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上的“血槽”
诗界曾流传这样的惊世之语:“金门炮战的最大战果,就是炸出了一位大诗人!”
一个中外战争史上最为奇特的战争,金门炮战,不是为了屈服对方,或占据对方而战,双方似乎都是在心照不宣地以炮弹向历史发言,以炮声延续着一种传承与信念。当然,这只是就历史的宏观而言,当无情的炮弹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上方爆炸的时候,那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死亡之门的不断开阖之声。
一九四九年七月,因为命运的捉弄,洛夫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一九五九年七月,刚从军官外语学校毕业的洛夫,又被命运安排到了金门,作为国民党军队的新闻联络官。炮弹撕裂大地的震撼中,地下室烟尘乱飞,许多同行惊吓地钻到了桌下,而洛夫却入定案前,在一种由于死亡背景的压迫而迸飞的激情中,思考着个人及整个人类生存的困境,开始了《石室之死亡》这部名作的创作。特殊的创作环境,决定这部长诗的语言与风格,亦是如炮弹的不断的瞬间的爆炸,并连绵地展开着的,它是一场战争对另一场战争的即时回应——而非传统的创作经验所启示的,需一种日后的沉淀,宁静的回忆。是的,洛夫的这部长诗是一场战争,一场诗歌史上伟大的战争,它以诗人的全部投入,将新诗语言的疆域向着极限而开拓,并使之具有了一种帝国的气象。自然,如同所有的伟大的开拓者的身后,都必然随着不可避免的疏漏、缺陷一样,洛夫亦不免,但他的这些疏漏,缺陷,同样具有着伟大的特征,就如同一个巨人拖着的巨大的影子——只有那些优秀的诗,或小巧精致的诗,才能显得玲珑剔透,无懈可击。下面,我就从这部长诗中挑出一粒炮弹,试图探讨其爆炸肌理及能量来源。
我以目光扫过那座石壁
上面即凿成两道血槽
这是《石室之死亡》的第一场炮击中的一句诗,也是诗歌史上最惊心动魄的语言之一,有着典型的洛夫风格。即使读者一时不能理解这样的诗句,亦会被其强悍的意象所击中,觉的“无理而妙”。然而,任何令人直觉着“妙”的诗句后面,都应该能寻到一些或隐或现的诗思线索,否则,这“妙”字就难以站定。
在正常的理性思维中,“目光”与“血槽”之间,无疑隔着一段难以逾越的深渊,但在洛夫诗中,这种跳跃随处可见,而且都显得那么轻松,自然。这难以逾越的深渊上空的拱桥是如何搭建的呢?在具体的工程技术中,又采用了如何的砖石与结构?其实,并不深奥,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就有着“目光沉重”“目光锐利”这样的感性说法,可能因为使用的频率太高了,反而使人们,即使有素养的读者也忽略了其中深刻的诗意——而诗人的本领,就是擦亮这被日常所磨钝的词语,并联想、挖掘、延伸下去,直至某个极限。显然,这“目光沉重”的“沉重”,可以令人联想到一种物质的重量,以及它的撞击;而“目光锐利”的“锐利”,则又令人联想到铁錾、铁斧之类的锐器的锋芒。为了使上述诗意联想的桥座更为坚实,这里,我想引入现代科学的支撑,有关的实验已经证明,目光确实具有着一种物质的重量,当它被某种激情发射时,对方的后背甚至能感觉到它的压迫。现在,让我们将前述的“目光沉重”“目光锐利”的两个联想组合起来,这时,我们眼前便出现了一种锤子和铁錾合作敲击的画面——而这样的工作,往往是指向石头,或一座山的石壁。因此,随之出现的两道石槽——因为是两只眼睛——也就顺理成章了。但诗境的奇峰处,是这“石槽”竟为“血槽”,将读者一下引入了李贺的奇诡。确实,洛夫的诗在超现实的意象,意象的硬质如玻璃,及意象之间透澈的通感上,都与李贺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洛夫有一首名作《与李贺共饮》,抒发的就是这种知音的共振:“背了一布袋骇人的意象/ 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 已挟冷霜而降”——这个李贺形象的素描,同样地适用于洛夫自己。然而,在面对石壁上的“血槽”这一超现实的意象时,读者只有震撼,却并没有“冰雹”“冷霜”的突兀,仿佛是进入了一种似曾相识的神话之境。在中国的传统神话或民间故事中,天地万物,皆有所归,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当《天仙配》中那位年迈的树神,从树身的某个位置,神奇地探出人的面容,为一对痴情男女唱出爱的祝愿的时候,中国的普通观众都会发出会心而开心的笑声。