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重点抓住小说《红岩》中的成岗和刘思扬两个人物形象,剖析了《红岩》作品以“爱国、奋斗、团结、奉献”为内核的红岩精神,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立足新的时代条件,并结合青少年思想的实际状况,“红岩”精神对于加强青少年励志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说《红岩》 思想艺术 科学内涵 励志 作用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革命精神,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磨难”、“感天动地的奋斗”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应该立足新的历史条件,结合青少年的思想实际,挖掘、整合、利用红岩精神资源,加强青少年励志教育,使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一、小说《红岩》的思想艺术
1950年国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思想改造的运动,而充斥于其中的对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红岩》无疑是一部紧扣当时时代呼唤的“红色经典”与“改造标尺”主题类的小说。《红岩》故事的中心线索主要是描写“革命”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以知识分子的精神炼狱和肉体牺牲,强烈暗示了知识分子人格改造与思想成长的必然。《红岩》问世以来,发行量超过了一千万册,被评论家誉为“一本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精神的教科书”。而正是这部反复被省市领导“校对”、“引导”的时代政治的教科书,同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借助文学这一传播媒介,得到了最好的宣传,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作为《红岩》故事的三号人物,成岗这一艺术形象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他用自己的政治肉体,象征着知识分子思想成长的苦难意识。作品从一开始就反复交代他狂热地崇拜那些在无产阶级革命第一线的人们,除了全心全意为党奉献以外,再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成岗在心里暗暗将许云峰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这一切都说明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革命的力量也是无穷无尽的,对于革命的热忱和坚定,对于自身的提高和改造,坚定的信仰都构成了这位青年内心的一把无法扑灭的火。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红岩》一书,叙事的政治性倾向。江姐和许云峰不仅仅是两位勇敢的革命斗士,更是人们心中信仰的依托。
作品开头有这样一个细节:妹妹成遥看着哥哥成岗说:“二哥,你多么像个工人!”作者在这里用了 “像”而不是“是”,其实是在向广大读者暗喻:知识分子若想成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真正一员,仅仅具有满腔革命热忱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去接受“血"与“火”的洗礼,才能最后决定自己是否具有革命阶级的属性。而成岗在监狱之中接受的酷刑的场面描写,无疑就是他完成由“像”到“是”的转变过程——“冰冷的水泥磨石地面上,横躺着一具血肉模糊的躯体,脚上还钉着一副沉重的脚镣。鲜红的血水,正从那一动不动的肉体上往水泥地面淌落。”
同样的,在《红岩》之中对于知识分子精神炼狱的描写,也成为了衡量革命者崇高境界必不可少的一把尺子,同时警戒所有的知识分子“精神的炼狱”相比肉体的炼狱,其实恰恰是时代和革命吏需要的。
二、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
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特殊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同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精神写照。红岩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心理状态,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共产主义精神的有机统一。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构成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斗争的性质是要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因此,一部红岩英烈奋斗史就是一部爱国史,爱国主义是红岩精神的永恒主题。爱国首先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周恩来曾就别人问他更多的是问他中国人还是共产党人这样的刁难,在一次答记者问中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共产党人。”[1]总之,爱国主义的精神情怀贯穿于红岩精神的始终,这对于推进抗战胜利及新中国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
抗战时期,中央南方局始终处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红岩人士既有大气凛然、舍生忘死的智慧,又有善处逆境、勇于牺牲、不懈奋斗的勇气,在艰难的局面中开拓进取,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风采。在艰苦的革命环境和漫长的革命斗争中,一大批共产党人和红岩志士以不同的方式成为红岩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和坚定倡导者,都能善处逆境,顽强奋斗,对革命充满信心,以自己青春的热血与宝贵的生命浇灌了红岩精神。
(三)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
共产党人坚持以大局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努力把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进步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一定要相信群众的力量,永远不与群众脱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这样才能成为隐蔽的、坚强得力的、与群众有联系并善于影响和推动群众的干部。[2]宽阔的心胸、磊落的襟怀,正是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团结一切力量领导广大干部群众夺取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
红岩精神集中体现了南方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周恩来就明确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坚定的马列主义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抗日战争时期,红岩的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把天下的兴亡担在肩上,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即便睡的是潮湿发霉的“一脚半宽”,伴随的是严刑拷打、脚镣手铐,他们仍然能够始终坚持对真理的追求。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隐藏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情怀。[3]这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以及为追求理想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红岩精神在青少年励志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