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8期 ID: 421632

  

马克?吐温《百万英镑》赏析

◇ 何明烈 丁启红

  摘要: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乃其经典短篇小说之一,本文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赏析。该小说在情节展开时采用了双线叙事手法,在情节布局时设置了层层悬念,同时把对比和讽刺手法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吐温精湛的写作艺术。
  关键词:《百万英镑》 双线叙事 层层悬念 对比手法
  一、引言
  《百万英镑》(The £1,000,000 Bank-Note)是美国著名作家和幽默大师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主人公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从鹑衣百结到百万巨富的传奇故事。尽管“《百万英镑》似乎很不起眼,文学史家甚至认为不值一提。”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百万英镑》同样体现了马克·吐温作品的典型艺术特色。因此,本文拟从如下角度对其做一赏析。
  二、双线叙事
  《百万英镑》在情节展开时采用了双线叙事手法。作者一方面以自然的时间顺序为明线,描述了亨利意外离开美国,流落英国后的生活。小说起因于美国证券交易办事员亨利坠海而流落异国他乡——英国,从而陷入无衣无食无遮无挡的困境。就在其陷入绝境,饥饿到想不顾体面地捡起一个小孩扔在地上的梨子时,被两个打赌的英国绅士兄弟召入了房间。两个绅士给了亨利一个信封,其内附短信一封和百万英镑钞票一张,并让亨利带到住处仔细看一看。世人对亨利的态度从此改变。无论是餐厅老板、酒店房东,还是达官贵人、美国公使,无不对其大献殷勤,极尽巴结之能事。最后,亨利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假装拯救好友劳埃德,让其借用他的名义卖掉矿山的股票而分得了一百万美元,从此真正步入富翁行列。小说的结局颇具喜剧性,亨利拒绝了英国富翁提供的职位,但是却意外地成为了他的女婿。
  另一方面,作者以百万英镑钞票为暗线,把钞票出现的七个场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七个场景分别是:(1)绅士兄弟房间。故事始于两个英国绅士兄弟打赌。两兄弟想看看,一个诚实、聪明、贫穷的陌生人流落伦敦,无亲无故,除了那张百万英镑的钞票之外就一无所有,他的命运到底会如何?兄弟甲认为他会被饿死,而兄弟乙认为他会过上很好的生活。于是,他们选中了符合条件的流浪汉亨利作为试验品,并将装有百万英镑钞票的信封交给了他。(2)小饭馆。亨利离开绅士家,来到了附近一家便宜的小饭馆。就餐完毕后,当他第一次拿出百万英镑钞票时,不仅自己头昏脑胀,目瞪口呆;连饭店老板也被吓得不能动弹,艳羡不已。最后,饭店老板不仅主动赊账,还希望亨利再次光临。(3)公园。在公园内,亨利怀揣百万英镑钞票,对此进行了反思。如果自己要求银行把钞票还给它的主人,银行则会询问情况。若告之实情,他就会被关进难民所;若委以假相,则会被关进监狱。因此,亨利决定继续保管这张巨钞,这才有了故事情节的继续发展。(4)缝衣店。在缝衣店内,当衣着褴褛的亨利进店后,几乎没有人愿意理他。而唯一接待他的店员,还选了别人不要的衣服中最破旧的给他。在亨利出示那张巨钞后,无论是店员,还是老板,前后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换衣的换衣,量尺寸的量尺寸,整个小店马上围绕亨利而忙个不停。(5)美国公使家。亨利凭借那张钞票认识了各界社会名流,也认识了自己心爱的女友。(6)宾馆。亨利凭借那张钞票,拯救了好友劳埃德,同时也拯救了自己。(7)绅士兄弟房间。小说起因于英国绅士兄弟房间,而也结束于他们房间。最后,亨利兑现自己的诺言,面见了两位老绅士,在归还巨钞的同时,也获得了理想爱情。
  由上述可知,小说的开头不仅设置了铺垫和悬念,而且结尾也是颇具匠心,意味深长。全文两条线索交替进行,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由此可见马克·吐温精湛的构思艺术。
  三、层层悬念
  尽管《百万英镑》故事短小,情节简单。但是,由于作者很好地设置了悬念,因此,读者并不觉得单调枯燥。相反,层层悬念的设置反倒让读者有想一口气读完的感觉。在本短篇小说中,让读者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和紧张心情,主要体现在如下三处:
  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亨利驾驶小帆船,因走得太远而漂入大海。后来,他被开往伦敦的双轨船救了上来,靠在船上以工作酬而勉强维生。到达伦敦后,亨利举目无亲,在用掉仅剩的一美元后,就陷入无衣无食的窘境中。就在亨利饥肠辘辘的踟蹰在波特兰广场时,一个小孩把一个咬过一口的梨子扔进了阴沟里。亨利饥饿的目光紧盯着那个泥污中的“宝贝”,垂涎欲滴。正当读者紧张于亨利马上就要抓起那个“宝贝”的时候,“请进来一下”——短短的五个字,犹如晴天霹雳,将读者的紧张心情释放开来。从此,亨利的命运得以改变。