这里,这树神,或山神,已成了人的另一种化身,因此,他也应该像人一样流淌着血液,感受到击打的疼痛。洛夫诗中的“石壁”,从经验上看,是山的外层,但在神话的空间,则应属于山神的皮肤,那么,当它在某种外力的击打下,破损渗血,在诗的逻辑上是成立的。洛夫的诗意拱桥到此构成,但并不到此为止——这“血”的意象,显然非一座桥拱所能约束,它还惨烈地指向着人类的生命,生存,因此,在已构成的拱桥之上,又一座巨大的拱桥如虹,从“我”的“目光”出发,跨向一个更为迷茫阔大的空间。
洛夫这一堪称伟大的诗句背后,有着超现实主义、东方禅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因而,它的诗意爆炸力是惊人的。而整部《石室之死亡》,就是由这样连绵不断的爆炸所构成的战争——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是现代新诗青春期的战争,那么,洛夫的《石室之死亡》则可称为新诗成年期的一场战争,是向二十世纪挥之不去的死亡与虚无发动的一场全面战争——它令人体味着爆炸的炫目,极限,体味着诗行的碰撞,铿锵,体味着深层意象的辐射,体味着爆炸后的短暂窒息……要对这场战争的意义作出准确的评估,尚有待时日,但它的回声,无疑将延伸到遥远的未来,远非催生它的那一场炮战所能比拟。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洛夫诗《午夜削梨》解读
一九八一年六月,洛夫出版了他的第八本诗集《时间之伤》,卷首的“汉城诗抄”十七首,是一九七六年访韩时的作品,然而,它绝非一般的风景旅游之作。对亚洲史有所涉猎的读者都知道,韩国的历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难以分割的链接,这种文化背景时间的交错、叠印,本身就是一种魔幻诗境。而眼下的异域之痛,与自己的切肤之伤,毕竟还隔着一种地理空间的距离,从而使得诗人有足够的从容来品味自己的“时间之伤”。总之,可以说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促成了几首好诗的诞生。下面探讨的这首《午夜削梨》,或许不是洛夫自己最为喜爱的,但因为它与美国现代伟大诗人斯蒂文斯的《两只梨子的研究》同为写梨的名作,体现了东西方两位大诗人各自的诗学追求,而构成了一个别有趣味的比较文学话题。
一
教育学小品。
梨子不是六弦琴,
裸女或瓶子。
梨子不像任何别的事物。
二
黄色的形体
由曲线构成。
鼓向梨顶。
泛着红光。
三
它们不是平面。
而有着弯曲的轮廓。
它们是圆的,
渐渐细向梨柄。
四
它们铸造出来
有蓝色的斑点。
一片干硬的叶子
悬在柄上。
五
黄色闪耀,
各种黄色闪耀着,
柠檬色,桔红色和绿色,
在梨皮上盛开。
六
梨子的阴影
绿布上的湿痕。
观察者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
看见梨子。
——斯蒂文斯:《两只梨子的研究》
冷而且渴
我静静地望着
午夜的茶几上
一只韩国梨
那确是一只
触手冰凉的
闪着黄铜肤色的
梨
一刀剖开
它胸中
竟然藏有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
战栗着
拇指与食指轻轻捻起
一小片梨肉
白色无罪
刀子跌落
我弯下身子去找
啊!满地都是
我那黄铜色的皮肤
——洛夫:《午夜削梨》
斯蒂文斯曾有这样的名言:“一个人在摈弃了对上帝的信仰之后,诗就是取代这一信仰的拯救人生的实体。”而洛夫终生所推崇的“禅诗”、“禅境”,实际上亦是指向一种生命的觉醒与超越。所以,东西方的两位大诗人都是诗的虔诚信徒,终身服役于诗歌,而鲜作其他文体的尝试。他们的伟大诗篇,甚至每一首诗,都是一种对世界的探索,并在此诗思过程中,达到一种超越与快乐。在具体的诗艺探索旅程中,两位大诗人都是由本质上的浪漫主义者,经超现实主义的洗礼,然后走向各自的诗歌至境——在这至境中,他们仍有着相通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禅境”。实际上,斯蒂文斯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诗,如《观察黑鸟的十三种方式》《坛子的佚事》等,就极具东方色彩。虽然我的手头没有斯蒂文斯直接受中国诗歌与哲学影响的资料,但他的诗的简洁的笔法,凝练的意象,深受当时庞德的意象主义的影响,则是不争的事实。而庞德的意象主义,则完全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西方现代诗歌,而且反过来又给中国现代诗歌以深刻的启迪——这种时空交错的碰撞,在大诗人身上屡见不鲜,并带来他们的黄金创作。下面,我们先来品尝斯蒂文斯所收获的梨子:
