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7年第12期 ID: 92674

[ 徐林根 文选 ]   

关注人的生命是语文教学之本真

◇ 徐林根


  语文教学的人文内蕴是关注人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饱含了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思索、理解与尊重。具有现代观念的语文教学,正以人的生命为本,根据人的生命的本性,给予生命独特的关怀和呵护,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促进生命的完善与运动。
  
  一、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语文不是单纯的语言工具,语文之所以为语文是因为它更具有人文性。可以说,语文的灵魂就是人文性,而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要义是生命意识。因此,真的语文,就是能以积淀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的生命精华,来哺育和滋润人的生命的语文;就是能使人的生命更加灵动鲜活、更富人性、拥有魅力的语文。语文教学,是丰富人文精神、完善个性生命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无限热度和珍惜意识的教学过程。事实上,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当然也承载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语文教学因为语文学科自身的显著特点——语言文字的人性化、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更是浸润着对人的生命的无限关注。由此可见,无论语文还是语文教学,本身都自然地包含了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命存在、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和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
  语文教学是与关注人的生命相融合在一起的“生命化”教学。语文乃生命语文,语文饱含生命。语文的载体就是生命,语文载体所表现的内容富有生命和生命的气息,更重要的是它就是生命的表现形式。活灵活现的人物有生命,文中几乎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它们那生命的旋律也在叮当作响。归纳起来说,语文是极富生命色彩、极富生命特质的语文,语文本身表现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和渴望。换句话说,语文的本质就是展示生命,展示每一个独特的生命特质。语文永远与生命同在。缺失生命的语文一定是枯燥无味的语文。而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碰撞,应该是用生命来解释生命,用生命来补养生命,从而完善学生自我的生命历程。
  
  二、关注人的生命理应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而且,对人的生命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彰显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生命因素。学生首先是人,人首先是一个生命体。生命存在,天赋人权。生命的宝贵无庸赘述,生命正因为宝贵而备受关注和呵护。任何一个学科都需关注人的生命,而关注最多的是语文,并一定得是语文。语文承担对人的生命给予更多的关注应该责无旁贷。换言之,对人的生命给予更高的关注,理应成为语文教学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可以这么理解,对人的生命给予关注的更高程度,是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分水岭,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试金石。关注了人的生命的语文,才注重了人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才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才有“语文味”。而且,关注的程度越高,语文的本性才越真,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才正得以彰显出来。
  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是现代语文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个体的价值和情感体验,重视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还应获得的文化修养,强化以生命的全面提升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正因为指涉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生命,才使语文素养的落实显得更加具体。
  相反,漠视人的生命体验,忽略人的生命需求,甚至漠视人的生命存在,那是远离了人文的语文教学,是被扭曲了的语文教学。语文能力可能提高了,而生命教育和语文素养却淡化了。语文素养应该具有的内涵是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淡化,那就意味着人文素养所包含的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呵护、对生命的丰富体悟的整体缺失。精神和语言一旦不能同构同生,人文精神一旦游离语文教学之外,语文教学必然失其本真,并衍生且最终暴露出许多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正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而尤其是语文教学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没有切实承担起理应成为自觉承担的“关注人的生命”这一神圣职责。2006年杭州中考作文话题“成功的秘诀”,其引文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成功背后的故事——张导演18岁时迷上摄影,可在当时却无钱购买照相机,他瞒着家人,偷偷跑到城里去卖血,一连去了5个月,终于攒够钱买了一架照相机,并凭着那架照相机给他带来的艺术积累,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如果说“要成功必须不断挑战逆境”还可从中抽取或提炼的话,那“买血,一连去了5个月”却实在“是对生命的漠视与戕害”。诸如此类自毁生命或毁人生命、无视自身或他人生命意识的现象,正需要语文教学作深刻的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在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是否保持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是否关注了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状态、对生命激情的需要、对生命情调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取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将“渺小的生命虚化成一种伟大的教唆”。语文教学必须复兴、回归和高扬人文关怀,语文教学的本真归根结蒂还要回到“关注人的生命”这一点上。
  