  在小说的主体部分,亨利经历了衣食住行的各种主动赊账后,住进了汉诺威广场专供富人住的豪华旅馆,并成为全世界最大都市中的著名人士之一。在参加美国公使举行的宴会中,他认识了美丽可爱的英国姑娘波霞,并与其双双坠入爱河。在宴会上,二人玩得旁若无人,痛快至极。甚至就连他的美国同事兼好友劳埃德讲述其痛苦经历时,亨利也是听而不觉。在回到宾馆,当劳埃德赞美其舒适陈设和奢侈用品时,亨利才从天堂回到现实。也就是在此时,他才深刻地意识到,他债台高筑,在世界上一文不名。甚至和一个可爱姑娘的爱情,也可能因自己的贫穷而搁浅。就在读者感慨其毫无希望、命运悲惨时,劳埃德的出现却让亨利起死回生。通过自己百万英镑主人的身份,亨利为劳埃德的矿山做了担保。在卖掉矿山后,亨利和劳埃德各自的账户里进了一百万美元,他们也因此步入了真正的富人之列。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亨利面见两位英国绅士兄弟后,心高气傲地拒绝了绅士乙提供职位的机会。谁知道波霞却是其养女。亨利马上表示了后悔,并开门见山地说他想收回刚才所说的话。因为,绅士乙确实有一个职位正是他需要的,那就是做其女婿!但是,绅士乙却说,既然亨利没有干过这样的职位,当然就没有什么特长可以符合他们合同的条件。读到此处,读者的心里自然紧张不安。但是,亨利智慧而幽默的回答“我请求你!只让我试上三十或者四十年,到时如果……”不仅让其请求获得绅士乙的许可,同时也让读者莞尔一笑。最终,亨利和波霞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唯至此,读者紧张的心情才得以彻底释放。   四、对比
  众所周知,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巨匠,马克·吐温尤其擅长讽刺手法的运用。在《百万英镑》中,马克·吐温把讽刺与对比手法结合起来,将世人对金钱的态度暴露得一览无遗。
  缝衣店内,在亨利出示百万英镑钞票之前,连店员对他都是爱理不理的,更不用说老板。店员甲没有回答他,只是朝店员乙点了点头;店员乙同样一言未发,只是用头示意他去找店员丙。但是店员丙并没有立即接待他,而是等手头活完工之后,才把亨利带进后面的一个房间,在别人不要的衣服中,拣了一套最破旧的衣服给他。在亨利委婉地表达自己因携带大钞不便找零而想赊账时,店员丙马上露出了刻薄的嘴脸,并用挖苦与嘲讽的口气对亨利说:“哼,当然我没料到你没带零钱。像你这样的绅士只带大票子。” 可是,就在亨利递给他百万英镑钞票后,店员丙却是吓得魂不附体,在此,马克·吐温运用了极致的肖像描写来刻画店员丙:
  “他笑着接过钞票,那种笑容满脸都是。里面有褶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向池塘投了一块砖头的地方一样。然后,当他瞥了一眼那张钞票,他的笑容凝固了。然后变黄,就像你在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看到的凝固起来的波纹状、蠕虫状的熔岩一样。”
  而当缝衣店老板看到百万英镑钞票后,最初是茫然不知所措,一会儿抓这样,一会儿抓那样,口中一面不断地责备店员的傻言蠢行,一面不断地对亨利说着阿谀奉承的话。最后,缝衣店老板不仅找出了给外国王子定做的衣服,而且还记下了亨利的衣服尺寸,准备马上给他定做。最重要的是,还无限期地赊账给亨利!
  在此,作者通过前后两种完全不同态度的鲜明对比,把社会对穷人和富人身份的认同非常形象化地揭示出来了。这对于世态炎凉的社会,是多么深刻,多么绝妙的讽刺!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让人深思与回味,对抨击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金钱的态度,起到了非常强烈的讽刺效果。
  小说的第二处鲜明的对比出现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开篇在介绍主人公亨利时写到,亨利孤身一人,除了其聪明才智和无暇声誉外一无所有。但是在小说末尾,亨利不仅娶到了漂亮可爱的波霞·郎汉姆,而且那张百万英镑钞票,在被银行注销后,还被英国富翁送给了他作为礼物。从此,这张钞票就被装上框子,挂在他们家最神圣的地方。小说的结尾不仅具有喜剧效果,同样具备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效果。这种首尾对比的反差,表面看是靠主人公亨利的诚实与聪明造成的。但是就本质而言,却是资本主义体制下整个社会对金钱的认同所造成的。通过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马克·吐温不仅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与鞭挞!
  五、结语
  农舒淋认为,马克·吐温之所以塑造亨利这样一个普通美国公民的形象,实际上正是在宣扬像自己一样的广大美国民众的奋斗史。但是在笔者看来,《百万英镑》与其说是为了宣扬美国民众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折射镜,不如说是一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照妖镜。它照出了下至餐厅老板、缝衣店员工等社会低层,上至达官贵人、美国公使等社会高层在金钱面前的各种丑态。《百万英镑》不仅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与鞭挞!
  参考文献:
  [1](美)马克·吐温, 汪树东、龙红莲译.百万英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2]马克·吐温.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集[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
  [3](美)马克·吐温,汪树东、龙红莲译.百万英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4]农舒淋.从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看英美文化的差异[J].名作欣赏, 2012 (12).

马克?吐温《百万英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