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诗歌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在有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科学素质方面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在具体实施中,应借助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古代诗歌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形成深入的体验和把握。
关键词:古代诗歌 人文素质 自主性 培养载体
一、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价值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是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涉及到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文化甚至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其在人文素质培养的系统工程中价值究竟何在呢?
古代诗歌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资源。古代诗歌是几千年来先人对自我及人类这个族群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思考的结晶,它用艺术的形式生动阐发了不同时代不同族群、不同个体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取向。个体的情感是纷繁复杂的,如夜空中闪耀的群星,但在这浩渺的星空中,总有一些最亮的星辰如众星捧月般存在,那就是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些创作主题,如爱国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而古典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这些丰富的内涵正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
中国古典诗歌张扬了人性的审美化存在,深入把握古典诗歌,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古代诗歌讲究韵律、辞采华茂、注重修辞、富有意境,是世界上少有的美文学,从其形式本身而言就是一种审美化的存在。除此之外,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曾说:“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一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像长江、黄河一样不停息的传下来,一直感动我们千百年以下的人,我以为这才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1]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正是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丰富而又极具感染力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存在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一种艺术化人生的体现,是审美精神的张扬。在古典诗歌中,我们似乎随时被先民丰富的情感世界所吸引和感发,普普通通的事物在先民的笔下具有了诗意的存在形式,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望月怀人的诗歌传统,所怀的对象既可以是《陈风·月出》中那位“舒窈纠兮”的美人,也可以是曹操《短歌行》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贤士,可以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游子,也可以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朋友,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妻子,而生发出上述丰富情感的媒介只不过是一轮明月而已。情韵的丰富性和意象的多样性在古典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大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审美情感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的把握,其对现实生活中美的鉴赏感受能力自然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古代诗歌在培养科学知识素养方面亦有其独特的价值。古典诗歌除了有抒情和叙事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博物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其他学科的认识价值。即以《诗经》为例,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确实,对《诗经》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了解先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文化观念,亦可以获得博物学的相关知识。《诗经》共涉及了鸟类41种,兽类25种,虫类29种,鱼类15种。就像刘宝楠在《论语正义》里所说:“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2]这些动物在《诗经》中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祭祀的用物、战争的工具、物候的标志,被先民以艺术的形式记载了下来,在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三千余首诗作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医药学内容,广泛涉及养生、医理、治病等方面,为我们了解中唐时代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份直观而又生动的材料。
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分析
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运用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古代诗歌数量庞大,诗人众多,风格纷繁多样,形式非常复杂。仅以唐诗为例,从数量上看,《全唐诗》收录诗歌48900余首,《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多首。从创作主体来看,《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两千二百余人,《全唐诗补编》收作者一千多人,据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统计,唐代诗人有别集者共691人。从风格角度而言,即以盛唐诗坛而言,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言曰:“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从诗歌形式上来看,唐诗主要有古体诗、近体诗两种形式,古体诗中又分五古、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近体诗中又分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以上所分析的古代诗歌发展样貌,仅仅是唐一代的创作情况,遑论从先秦两汉魏晋以至宋元明清的诗歌。这些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诗歌群想要在大学课堂上讲授一遍,并且使学生对这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审美风格,艺术内蕴、情感指向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动力去探寻古典诗歌这座神秘而又美丽的花园。笔者曾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及培养策略》一文中提出,培养古代文学学习者自主性的学习技能,应该让学习者利用有效资源来开阔视野,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一定的行之有效的自主性学习方法。[3]
运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教学方法。古代诗歌鉴赏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自主性学习技能的实践中既应该遵循这些通行的原则,也因其内容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的实施策略。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所谓“入乎其内”指的就是了解古典诗歌在文体学上的独特性,分析其作为诗歌的本体性特点,具体而言即要充分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韵律、词采、语序、修辞和意境。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没有情感的诗歌只不过是干巴巴词汇的拼凑,称不上是什么好诗,而大学生正是在对诗歌情感的感悟和激荡中才能生发出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厌弃,诗歌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涤荡心灵的效果。诗歌和散文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诗歌有其独特的声律特点,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反复吟咏来体悟作者之意,畅达自我之情思,抒发自我之志气。诗歌所描述的事理可以从文词的意义上去领会,而诗歌其中所蕴含的情趣则需要读者从文词的声音上来体验。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对诗歌的吟咏感悟是不能或缺的,而这也正是古典诗歌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一点。所谓“出乎其外”主要是指了解和诗歌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论观念——知人论世。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即读古人的诗和书,就要了解古人,要了解他的时代,这是读古人书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对妻子的怀念眷恋,古代诗歌中除了以悼亡为题材的作品外并不多见,但杜甫不仅有多首诗作表现这一主题,而且其中不乏名作。如杜甫曾经写过一首月下怀内的作品《月夜》。要想深切体认《月夜》内容上的特殊性和情韵,我们就需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月夜》一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从论世的角度而言,《月夜》一诗创作的时间是公元756年。在755年12月,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就在755年11月,杜甫经历了十年长安的困顿生活之后,登上了回其家眷所在地奉先县的路,这就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记述的内容。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担心家眷的安全,所以又把家眷从奉先县迁居到鄜州,756年4月,杜甫听说唐肃宗即为于灵武县,于是,杜甫又从鄜州赶往皇帝行在所在之处,结果,在赶往灵武县的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获,并拘系于长安,幸因官小位卑,相对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这首《月夜》就是杜甫被拘系于长安期间写下的望月怀内之作。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其实,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称号之外,杜甫又被称为“情圣”。 杜甫有一首《缚鸡行》:“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人厌鸡食虫蚁,未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时了,注目寒江倚山阁。”对物犹且如此,对人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杜甫对国家、对百姓、对亲朋、对人对物都怀有真挚的情感。了解了战乱的背景和杜甫情圣的称号,我们对《月夜》独树一帜的举起“月下怀内”的主题也就不那么惊诧了。而这样的讲授思路对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感,诗人的情思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进一步生发,则会对自我所生活的和平时代、对自己身边的亲人生发出感恩的情绪,而这正是古典诗歌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这一预期目标中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1.
[2]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51.
[3]刘丽华.古代文学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及培养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2(8).
[4]杨仲义.中国古代诗体简论[M].中华书局,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