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8期 ID: 421650

  

《诗经?国风》中“鱼”“薪”“水”隐语意象

◇ 陆跃升

  摘要:《诗经·国风》中的诗歌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总离不开以具体的物象起兴或比喻表达情感,使《诗经·国风》出现了一系列含有丰富象征意义的隐语。这些隐语是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社会心理条件下形成的,其所代表的象征比喻意义是人们所熟知并且能心领神会的。“鱼”“薪”“水”是《诗经·国风》中频繁出现的三个隐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心理的改变,今天的人们对“鱼”“薪”“水”等这些词语的比喻及象征含义便不容易准确把握了。这些隐语成了后人解读《诗经》内涵的障碍,为了进一步发掘《诗经》的价值。本文试图以《诗经·国风》“鱼”“薪”“水” 三个隐语为例,对《诗经》中存在的隐喻进行解读。
  关键词:诗经 婚姻 隐语 意象
  一、《诗经》中的“鱼”意象
  “鱼”是《诗经·国风》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民俗物象,在婚恋诗中,“鱼”既可喻男子,亦可喻女性。闻一多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 》云:“在《国风》里男女间往往用鱼来比喻他或她的对方。”[2]其实,《诗经》许多诗歌中的“鱼”还暗指配偶,如《管子·小问》载:管仲曰:“然,公使我求宁戚,宁戚应我曰:‘浩浩乎,’吾不识。”婢子曰:“《诗》有之:‘浩浩者水,育育者鱼,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宁子其欲室乎?”这一段的诗意,尹知章注释的比较清楚:“水浩浩然盛大,鱼育育然相与游其中,喻时人皆得配偶,以居其室中,宁子有伉俪之思,故陈此诗以见意。”[3]刘向在《列女传》卷六载:宁戚称曰:“浩浩乎白水!”管仲不知所谓,不朝五日,而有忧色,……其妾靖笑曰:“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古有《白水》之诗。诗不云乎:‘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4]根据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得知“鱼”应该为“配偶、娶妻”的隐语,鱼与水的复合,应该为男女匹配的隐语。又如《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周南·汝坟》:“鲂鱼赬尾,王室如毁”,这两句中的“鱼”字,指的也是配偶,在《诗经》中,“鱼”几乎成了配偶的隐语。闻一多还曾对《周南·汝坟》分析说:“《周南·汝坟》就是一首以‘鱼’隐喻情侶及性爱的诗歌。在此诗中,‘鱼’字隱语的性能是十分明显的,‘鲂鱼’、‘王室’用以称男主人公,心爱的情人,‘赬尾’、‘如毁’皆用以形容男主人公热烈的情绪,即強烈的性欲,对自己热情如火。从文章脉落來解读,女子未见君子的‘朝饥’自然指的是情欲,而非指饥饿的腹欲。”[5]古代用“鱼”为隐喻,这不仅与鱼的繁殖力最强有关,而且与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重视种族繁衍直接相关。《左传·哀公十七年》:“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疏引郑众说曰:“鱼劳则尾赤,方羊游戏,喻卫侯淫纵。”[6]可见《左传》也以鱼隐喻情侶及性爱的,以食鱼喻性的满足。如《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水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诗中的鱼是一种隐喻无可争议。泌水乐饥,“乐饥”即为“疗饥”,非水可“疗饥”,而是水中之鱼可以“疗饥”,所以才引出下文。以食鱼比娶妻,以鲂与鲤比春秋时的名门闺秀:姜姓的齐女和子姓的宋女。与前文的“疗饥”联系起来,正说明食与性满足均为“疗饥”之方,于是鱼与情人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襄公)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而齐桓公杀彭生以谢鲁”。[7]齐人不齿其君的行为,于是作《齐风·敝笱》以讽之。诗中以“敝笱”比桓公,或喻鲁之小弱,以鲂鳏出网喻文姜与襄公的私情。《诗经》中在以捕鱼比新婚的基础上,还引发出更多的喻义,如以捕鱼之地和捕鱼的器具比家室。《邶风·谷风》是一个被弃的妇女对负心人的谴责,诗的第三章说:“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是告诉新妇不要到我捕鱼的地方去!不要动我捕鱼的笱!实际上是哀告新人别占了我的家,别弄乱了我苦心经营的家室。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云:“逝梁发笱,喻新婚者入我家而乱我室。”[8]也与“鱼”的隐语义是密切相关的。
  二、《诗经》中的“水”意象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也是一种具有特定隐含意义的文化意象。在《诗经·国风》的爱情诗中,“水”出现的频率很高,除了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描写外,总是和婚姻、情爱、生殖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诗经》有关“水”的诗歌的赏鉴,《诗经》中的“水”既是生命之源,又是男女两性爱的符号。首先,“水”为婚姻的见证。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秦风·蒹葭》中的“所为伊人,在水一方”,《陈风·泽陂》中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周南·汝坟》中的“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都发生在水边,水总是静静的最忠实的见证者。