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教育界对课改的讨论如火如荼。的确,要发展教育,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虽然对“语文”的理解还未取得真正的共识,但伴随教育部推行素质教育的决议,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已是势不可挡,一时之间,不同“特色”的中学语文教材纷至沓来,但由于质量参差不齐,质疑声不绝于耳。《大学语文》则从开设到取消,再到重新开设,历经了几番风雨,学生对这门功课及其教材的反响不一,甚至视其为“高四语文”,充满了调侃和嘲弄。至于大学中文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同样充满了怀疑和批评的声音。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开展我国的中学和大学语文教育,高校的中文系又应该如何来培养优秀的语文教育人才和高素质的文学研究人才?目前的教育学术界依旧众说纷纭,温和的建议有之,激烈的批评有之,充满了困惑和迷茫。而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的新著《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为上述问题的回答,给了我们新的启示。正如温先生在《大学的文学教育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人文教育》中所说的那样:“办教育和办工厂不一样,教育需要积累,不宜变动太过频繁。”时下的语文和文学教育改革之路到底该怎么走?我们可以倾听一下温先生的声音,这就是:守正创新,稳中求变。
一、什么是“守正创新”?
温先生在《在北大中文系建系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重提了中文系建系90周年时提出的“守正创新”理念。他认为:“‘守正’,就是坚持和发扬优良的学术传统,充分发挥原有的学科优势,保持特色;在这个前提下,再努力‘创新’,更新观念,谋求更大的发展。……我们积极探索传统的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切实闯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又对那种丢掉特色的赶风潮追风保持警惕,决不为‘改革’而‘改革’,搞那些好看而无根的所谓‘创新’。”
虽然温先生是谈到北大中文系今后的发展时提出的“守正创新”,但实际上,这一教育改革理念贯穿了他对目前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和中文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的全部领域。
在温先生看来,在注重大学语文教育理念、教材和教法创新的同时,还是应当守住“语文”的根本,要从“语文”能力出发,进行一系列读写训练。如同中学语文教学一样,工具性仍然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所谓人文性的提升和扩充,必须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础之上。不同的只是在于,和中学语文教学相比,大学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内涵更加的深广了,它甚至还承担了改变中学语文教学所败坏的语文胃口的重任。由此看来,温先生的大学语文课改理念,依然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
关于大学中文专业的教学改革,温先生同样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在《中文学科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一文中,温先生写道:“我们提出一个改革的宗旨是‘守正创新’。所谓‘正’就是自己好的学科传统、学风与优势,必须保持、守住。像北大中文系这样的老系,其特色、优势,甚至‘系格’,都应当保持和发扬光大,这是变革的基础。但同时应当‘创新’,‘创新’不等于‘逐新’,去做自己其实不能做或不适合做的事情。我们是走‘拓展内涵’的路子,创造适应社会需求,特别是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学科生长点,逐步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守正创新”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如今的教育界提“创新”过多,而谈及“守正”,都会形成一种固定思维,简单地以为是“守旧”,其实不然。温先生提出“守正创新”,看似保守,实则是一种稳中求变的教改方略,其背后确有其特殊的针对性。
首先,相对于目前大力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潮流,温先生提出要重视中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这看似逆课改潮流而动,但其背后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感和良苦用心。
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迎接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提高创新能力摆到了关系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的重要位置。自此以后,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界,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社会上仿佛人人都在奢谈“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大有泛滥成灾之势。众所周知,提倡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理念。然而,在中学语文教育界提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习惯地开始走极端。事实上,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明显存在着忽视,乃至有意压抑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偏向。泡沫的“人文性”有彻底淹没“工具性”的危险。对此,温先生在《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答<语文教学与研究>记者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但并不是只有语文课才有人文精神。……在大家都讲语文的人文性时,我们还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连大学中文系都不能以此为目标。学语文主要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过度提倡素质教育,忽视其前提和基础训练,进而导致了中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落空。正是在这种时潮和背景下,温先生重提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更何况,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并不等于要轻视其“工具性”。只有正确和适当地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所谓“人文性”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地落实并得以展开。根据中国的历史经验,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够犯激进和保守的错误,任何走极端的行为都将会给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因而“守正创新”,稳中求变才是比较切实的出路。
其次,我们可以看一看温先生为什么要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提出“守正创新”?
