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句话的涵义很深刻,主要的观点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和生趣,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直观体验的原则,给学生的自主阅读创设氛围、搭建平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的阅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延展。
一、扩展学生的阅读容量。
阅读是人类基本的精神活动,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属性。体验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语言本领。强调“人”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对语言、意境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真正做到“主体与主体对谈”;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完善。
目前,虽说我们的教材都是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关注到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目标的实现。但作为学生的读者对文本的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要求我们给学生更多更广的阅读材料,并把更多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自主选择、自主阅读,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吸收有益的知识营养,自我提高。
1、整合课堂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分块教学:根据提高学生阅读技能要求,按学年对语文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如:把记叙文类文章分成写人、记事、状物三大块进行整体取舍、编排,分块教学。打破传统的单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课堂阅读兴趣。
2、注重阅读能力培养,开展分步训练:先整体把握语文能力知识树,按照文章概括、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及刻画、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语言赏析、主题理解等进行分步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技巧。
3、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扩大课后阅读面:“课本只是个例子”,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补充适时、符合学生年龄段兴趣的优美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做到教一篇课文,读两篇精美作品。同时进行广泛的课后阅读:《读写天地》、《读者》、《青年文摘》、《视野》、《语文报》等刊物成为学生课间的美餐。要求每位学生能爱读一位名家作品,品一人风格,满足阅读需求。
二、优化课堂阅读教学,给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空间。
1、编写预习导学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热情。
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老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阵地。而我们的课堂预习导学稿的编写就是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的。每堂课老师首先设计一些整体感知题,如:“你喜欢本文的作家吗?为什么?”,“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由”,“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你能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吗?”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各种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走近作者,走进作品。这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去参与课堂探究,必能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真正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并在阅读中掌握知识和能力。
2、注重课堂探究,扩大学生思维空间。
接受美学理论首先提醒我们要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或判定文章的“确切”意思是什么。但当我们试图把这种理念迁移到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中去的时候,我们又无法回避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个体阅读活动而言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学生个体的阅读活动中介入了其他阅读者——教师及学生同伴。其中教师又是学生阅读活动最大的影响者。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几乎就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效果。而教师若由此而退居二线纯粹旁观学生的阅读活动,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负责任。教师的尴尬显而易见。反思教师角色,这是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一。
打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既能重视珍惜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认识、见解,更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教案的提示来替代学生的实践,引导学生在领悟文学作品内涵丰富性和多样性中,用自己的慧眼,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尖子发表意见,老师归纳小结”的时代应成为过去。
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求是这样:在完成预习交流后,老师提出探究题,让学生作好精心准备;课堂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鼓励多种意见共存。如在阅读小说《社戏》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探究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举个例子说给大家听听。用“我认为(美词好句)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什么”的形式,对美词好句进行品味,既完成了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又诱发了学生探究阅读的积极性。
3、突出教师引导作用,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要达到一定的质和量,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应有适当的比例,多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特别要多给学生质疑和提问的机会。但是,偏离了老师的引导,简单地提“学生为主体”,就有可能跌入“学生中心论”的泥塘,形成“放羊式”的课堂教学。为此作为“主导”的老师,在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中要积极担负起“导演”的作用,指导学生能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一要精心设计课堂探究题,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二要在学生讨论中不断收集学生意见,尤其学生在思维中发生的偏差,老师要进行第二次备课,恰当处理共性问题,至于个别问题采用课后个别引导交流。
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是说课堂教学是放任自由,天马行空,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拿捏。这个尺度拿捏的准了,这个课堂就是紧凑的、流畅的、有高低起伏,更是有智慧和思想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之间,教师还应该懂得在细心聆听的同时适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堂课都是让学生说了算,而是要恰到好处的收放,真正落实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的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与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精彩片段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创新者”的作用,将学生往思维的高度、见解的深度引领,从而掀起语文教学的高潮。如本人在教《枣核》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游子有深刻的感受,本人让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合作探究疑难问题之后,来一个提升式的总结,在教学的末尾,抛砖引玉:联系生活体验说说游子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游子是离家在外或久居异乡的人。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但缺乏文采,缺少感情色彩,不够动人,能不能用一句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去诠释你所理解的游子?在本人的点拨下,学生茅塞顿开,开始热烈的诗意的表达自己。有的说:游子是远在天涯的断肠人;有的说:游子是中秋之夜寄托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人;有的说:游子是夜雨涨秋池时孤单落寞的人;有的说:游子是在脉脉余辉中形单影只的人,等等。学生富有个性而有灵气的表达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引起共鸣,而且顿时让整个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撩人心弦,熠熠生辉,流动着光彩,流动着人文的智慧。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引、促动和提升,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犹如一盏航灯,充分利用教学机智及时点拨和引领、提升学生,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彼岸,到达作者的内心世界,走向最遥远、最美丽的前程。
[##]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一书就这样犹如一位智者,引领本人在语文教学这片园地里辛勤的开垦、播种,并硕果累累。通过自主学习该书,本人更深刻的认识到:在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遵循阅读的自然规律,并认清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倡导学生、文本、教师的对话情景,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平等的交流者,互动的合作者,教学的创新者,在无所作为中有所作为。
三、营造课文阅读氛围,给学生创设自主阅读条件。
中学生阅读气氛不浓,阅读水平底是不争的事实,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文,冲出狭小课堂,增加阅读积淀,为学生创设更多阅读机会,才能真正走出阅读能力不高的困境。
1、学校统筹安排,语文教师协调。
近年来,大家都认识到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各方面也都在做努力,这就要语文老师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如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协调,作好时间安排。与家长协调,达成阅读共识。与课堂阅读协调,把课文阅读当作课堂学习的延伸,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余秋雨说过:“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一言以蔽之,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没有阅读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是缺乏个性的人生,也是暗淡的人生。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书香飘飘才是语文!
2、科学指导阅读,合理安排时间。
课文阅读是学生的试验田,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一方面注重方法的指导,有步骤地训练学生通过浏览、速读、朗读、精读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并有计划将阅读范围扩展到课外,将阅读技巧应用于课文。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摘抄、注意精读与略读相结合,重视前序和后记等。巧用时间,现阶段学生课业负担不轻,应试教学深深困扰着老师和学生,但“时间是挤出来的”,课间五分钟小欣赏,节假日大阅读等,只要合理安排,学生有的是读书时间。
3、尊重学生个性阅读,鼓励另类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放手让学生自觉自悟,不唯书、不唯师。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感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哈姆雷特”。要引导鼓励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特反映和感受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疑问和评价。教师要站在平等的立场去呵护,学生就能产生熠熠生辉的火苗。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4、开展阅读竞赛,评比读书之星。每学期学生要制定阅读计划,确定阅读时间、内容、进度。每月根据评比细则评比一次读书之星,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课外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接受美学理论更为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把艺术经验提到核心位置,认为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文学交往活动成为作品的意义理解的前提。在这种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读者参与创作的水平是由其“期待视野”的不同而决定的。另外,接受美学也特别关注艺术经验、审美经验的历史性。这样一来,接受美学给我们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启示意义是: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展开与文本的交流活动?教师在促进这种交流活动方面将有何作为?可能的回答是: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期待视野”及艺术经验,由此而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再创作作品的兴趣,并使学生与作品间的交互作用能得以深入,最终学生将在这种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丰富自身的艺术经验。
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集合体,不可缺少任何一方面,课堂的“学”是学方法,课后的“读”是用方法。只有掌握了读的方法,并能用好这个方法,“学生会学”,才能真正学到语文,才能使语文教学健康发展。
谢鸣芳,教师,现居江苏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