其次,当情人终于相会或女子出嫁时,一般会涉过眼前的河流;茫茫的江水又似乎是恋人之间的阻隔。《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写的都是主人公不能渡过眼前茫茫的江水与自己的恋人相见。再次,用涉水隐喻成功的恋情。《卫风·氓》一诗中,女主人公两涉淇水,第一次涉过淇水,是与恋人私奔;第二次经过淇水而回,则是被休弃回娘家;男子渡过淇水得以与恋人相会,之后女子又深情绵绵地把男子送到了淇水之上。从这里可以证明见诗中“涉水”隐含的意思就是男女之间成功的恋情。再次,用水流比喻“对方”或“共同的爱”。如《召南·江有汜》:诗人用长江比喻自己的丈夫,把自己比喻成长江水道,而以长江的支流比喻丈夫的新欢;而《邶风·柏舟》中的“泛彼柏舟,亦泛其流”,《鄘风·柏舟》中的“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都是把爱情比作一条河,而把自己比作河流上一条的小船。此外,《陈风·衡门》、《陈风·东门之池》则是以“水”来比喻能够满足自己身心渴望的女子。闻一多《说鱼》云:“鱼是代替匹偶的隐语”,而水“也是性的象征”[2]鱼水合欢,就是男女合欢的隐语。   三、《诗经》中的“薪”意象
  “薪”字在《诗经·国风》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薪”本是柴火,但《诗经·国风》中的“薪”字总与婚恋结合在一起。如《卫风·扬之水》中的“扬之水,不流束薪”,《唐风·绸缪》中的“绸缪束薪,三星在天”,《齐风·南山》中的“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周南·汉广》中的“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等等。这些诗歌中的‘薪’都是与婚姻密切相关的。魏源在《诗古微》说:“三百篇言取妻者,皆以析薪取兴。盖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南山》之析薪,《车舝》之析柞,《绸缪》之束薪,《豳风》之《伐柯》,皆与此错薪、刈楚同义。”[9]郑玄就《周南·汉广》中的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解释说:“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我欲刈取之,以喻众女皆贞洁,我又欲取其尤高洁者。”郑玄的“贞洁”之论虽然有些迂腐,但对伐薪在此诗中的隐含义的把握还是准确的。[10]
  据说过去有的地方,嫁娶的时候,男家把柴用红绒缠绕着送到女家;女家则把炭用红绒缠绕着回赠男家。这与‘绸缪束薪’正合。”[11]焦延寿《易林》说:“析薪炽酒,使媒求妇”;“执斧破薪,使媒求妇。”[12]“析薪”与“束薪”,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劈柴与捆柴。但在《诗经》中,“析薪”与“束薪”却是婚姻和爱情的象征。这是因为古代结亲,必在黄昏之时,柴薪是必用的照明之物;而结亲时,必须祭神、祭祖,要用柴火烤肉、烧肉,使神灵与先祖享用浓烈的香气,从而降赐洪福,使神圣的婚姻长盛不衰。[13]同时,“薪”以其生长快速、滋生繁衍众多、具有柔性和极强的生命力等品性,从而成了先秦时代婚礼中重要的聘礼。以“薪”为聘是古人对婚姻的理解与诠释,这样,“薪”就与古代人的婚姻结下了不解之缘。总之,《诗经》中频用“薪”的意义在于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其一,薪不仅生长快速,且滋生繁衍众多。这正是古人对多子多福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其二,薪类大多数都具有柔性,不仅在于要求女性柔顺,同时更在于希望婚后夫妻双方能够相互关爱,相互依赖,夫妻关系牢固而久长。其三,薪类植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再生力,并能经冬不死,更有一些四季常青。这种品性对于婚姻双方至关重要,它是对人生旅程的高度浓缩与隐喻,同时也是良好的祝愿。希望双方能在未来的生活当中同舟共济,至死不变。
  综上所述,“鱼”、“薪”、“水”《诗经》中重要的隐喻物象,透过《诗经》诗中“水”、“鱼”、“薪”隐语的总结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三个意象后面更为深邃的意义。这对于准确理解领悟《诗经》诗歌的本义及诗的题旨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傅道彬.《诗》外诗论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4).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3][清]戴望.管子校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4][汉]刘向.列女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6).
  [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三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
  [8][清]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2.
  [9][清]魏源.诗古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11]闻一多.诗经通义[M].武汉: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6).
  [12][汉]焦延寿.白话焦氏易林[M].长沙:岳麓书社,1996(10).
  [13]张启成.诗经风雅颂研究论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

《诗经?国风》中“鱼”“薪”“水”隐语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