  三、语文教学本真的内涵就是使学生认识生命,并引导他们领悟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一)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
  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生命短暂而且本质十分脆弱,可这样短暂而又十分脆弱的生命却又单单属于“我”的,它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正是因为生命的唯一和神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因此而善待生命。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自然又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才哺育出生命,生命又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出现人类,所以,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的态度,应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离开了人的生命,什么都无从企及。
  当代中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逐金钱财富和名誉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这样把生命的手段当作生命本位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长期下去,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与生命价值,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
  语文教学就是要纠正这些错误的生命态度。要让学生感知到生命的存在是第一位的,是人的生命创了一切艺术和文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忠孝礼义等道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生命谈爱国爱民、孝敬父母,只能是一句空话。自读课文《秋天的怀念》中,二十岁就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从自杀的阴影中走出来,从生生不息的自然中获得了感悟,母亲去世后,要和自己的妹妹“好好儿活下去了”,这是对母亲最好的悼念,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是对孝顺最准确的诠释。
   [##]
  (二)建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关注人的生命,关键要让学生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生命,是学生个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本身是一种存在。生命是可贵可爱的,需要倍加珍视、爱惜。生命是脆弱的,需要用心呵护。生命并非一路坦途,其中一定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需要深刻领悟其艰辛。生命是有个性差异的,要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他人生命存在的权利,包括尊重他人生命承载着的思想、情感、经历、生活方式等,并给予他们自由呈现和生长的物质空间与精神文化空间。生命是精彩、美好的,生命的孕育、诞生和成长是一种令人无比激动的过程;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中的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高尚与卑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生命的每一个日子,都有其内在的美丽;生命需要调整到最佳心态去欣赏和品位。生命还有着丰富的内涵、更高的价值和更深蕴的意义,需要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在与命运抗争中去自我体认、不断探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学需要紧扣文本材料,深挖文本的生命意识,将“生命”视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譬如,杏林子的哲理散文《生命 生命》,概述了生命中的三个片断:小飞蛾在险境中极力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片断都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都是作者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在忍受着病痛折磨时所发出的生命最强音——第一个片断表现的是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第二个片断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第三个片断是要告诉我们,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生命是一个整体,它从缔结成胎以来,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过程。生命的成长常常要面对挫折、苦难,甚至死亡;人生的偶然和意外、人的渺小与无助,也不可回避。但人类并没有因此而拒绝生,相反还为了生存得更好而艰苦卓绝地不懈努力、奋争。这个客观事实就是要学生懂得:生命有脆弱、弱小、不堪一击的一面,同时又有顽强、不屈并且擎得了天、撼得了地的一面,正是它们的矛盾创造出生命的美学意义,就是“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莫怀戚的《散步》,从亲情、感动上升到生命,让人从生命的自然过程中体会到人生百味:欢乐与希望,痛苦与失落。作者笔下的生命是什么?世间无论哪条生命都不可重活一次,哪个人生阶段都不可以重来一遍。因此,生命就是不可重复、不可选择、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使每条生命都是神圣而高贵的。这样的解读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关心孩子更要关心老人,关爱人更要关爱生命。《再塑生命》中的海伦·凯勒,一位因病导致又聋又瞎又哑的小女孩,厄运几乎毁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她不愿在别人的同情里度过,她用自己的行动向别人证明,即使聋了瞎了哑了,依然可以做一个出色的人。她珍惜一分一秒的生命,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写下了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最美丽的声音、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是,她从不气绥。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这足以引发中学生思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是否都能热爱生命?
  (三)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
  语文教学应是有着生命经验精神渗透的生命活动,应是在生命精神烛照下的生命体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生命意识要逐步培养并得到强化,学生的心灵还应受到生命残酷的震撼和撞击。
  《真正的英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发射升空后,突然发生爆炸,舱内七名宇航员的生命惨烈地被毁。生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然而,生命的意义何在?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争辩、激烈的思想碰撞,要让学生省悟深刻的生命意义: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生命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乃至被毁的历史。
  《伟大的悲剧》——冰雪覆盖的南极探险,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生命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渐渐地被毁灭。但作者在“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了让人看”的同时,是要展示生命的魅力,是要激起学生生命的波澜和心灵的冲击。教学这一课时,需要师生互动,展开生命讨论,进行生命交流,探究文本的生命意义。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虽败犹荣,“荣”就“荣”在他们都在颂扬一种生命中的冒险与探险的勇敢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生命即使毁了,也是值得的。
  《斑羚飞渡》——镰刀头羊飞渡崖岩,从容赴死,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年轻斑羚的生存机会。生命悲剧的全部意义却在于“为了避免种群的灭绝”。
  死亡并不可怕,生命也并不以死亡为界限。在关于死亡的生命对话中,教学的目的要使学生发现生命之贵、生命之美和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除上面的几篇外、初中语文新教材中还有许多文章都不同程度上蕴含有“生命情感的信息”。美国作家克伦·沃森所写的《生命 生命》中,那是一只怎样的小蜜蜂?它一而再、再而三受到戕害,却凭着生命的本能顽强拼搏以争取摆脱困厄生存下去。西蒙诺夫的《蜡烛》中,炮火烧灼了战场,年轻的生命威然倒下。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里,300个孩子的生命被纳粹集体残杀,令人发指,令世界震惊。杨绛笔下的“老王”,一个值得同情的弱者,生命最后悄然逝去。还有《紫藤萝瀑布》、《荒岛余生》、《热爱生命》、课外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这些课文无不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生命的光辉,闪烁着生命的光泽。语文阅读教学理应心系人的生命,深挖文本的生命资源,“披文入情”,“为情造文”,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价值,拓宽和加深对他们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教育,促进他们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
  徐林根,江西景德镇市中小学教研所教研员。
  

关注人的生命是语文教学之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