[##]
斯诗的第一节以“教育学小品”这样轻松、平易、隐含某种传教意味的方式起首,并在某种程度上幽了传统一默——你怎能想象雪莱或丁尼生以这样的方式启动一首诗!随后,诗歌进入了具体的“教育学”:在传统的诗境中,梨子的丰满,常令人联想到一个坐着的裸女的体型;梨子平视的几何形状,又仿佛一张弹奏着恋曲的六弦琴。而现在,诗人一一否决了它们:一只梨子就是一只梨子——这里,诗人不仅清除了梨子的传统诗意,还意味着一种现代诗歌的诞生。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一只梨子,太普通太熟悉了,作者似乎也认同这一点。随后的几节,他不厌其烦地从形状、色彩、全景、局部,乃至细节,像一位油画大师一般,精心地描绘出了一只熟悉不过的梨子,置于读者面前——他描绘的如此耐心、细致,就好像“教育学小品”的老师对着一群懵懂的小学生似的。或许,传统诗歌的读者早就不耐烦了,但是,请安静,诗篇的开头已提醒过了,这是一首“教育学小品”——一个多么精巧的设局,轻松地化解了读者心理的不适。
发展至此,这节课似乎要结束了,一只完整并显得真实的梨子已经成型。然而,诗的最后一节,突然峰回路转:
梨子的阴影
绿布上的湿痕。
观察者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
看见梨子。
在一块日常的绿布上,一只梨子必然会因为光线投下影子——这投影不仅使诗中的梨子,取得了一种立体的效果,显得伸手可触,为最后的两句“观察者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看见梨子”的反讽,设下预埋。而且,这绿布上的投影,更是在人们自以为是的对一只梨子的认识中投下的阴影,使得读者的思路突然潮湿,陷入沼泽——在对世界或一只梨子的认识中,人类只能不断地接近着一只梨子,或在诗中创造出一只只梨子,却永远无法抵达一只真正的梨子。最后一节诗之前,诗人与读者是站在同一角度观察梨子的,并似乎取得了一种默契,而现在,诗人突然从这一角度跳了出来,指出这一观察过程对“梨子”的不可抵达,是失败的。但在另一意义上,诗人与读者却都成功了,他们得到了一次愉悦的诗思过程,在诗中得到了一只真实的“梨子”——这亦是斯蒂文斯的诗歌理念。“观察者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看见梨子”,其在诗尾的效果,有如中国禅师的棒喝,将读者恍惚间引升到一个新的诗境。
我们再来看洛夫的《午夜削梨》,首先,我要指出一个有意思的位置调换:风景小品,原为中国古典诗人所长;戏剧叙事,则为西方诗人所擅。但在这两首关于梨的诗中,斯蒂文斯的诗如一幅静态的油画小品;而洛夫的诗则似一幕勃朗宁式的独白——
冷而且渴
我静静地望着
午夜的茶几上
一只韩国梨
与斯蒂文斯一般,洛夫以一种外科医生般的冷静,开始了一首诗的启动,并且几乎终篇都保持了一种这样的节制、审慎。至于洛夫此刻所面对的这只梨子,也颇有斯蒂文斯的味道:它不是美国梨,不是砀山梨,而是一只纯粹的“韩国梨”。首句的“冷而且渴”,给人以这样的感觉,似乎这幕诗的戏剧场景,不是某个具体的房间,而是一片没有围墙的秋风旷野。
那确是一只
触手冰凉的
闪着黄铜肤色的
梨
这一节,继续从触觉、色泽上深化秋天的凉意,并将这一只韩国梨电影的特写镜头般,置于读者案前,占据了读者的全部视线。“闪着黄铜肤色的/梨”,仿佛国画大师的一笔点染,意境全出,然后,诗人笔锋一转,切向梨子的内部,并由此与斯蒂文斯分道——斯蒂文斯仍继续油画师般描绘着那一只梨子的外观,直至最后两句,才重音现身,提醒并提升读者。这节诗中,即使诗人还没有取出削梨的水果刀,那映衬梨子的“冰凉”“黄铜”等冷性词语,就已给人一种刀锋森然闪出的感觉。
一刀剖开
它胸中
竟然藏有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
