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过程,核心在于应不断深化专业化内涵,专业化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必须成为有意识的教师,体现出语文教师能力的本位。
   一、教师要有个人发展的意识
   发展是没有终点的。为了应对挑战,语文教师必须投入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角色内涵不断扩大。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其实就是能够认清自己所具有的责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实际就是确定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意识到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是密切相连的,这体现在自身的学习和行为上。
   (一)有意识的学习
   学习与继续学习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师来讲尤为重要。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时代,“学习通常被定义为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的改变。”②个体改变的根本在于发展,语文教师要发展就要意识到没有任何知识是静态存在的,它有自己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与人的经历密不可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主张一生的学习,他指出“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③他强调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原因是整个生活汇聚于每个人的身心。了解越多,责任越大,但责任会带来更多选择的机会。学习本身就是为了获取了解,通过学习,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概念,以理论支持自己的实践。
   学习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课程改革这些年来,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也引进了诸如需求理论、认知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理论与语文课程教学的关系等等。但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所承担的语文教育教学的专门理论,准确把握语文课程,认识课堂。学习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通过学习,才能拥有把较为全面精深的语文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和能力。学习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要保持知识的领先,使学习伴随自己的终身。
   (二)有意识的自主
   语文教师的自主意识首先是对自身有一个良好的认识。成为出色的教师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重师先自重,树人先树己”,语文教师要为自己建立反思自我的机制,要经常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要改变在教学上所不具备的独立自由的教学自主权,思考和研究在专业工作中应享有的权利,积极参与语文课程的编制,参与语文教学的决策,参与语文教学的评价,形成专业自主。要改变语文教师自主发展中的诸多困境,敢于解放自己,敢于打破外部因素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干预。语文教师要以扎实的专业能力为基础,学习自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专业地位;实践自主,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的自我发展。
   语文教师要树立清醒的专业自主意识,增强责任感。教师发展的本质是自主发展,“自主”意味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自主在于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做出创造性的业绩。专业化的教师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他能够精心育人、潜心教育,是在实践中成长的。教师的自主还体现出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适应课程的改革,承担应有的角色。
   (三)有意识的合作
   语文教师树立合作意识是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团结协作”,学会合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一个互信、团结的环境中共同探究改变思维和习惯的方法,教师之间需要通过相互支持来达到共同的目标。合作可以使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可以整合团体智慧,可以建立良好的专业工作关系。语文教师间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可以分享观点、互相学习、互相协助,可以实践语文教育教学的共同理念。
   语文教师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随着教育的改革和深化,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和行动的规划等方面有了更多的参与,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联系起来共同达到这个目标。团队能把不同的人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技能,团结协作所取得的成就,远超过个人单独工作所获得的成就。团队的成员之间发挥的是团结协作的功能。团队中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是分不开的,团队的合作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基础上,团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专业共同体,是一个教学共同体。“合作是影响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和维持的关键因素。没有合作,就没有学习共同体。”④团队合作的意识会使教师和学生获益良多,为我们带来全新的理念和视角。
   二、教师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识
   语文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要具有整体的驾驭课程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语文课程内容。要具有热情、热忱、关爱之心,能够完成语文有效教学所涉及的所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能够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的成长。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来界定学生的发展目标,能够运用与学生的发展机能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来指导学生。
   (一)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激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⑤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在于心理需要,这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原始动力,学习成功的结果是知识学习的继发动力。最好的教学方法是从教学实践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好的专业化的教师是体现在与学生的关系上,语文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理解者。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还要不断输入新的心理能量,不断挑战学习目标,不断激励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学习兴趣是培养出来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做主动的学习者。语文教师要意识到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学生自己的意愿,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还要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智能强项,都有闪光点,他们都渴望成功,都想得到别人的关注。语文学习中要激励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并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做出榜样,自己表现出对学习的好奇和兴趣。这是教师的一种示范作用,“鼓励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奖励,把学习视为一种有意义的、自我实现的活动。”⑥在这样的活动中,语文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学生会获得个人满足感,会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二)有意识地传授学生学习方法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要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心理机制提出相应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教师要遵循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的特殊规律,注意研究和积累国内外新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根据语文教学需要择善而施。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所以,指导学生学会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和关键性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 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随时准备集中注意力,认识语文学习的性质和目标,会预先了解语文学习活动,会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彼此协调起来,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⑦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使学生找出最乐意、最擅长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