谈到大学语文为什么中断后又重新开设的问题,温先生在《<高等语文>编写意图及对“大学语文”教改的设想》中说:“许多大学开设‘大学语文’初衷主要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比较差的学生补课;特别是理科生,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中学阶段可能偏科,读写能力欠缺,就想通过‘大学语文’来解决他们这个问题。有些理科院系的领导和老师是主张开设‘大学语文’的,因为他们也发现许多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太差,甚至连写个实验报告都可能说不清楚。理科老师的想法很实际,要求开设‘大学语文’就是要马上给学生补课,解决写作不过关的问题。”然而,这样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学生们的理解,他们上大学语文课,只是为了赚学分敷衍一下,甚至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温先生为什么要在大学中文学科课改中提出“守正创新”的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大至社会的阶层结构,小至大学的学科设置,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大学中文系不再是考生们的首选,他们较多地选择了能与现实经济利益挂钩的专业,像以往作为冷门存在的经济学已经成为现在的热门学科。其次,自从1999年大学实行扩招以来,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毕业待业、失业的学生大有人在。为了以后发展和工作的考虑,优秀大学的学生,选择考雅思、托福和GRE,出国留学;普通大学的学生也不忘考四、六级,多拿几个“证书”和“本本”,希望能够在工作竞争中增加砝码。真正能够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学生已经屈指可数。其三,对于各个大学来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三类学院想升为二类,二类学院想升一类,成为一类大学之后,还有“211工程”、“985工程”,等等。大学在为名誉努力,学科在为竞争“国家重点学科”做工作,自然,应该要落到实处的工作就极有可能变成了一张白纸,学生的教育也就会被疏忽。可以说,重点大学、普通大学都会遇到以上情况,这就加强了大学中文专业课改的必要性。
[##]
但是,大学中文专业的课改究竟该如何进行?是紧跟时潮,追新逐异,割舍以往的学科课程设置的传统模式,搞一场具有轰动效应的教学革命,还是在传统的中文学科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来一场稳中求变的改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应该说,稳中求变的“守正创新”理念更具有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温先生在《“守正创新”与“文脉”的延续——北大中文系建系95周年感言》一文中谈到了自己的感想:“现在一般谈‘创新’很多,为何在‘创新’前面要特别加上‘守正’呢?其实对于像北大中文系这样有传统优势的教学单位,能在当前这种浮躁的环境中‘守住’自己良好的学统,也就是属于‘正’的那些优势,这本身就是保值和增值,当然,这也需要创新才能保得住。或者说,‘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守正’的过程也需要‘创新’。现在‘守正’可能比‘创新’更难,需要更多关注,下更大力气。……如果说我们有‘创新’,那也是在‘守正’基础上实施的‘创新’,断不是甩去传统去盲目跟进那些好看而无根的‘新潮’。所以我又愿意把‘守正’的意义理解为继续保持严谨而又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中文系的‘文脉’生生不息,每一位师生都能从中获益。在这样功利的浮躁的时代,‘守’的难度往往比‘创’更大,但这是最难的也是更可宝贵的。”可见,即使是在当下所谓与国际接轨的语境中,谈到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问题,温先生仍然强调“守正创新”。这也是针对时下那种浮躁的学风而提出来的。像北大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许多好的传统需要守成,将“守正”放在“创新”前面,是想说明继承优良学术传统的重要性、基础性,而不赞成盲目而跟风的教育“大跃进”。这是颇能切中时弊的。
三、对“守正创新”的一点思考
温先生的“守正创新”作为一项指导性的教改新理念,虽然有其现实针对性和合理性,但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改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因为,要想在“守正”与“创新”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度”的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人习惯上被认为喜欢恪守“中庸之道”,实际上,那是指的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经过一百多年的所谓现代转型之后,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越来越趋向于走极端,所谓“过犹不及”的古训,常常是被抛置于脑后的。恰恰相反,如今的中国人习惯于“过”或者“不及”。“过”与“不及”成了两种常态的生活状态或思维定势。所以,温先生的“守正创新”思想,有可能在现实的语文教改实验中被人无意的误读,或者有意的曲解。这是需要加以警惕的。一些见风使舵的教育工作者,可能会把温先生的“守正创新”思想,误解或曲解为一种“保守主义”的信号,以为还是原来的教育模式好,不是要“守正”么?以此既误读了“守正”的真正内涵,也放逐了“创新”的诉求。其实,在温先生的心目中,“守正”绝不是抵制“创新”的借口,而是“创新”的有力根基,因为,没有“守正”的“创新”是无根的、浮躁的创新,会给时下的语文课改带来也许是无法估量的后果。
与大学语文课改以及中文专业的课程改革相比,中学语文课改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里不妨以中学语文课改为例,谈谈“守正创新”中需要注意和克服的问题。比如温先生在《语文课改的步子稳一些为好》中指出:“现在有些人主张以‘文学代替语文’,是所谓‘文学主义’,其实也是夸大了文学的功能,那大都是搞文学的朋友们的一种设想,‘可爱而不可行’,不切合语文教育的实际。”温先生的良苦用心在于提醒中学教师不要为了虚幻的“文学性”而放逐了实在的“工具性”,但也有可能被误解为文学无用论,以为还是功利的工具性更靠得住。诚然,用“文学代替语文”,将高中语文加以“文学主义”化,是不合理的。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升“文学性”,其实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味地搞“工具性”的语文知识教育,会使语文课丧失趣味性,枯燥无味。据笔者在高中教学时的印象和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课,但对文学大都还是很有兴趣的。通过文学,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这是非常可行的。实际上,在《评一节高中语文课》一文中,温先生提到“这节课总结提升不够”,并着重谈到了“《雨巷》为什么读起来非常舒缓优美”。然后谈到了“音顿”和“句子双音煞尾”与意境美形成的关系,最后指出,在让学生了解关于意境的一般知识,掌握读诗的一般方法时,该教师“提炼不够清晰,没有形成能让学生明确把握的知识点”。温先生在这里谈到的问题,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什么是意境美,这不能不说是正宗的文学欣赏。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教育是离不开人文性的氛围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正如语文教育的两翼,须比翼双飞,才能翱翔云天。用古人的话说,这叫做“合之双美,离则两伤”。
所以,将文学性带入课堂,并不意味着对工具性的轻视和消解。可以说,在“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文学性”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中学语文教育乃至大学语文教育中,在提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时,且莫轻视和消解“文学性”的力量。有了“文学性”的中介魅力,“工具性”和“人文性”便会不邀而至,水到渠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其中也就包含了这层意思。我想,一个文学素养很好的学生,他的语言工具能力和人文素养,肯定是不会差的罢。
艾士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