这一刀剖出的梨核,以“胸”称之,显然有着深广的暗示。它所包蕴的“深井”的意象,在全诗的重要位置,有类于斯蒂文斯诗的梨子的“阴影”,只是一个向内深入,一个向外延伸。但它们在词语的阴性、冷性、不确定性,及深广的暗示方面,都是相似的。这只梨核的过去,显然已经历了难以计数的岁月,春夏秋冬的轮回,才有了眼前的这一粒粒的沉淀;它的未来,或许是又一次的绽芽、抽绿,开放出美丽的花朵,再形成一个“胸”中的核,无限地轮回下去。或者,被一柄偶然的刀切断,逼入另一个的歧途与另一种的循环……总之,是一个时间的黑洞,一个深不见底的井。而当这样的“深井”与“黑洞”,指向一种人的命运的时候,个体的人如何能够不战栗:
战栗着
拇指与食指轻轻捻起
一小片梨肉
诗的戏剧性场景发展至此,将读者的目光聚焦于诗人削梨后的“拇指与食指”之间。研读这首诗时,每及于此,我都要联想到周邦彦的“纤手破香橙”与它的戏剧性诗境——只是一个在恋情浓的几乎化不开的锦幄;一个在似乎没有围墙的森冷秋夜。这两首诗的完整的戏剧性场景,铺陈、纵深、跌宕、回旋的完美结构,在新诗与古典诗中,都是不多见的。而诗人此刻战栗着的心境,对着拇指与食指间的这一小片“梨肉”所感的椎心之痛,实有若鲁迅先生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由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在这人类存在的“黑洞”与“深井”之上,无奈的诗人只能痛楚地喊出一声:
白色无罪
这一声呐喊,仿佛刀锋挑破了最深的岩层,而引发的一句火山喷发。白色的梨肉,洁白的无辜,为何总是如此的遭遇——而人们的日常无动于衷地削食着一只只梨子,可曾想到自身也是一只梨子,为一种命运所削食着,失去自己的保护层……念及于此,诗人不由
刀子跌落
全诗的戏剧性至此,达到高潮,亦由此进入了最后一节——
我弯下身子去找
啊!满地都是
我那黄铜色的皮肤
是寻找失落的刀子?还是寻找失落的灵魂?这里的“我”,不仅是指诗人自己,亦代表着人,人类。而之所以用“我”,既是戏剧性诗境的需要,更是给读者以一种无可回避的痛楚感——因为这痛楚就来自这眼前站立着的诗人,一个赤露着流血的灵魂。至于那落了一地的“黄铜色的皮肤”,它们还是“我”的一部分吗?它们很快就会像削去的梨皮一样,干瘪、萎缩,最终被时间扫除到某处无以名之的角落。
这首由诗人(人)与梨(自然)的互动关系,来探讨一种人的存在状态的诗篇,到此结束了,它与斯蒂文斯的诗一样,在由“梨”引发的诗思中呈现出一种高远的哲学,并把读者引领到一个?望塔的高度。但洛夫的诗境是否就囿于此呢?在中文里,“梨”与“离”还是同音,中国的家庭或情人在吃梨时,都不会用刀把梨从中分开吃,因为那意味着分离,永别。而洛夫诗的一开始,就把这只“梨”定义为“韩国梨”,令我们联想到无情的三八线,将朝鲜国土一剖两半的国难。再由此联想到诗人自己的国度,亦被一湾浅浅的海峡残酷地分割,数十年骨肉分离。因此,这“满地都是”的“黄铜色的皮肤”,更是一种命运的遗弃,历史的遗弃,是一出人类的悲剧。这一切使洛夫的这首诗,一下子越出斯蒂文斯纯诗的天地,而具有了一种史诗的品质。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洛夫诗《金龙禅寺》解读
二??三年四月,洛夫先生在来信中评论了我的诗作后,还特意钢笔手抄了他的近作《禅诗十帖》赠与我。我知道先生对这些诗作的珍视,它们不仅承载着寓居遥远的加拿大的先生的文化乡愁,同时,更是先生的一种抱负——在现代诗的道路上探索了很远之后,再回过头来,试图与古典诗歌对接,完成一个美妙的圆环。因为这十帖禅诗写于宏伟的诗章《漂木》之后,所以更显得笔力轻松,有如国画大师的随意点染,皆成意境。与先生的早期禅诗相比,晚期禅诗的那种瞬间的、戏剧性的生命觉醒,更加叠印于王维,或者说,是新诗中的《惘川集》——自然,这“惘川”并非指某处具体景点,而是诗人生命时空中的某处地域。
[##]
如与《木末芙蓉花》意境相近的《叶落无声》:
梧桐
被烟缠得面红耳赤
一阵秋风把它们拉开
落叶满阶
如将《木末芙蓉花》进一步深层意象化与戏剧化的《果落无声》:
从一个不可预测的高度掉下来
停止在
另一个不可预测的半空
然后,噗的一声
秋,在牛顿的脊梁上
狠狠捶了一拳
这十帖禅诗的“无声”,并非实际生活中的听不到声音,它的焦距指向“无”——一种无所不在的声音,一种宇宙的回声。对于“禅诗”,先生曾将它定义为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并为它画出一道这样的苍茫所来之径:超现实主义→纯粹之诗→禅诗。源头,自然是中国古典诗境。这样的禅诗,每一首都可谓是一个自足的小型宇宙,有着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它的窗户,向着八方的风而敞开。
