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8期 ID: 421647

[ 钟斌 文选 ]   

书院会讲教育理念的现代阐释

◇ 钟斌

  摘要:会讲,也称讲会,是宋代大儒家朱熹首创的一种以语文教育为基础的整个书院教学活动重要的方法之一,会讲提倡平等审视、探究质疑的形式和内容,追求学以致用、审美愉悦的过程和目标,采用阅读鉴赏、自评互评等评价取向,体现了自主探究、关注过程、质疑思辨的全新理念,和现代阅读学的终极理念极为契合,对今天语文阅读教学仍有着极大的指引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书院会讲 古代教育 朱熹 阅读教学
  讲会,又称会讲,是宋代朱熹创造的一种以语文教育教学为基础的书院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讲会有严密的组织,设会宗、会长、会正诸职,负责讲会的管理筹划及活动组织等事宜。它很像一个分工明确的专题性阅读学习的学术组织机构。先规定讲会的日期,实行定时会讲和交流的规定,通常采取年会和月会两种形式。讲会还是一种合作学习讨论方式,同宗的持不同观点的学者或见解不同的学派代表学子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就学习或阅读心得进行交流论辩,学子们旁听,亦可参与讨论。会讲的组织、研讨的内容、方法、对阅读心得的交流及评价等,其蕴含的阅读教学价值取向,对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质疑思辨,平等审视:会讲形式、内容和学法与当代阅读学理念的契合
  讲会有隆重的开讲仪式:会日,会友至,由会长或会宗宣读讲义一章,诗歌一章,再进讲,再诗歌;饭后质疑问难,议事辩理,散会前仍以诗歌赞唱。讲会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还有理学家的著作,誊发给会友,会日进讲,又选宋儒的诗十首,诸如程颢、朱熹等的诗,在会讲共睹交流。会讲形成了兼容并蓄、互相吸纳、取长补短的学风。在会讲中体现敢于质疑、注重独立思考、师生平等的书院作风。讲会的内容较为广泛,既有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命题,也有练达性情的人生课题。可以看出,会讲不仅是一种交流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是修身养性、健全人格、提升精神的途径。
  书院的教材既有限制但不拘泥:除了《四书》《五经》,还拓展到了其他诗文,甚至包括理学家的时文。并允许对经典进行质疑。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讲在进行大胆的实践,鼓励学子主动地探索研究,重视学子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有利于生成新看法,新思想。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读书的弊端。把教材当做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疑,还在于读书中对各版本、各类型的书籍进行对比校勘,从中辨析正误,这就连今天的阅读教学都难以做到。可以想象这种具有民主意识的学风,鼓励支持讲师和学子对经典文本的理性质疑,比起明清学院只能代圣人立言、绝不允许怀疑和个性诠释的科举考试,不啻天壤之别!宋初张载也强调:“于不疑处疑,方是进矣。……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因疑而生的“新意”可能是的学子阅读的最大收获,今天不也应该如此?
  会讲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平等审视的态度。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读者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讲具备了朴素的探究性阅读基本意义。朱熹在会讲时强调学生“大抵读书先且虚心考其文词指意所归,然后可以要其义理之所在。……切须字字句句反复消详不可草草说过也。”读书把心放在书的义理中,放在书的美味中,自己与文本平心交谈、交流。朱熹的得意弟子黄斡也有同样的体验:“须以吾心默观圣贤之语,当使圣贤之意,自入于吾心,如以镜照物,妍丑自见”。
  朱熹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焉……”[6]学习的主体是士子,学习的方式是自主。师长只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定学习内容,规定讨论探究的范围,然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会讲把自主读书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贯穿在会讲过程的始终。书院中的自学读书,对这些经验之谈,理解把握得比较深刻。读书把心放在书的义理中,放在书的美味中,自己与书中讲说者平心交谈,交流。读书不仅与思考、体味有机结合,还须与动手摘录、练习、写作相结合。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勤读书,吸纳知识,作文才能打开思路,写起来便轻松自然。
  会讲的高潮是质疑问难,议事辩理。首先得有问题意识。这说明它追求的是读书还在于研究创造,读书不仅是吸纳,还要在思索辨析的基础上与自己的经验相契合,获得新见,开辟门径,超出旧说。这和当代提倡探究性阅读、体验性阅读,甚至批判性阅读的终极理念也是相契合的。
  二、慢、深阅读,兼容多元:阅读学习目标的双重获得
  书院提倡慢阅读、深阅读,绝非急功近利。会讲的目的是为洞明时事,也是为探究义理,更是为实践躬行做人。会讲之前要组织自学、选文。会讲的核心是讨论、探究。自学是基础,讲授是引导,探究是深化。自学也是寻根问疑。讲授是答难点拨,探究便是创造开拓。尽管,宋元明清各代书院中的学术大师与众多的学子徒弟,对学习的具体内容、讲授的具体问题与研习探究的思路不尽相司,然而其归总综合的目标都是大体一致的。整个过程是慢阅读、深阅读。
