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大学课程的内容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达到一课多教的目的。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把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而对大学语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达到理想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讲求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应该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确立全方位的、新型的、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语文教育教学方式。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 思想政治 结合 策略
一、引言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人文性的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所具有的鲜明的特点和内涵,而广受学生的喜爱。通过大学语文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获得较高层次的人文精神浸润,同时,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学语文基础课程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大学语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而,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工具。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所起的保证和支撑作用。因而,从工具性特征这一角度而言,大学语文不仅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增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的培养[1-2]。
其次,大学语文所独具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其所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所具有丰富的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情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提升学生的真假、善恶、美丑的思维辨别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分析与训练,关注高等院校学生的大学语文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再次,大学语文课程是通过直觉性的、感官的、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因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会按照大学语文课程中所强调的要求和道德规范,做为自己的行为指导。
总之,大学语文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因而,在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必须经常注重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潜在优势,特别是对于学生所产生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它能够起到深入人心的教育作用。在全面推行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其与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达到全面的教育目的。
二、对于大学语文进行正确的定位和把握,以确保大学语文在发挥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表现在对大学语文的定位不准这一方面。当前,尽管很多大学已经将大学语文列为大学的公共必修基础性课程,并且给予了很多的课程时间优势,但是在实际课程实践中,仍会出现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定位偏差,对于具体的教学维度把握不准等问题,因而,出现了很多的奇怪现象:一方面,汉语在国际上日益得到重视,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空前膨胀,大有将汉语与英语持平的趋势。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正日益面临着边缘化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提高了大学语文作为基础性的人文学科的地位,但语文仍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威胁。与其他的大学专业课程相比,大学语文经常处于可上可不上的边缘化地位,并且也被一部分学生和教师误解为“不重要”的基础公共性课程。大学语文之所以会面对这种尴尬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高校管理阶层、高校师生对大学语文的应有地位不重视,对大学语文所产生出来的教育价值的错误估计和判定[3-4]。
许多高校语文教师仍然将大学语文界定为一种工具,其作用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而,想要扭转这种错误的认识,就要提高大学语文的地位,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而且要对于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民族精神的陶冶,人文精神的塑造,从而培养起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民族文化素质的优质的大学生。
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对于大学语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是实现思政教育的高效化和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的有效手段。因而,应该将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处理,在具体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解放思想,加速改革的步调,从而制定出具有特色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革新,从而推动大学语文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发挥。
三、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讲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教育的接受者,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既是配合教学计划的主体,同时又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体现者和实施者,因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计划地教育教学工作。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必须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
(一)采用个案分析和理论规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由于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新信息层出不穷,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的信息过时问题。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能够做到的,不仅仅是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必须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掌握更多的有效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二)运用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课题化
运用课堂式的专题化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内容课题化,是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所谓的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模式,就是选定一个教学目标,对于该教学目标采用专题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而言,就是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一系列的课题材料进行搜集和组织汇编,形成更多的小课题,将这些小课题进行汇编,实现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有限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无限的扩大,增加课堂教学内容信息,从而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专题化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要求教师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复合知识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较为系统而又有效的课堂教学知识体系。另外,也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发结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内部的兴趣资料搜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生参与机制,达到师生双向互动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5-6]。
(三)慎重选择教学内容
可以列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东西有很多,然而大学课时有限,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要慎重选择,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篇目,进行课堂教学,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大的课堂教学成绩。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学作品高超的艺术技巧、完美的艺术性、丰富的作品想象力,从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当文学作品自身的魅力、吸引力,引领学生进入文化知识的殿堂,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也要考虑所选择的对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所起到的作用,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教师个人素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只有具备高水平的教师水准,才能够获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第一要求,就是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完成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涉猎广泛,古今中外的佳作数不胜数,各个时代、国家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思想道德观不尽相同;即使对选材进行了较为慎重的把握,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疏漏,因而,大学语文教师要想实现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就必须首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文学作品中,筛选出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有用之作,否则,就很容易迷失教学目标和方向。
五、结语
总之,大学语文教育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必备课程,而将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则对于课时有限的高教而言,是较有利的教学模式。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和把握、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从而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欣.谈大学语文教学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上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2).
[2]罗萍,翁昌文.重视发挥大学语文文化育人作用[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3]黄海蓉,郭剑林.《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4]田萱.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J].唐都学刊,1999(03).
[5]刘贡求.理工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04).
[6]鲁渊.略论大学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嘉应大学学报,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