当然,这样一个由禅诗而试图复兴中国诗歌的努力,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洛夫先生所画的所来之径,必须具有一个经过现代诗艺洗礼后的巨大的包容的胸襟,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淹溺于古典诗的禁锢之中——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多了。例如,《禅诗十帖》中的“梧桐”“落果”“月光”等意象,很容易就会令人联想到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树,三更雨”“空山松子落”,以及张若虚、李白的月亮。要从这些词语的巨大的引力场中脱身,就需要一个巨大的火箭推动力,同时还要使新诗具有一个足够阔大的包容,使这些词语所指涉的古典时空,在新诗中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无疑,这是极富挑战与价值的,它将使新诗由此获得一个更为纵深的诗境,其效果有若古典诗中的用典,或《哈姆莱特》中的剧中之剧——这一切努力,体现了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旺盛的诗歌生命,以及对诗艺西绪弗斯式的不懈追求。
实际上,洛夫的第一本诗集《灵河》中的《窗下》一诗,就已隐伏了某种禅机,虽然还算不上真正的禅诗——诗境中诗人晃动的身影尚嫌彰显。至于一九六七年出版的《集外集》,一九七?年出版的《无岸之河》,则只能看作《石室之死亡》这场大规模炮战的余声、回响,还不具备产生禅诗所必需的澄澈之境。然而,仿佛大自然的某种规律,诗集《魔歌》于一九七四年诞生了,它如同战争后的白茫茫大地上,绽放出的一束束娇妍而清新的花朵。是的,所有的战争都已过去——金门的炮火,西贡的动荡亦已过去——诗人事业有成,结婚生子,生命与生活如越过激荡的三峡后的江水,进入了一段黄金水道,那宽阔而无声的流泻,泛浮着星辰日月,倒映着万物之玄机——而其中的一片不经意的波光,《金龙禅寺》,江水的玻璃旋门中闪现了——这首真正的禅诗是洛夫前期禅诗的代表作,也是洛夫的名作。有人从诗中联想到了时间的流逝,宇宙的变幻无常;有人则感到的是一种恬淡闲适,和谐忘机的形态……这些都是一首真正的禅诗所应散发出的效应。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石阶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处降雪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地
点燃
——《金龙禅寺》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诗篇起首这一意象,是体现洛夫“无理而妙”诗学理论的最佳诗句之一,它看似漫步一般随意吟出,却在后面压缩了多层次的诗意空间。从物理学上说,钟声是以波的形式向着八方的空间弥散的,这也是人们的常识之一,然而,这向着八方的空间弥散的钟声,到“下山的小径”之间,这似乎不可逾越的距离,在诗思上是如何渡过来的呢?追溯起来,洛夫的这缕钟声的最显著的源头,应是寒山寺的那片著名的客愁钟声。洛夫诗之所以没有像张继的“枫桥夜泊”那样,选一个“山石暮归”之类的诗题,是因为他不想被这片钟声所淹没。诗题“金龙禅寺”的“寺”,正指向着一种禅“思”,从而将诗思从钟声引向一种升华之径。我们且先听一下张继的钟声:“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漂泊他乡的游子的耳中,这夜半的钟声似乎专门为他而敲,并由某种渠道,传送到他的停泊的客船。张继的诗中,固然已有了洛夫钟声的萌芽,但张继的诗境,并未排斥钟声向着其他方向的散发;而在洛夫诗中,这一切都被决然地清除或遮蔽了,只剩下惟一的一个方向,下山的“钟声”——这在现实世界显然是难以成立的,但在疲惫了一天,正思归着家中温馨的游客的耳中,却是被允许的——向别的任何方向扩散的钟声,对于一个日暮思归的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由“晚钟”到“下山的小路”之间,经历了一个因境(晚钟)生情(思归),又因情(思归)造境(下山的小路)的诗思过程。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台阶