  读书的过程是注重成功体验的。内容意趣是文章的生命。阅读文章,应当明了其中的内容意趣。朱熹说:“读书着意玩味,方见得义理从文字中迸出。”读书并不是只停留在语句的理解上。在文词语句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要反复把玩品尝,读书反复玩味,不仅能洞察自然宇宙奥秘,通晓社会发展的某些本质,更能获得审美享受。仔细玩味,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慢慢体味。由慢及深,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陶冶精神,美化性灵。
  当下许多语文老师过于强调技巧与方法的学习,以程式化的肢解分析替代真正感受和体验文本的思想和内涵,甚至诗歌阅读都用数学的方式进行,与慢阅读、深阅读渐行渐远。
  岳麓书院朱张会讲是书院中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一次著名会讲。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自福建武夷山来到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与主持该书院的张栻会讲达两月有余。朱、张的学术思想都源于二程之学,但由于师承不同,两人在理学的一些观点的阐述上,有较大分歧。但是,他们又彼此敬慕。他们在岳麓书院会讲中,主要就《中庸》之义进行深入讨论辨析,会讲中,分歧很大,双方都不放弃自己的学术见解,但双方又都很虚心听讲,尊重对方,没有门户之见,充分体现了学术的包容和自由精神。   朱熹还主持其他著名会讲。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著名学者吕祖谦邀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与朱熹会讲于信州铅山(今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鹅湖寺。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这是一次一宗三派四学者的历史性会讲。
  实际上,实现当下所谓的“多元阅读”的前提就是要摒弃门户之见,允许各自“言说”。 朱熹无疑做了很好地示范。
  三、关注三维、鼓励新知:会讲过程中评估理念
  书院会讲中的教学内容,是以《四书》《五经》、诸子散文、历史著作、历代诗词曲赋为主,加之本书院山长、主讲的理论著述和学术研究为辅所构成的课程内容体系。而教学方式是以自学为主兼会讲、讨论质疑、探究研习等。这样一来,学生士子们的阅读、鉴赏便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阅读鉴赏是士子们获取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赏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书院的师生们进行评估、考校、检测的内容。摆在书院学生士子们面前阅读鉴赏的著述作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诗经》《楚辞》《庄子》等诸子散文、汉赋、唐诗等文学作品;另一类是非文学作品,如《易经》《礼记》等政论、史传。这两类作品,阅读鉴赏首先是读通,其次是读懂,最后达到读出滋味,读出美感,领悟其内涵,延留其精义。当然,读出美感,领悟文本的丰富内涵,把其中的真谛、奥秘破解,把文本的空缺予以补充完整,达到准确地与作者对话交流,并能有所发挥引申,这就是评析欣赏了。而评析欣赏所达到的程度、状态,当事人是最心知肚明。因此,自我评价、检测是最本质、最有效,也是最具激励意义的了。当然,书院也提倡当事者与他人交流心得体会,分享愉悦感受,这也是相互的考校、检测。
  在会讲学习中,学子们对文本研究的参与、投入、见解的新颖度、深度等,必须接受别人的评价,并以此为参照,不断修正提高。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获得正面评价认可,是该学子不断提升阅读思辨能力、提升素养的“正能量”。会讲中,一方面对阅读鉴赏使用的方法技巧以及师长答问讲会点拨技巧效果进行评估、考校、检测;另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对士子学生阅读鉴赏的过程、状态、效果进行自我为主的评估。通过这两种多次的评估、考校、检测,不断总结阅读鉴赏的经验和方法。这些做法,仍是阅读教学评价需要好好学习、总结和努力追求的方向:学生能否有效地搜集信息和整理、筛选资料,解决阅读中的疑问,应成为有效阅读评价的重要依据。
  经过多年的书院会讲的训练熏陶,学子们的阅读技能有了很大提高。换成现代阅读学的术语来说,完成了自主阅读、体验式阅读、批判性阅读等一系列有效训练,学生们已经可以准确获得有效信息,掌握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多重能力。
  朱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们管窥书院会讲,加以现代阐释,不难发现,它以语文阅读教学为基础,对教材文本选择的限制与于拓宽,对经典、文本、思想的研讨,体现了新课程、新阅读的平等阅读、自主体验、质疑思辨、关注情感态、关注过程的诸多理念,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好好地研究、发掘、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张明仁.古今名人读书法.商务印书馆,1992(6):160.
  [2][3][4][5][7]古今名人读书法.商务印书馆,1992(6):163、165、40.
  [6][8]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1988(1)
  [9]张明仁.古今名人读书法.商务印书馆,1992(6).
  [10]中国教育史简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5).
  [11]谢保国.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3).

书院会讲教育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