一路嚼了下去
这一节诗,是诗境向具象、细节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以一种超然的姿态,把诗人从游客的行列引离出来——诗人与诗本无家可归,除了语言。而这一节诗的语言,亦确实耐人寻味:“羊齿植物”的“齿”,自然令人联想到咀嚼;“白色的阶石”的延伸,则又令人联想到“羊齿”的洁白与排列。而当这两个现实世界中毫无关联的事物,在文字中合于一个诗境的时候,一个超现实的电影画面出现了:一个动用牙齿的形状,一个动用牙齿的洁白,合作起来——“一路嚼了下去”——神奇的语言是有着自己内在的惯性的,其实,即使诗人还没有补上这一将诗境引向纵深的诗句,在敏锐的读者眼前,想来亦已出现了这样的电影画面联想。这是多么神奇!这纯粹的文字世界,似乎随着时间的移动,植物的“羊齿”与石阶的“白色”,一会儿叠合,一会儿跳开;一会儿跳开,一会儿又叠合,为背后的一只神奇的无形的羊所操作——这里,文字似乎已脱离了诗人的控制,径自在一种节奏中舞蹈着自己的神话——当然,这也是诗的伟大之处,是洛夫之所以称为“诗魔”——语言魔术师的杰出之处。
如果此处降雪
这凭空而来,空谷足音般的一问,看似突兀,实则奇妙,一下子将诗思宕开,而入一个空茫之境,其戏剧性效果有若杜甫著名五律《旅夜书怀》中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实际上,洛夫的从“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石阶”至“如果此处降雪”,与杜甫的从“细草微风岸”至“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在以微小的景物进入,以凭空的一问宕开空茫诗境的诗篇结构上,是有着显著的承继关系的。而我们如果在语言上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洛夫这一问,不仅承继了杜甫,而且有了新的发展,更为浑成。我们知道,洛夫的诗艺既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又经历了西方超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洗礼,精纯地掌握了联想、暗示、通感等现代语言技术,这使得他的诗境既熟悉,又陌生,既来径依稀可寻,又去向苍茫无辨。我们且看这一首诗的精湛的意象过渡:石阶的白色,呼唤着白色的雪,而白色的雪又兵分两路,一路由暮色中的飞雪,呼应着一只灰蝉的舞蹈;一路由雪花飘洒时的闪烁,呼应着山中灯火的点燃……而整首诗的诗境,亦由此从容而浑然地推进到了最后一节。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的
点燃
显然,这只灰蝉是极富意味的。山中的蝉及蝉声,自然是常景,而蝉惊飞时,那种一跃一伏的动态亦颇像人们点燃生日蜡烛时的手势。但在这暮色苍茫时分,能见到那体积微小的舞动的灰蝉,恐怕就非人的视线所及了。而尤为神奇的是,这只灰蝉竟点燃着一盏盏的山中灯火,仿佛超现实的神话之境。然而,我们却觉得“无理而妙”——它有着日常经验的暗示,更符合着一种诗的逻辑。这里的“山中灯火”,既是此时所见实景,更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蝉,由谐音亦指向着“禅”。
“禅诗,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洛夫所言的“觉醒”,非一种说明性的文字,而是指向一种诗思的动态过程。那么,这节诗中的诗思动态过程,就是空旷的山谷,觉醒的生命点燃着一盏盏的灯火……显然,这动态过程是没有尽头的,那一盏一盏不断亮下去的灯火,最终可能会超越星空,也就是说,山谷将完全为灯火所覆盖,成了一个表里俱澄澈的“雪”的世界——最终回应了“如果此处降雪”的一问。
(责任编辑:吕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