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学业成就的获取有着重大影响。针对我国语文学习兴趣普遍缺失的问题,在实际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本文揭示了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各种表现,分析了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语文学习 兴趣 缺失 对策
一、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表现
(一)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课堂注意力不集中
根据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根本不感兴趣。上课时大部分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过程,完整地掌握教学内容,遇到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就会认真地学习,不感兴趣的时候则很容易分神,或者翻看其他科目的教材。特别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索性整堂课连课本都不翻开,背着老师聊天、睡觉或做一些其他的事。当课堂氛围突然活跃起来的时候,看到同学都在笑,于是也跟着看热闹起哄,对教学内容一无所知,很难从中学到实质性的知识。课后问他们为什么注意力总不能集中于学习内容,得到的答案多数是“学来无用”。
(二)学生主体性缺失,语文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语文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甚至犹如一潭死水,老师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境下,很少有学生充满兴趣、积极主动举手发言,久而久之就没有人举手了,大家都埋着头。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时都是教师直接点人,否则课堂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但常常出现学生站起来不知道教师问题的情况。这样的课堂,学生主体性严重缺失,并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缺乏独立思考,他们的语文学习是“死学”,而不是“乐学”,他们的语文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三)作业敷衍,阅读量少
课后提交的作业和练笔作文、论文等,只有少数学生能很认真、高质量地完成课后作业,大部分学生字迹潦草、错别字随处可见,或者在网上摘录、粘贴等,随便抄一篇应付过去。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也可从侧面反映出学生们语文学习兴趣不高。根据访谈得知,从中学到大学阶段,学生们基本不会翻开语文课本进行预习和复习,很多学生认为认不认真学习语文无所谓,他们认为“认真学语文也考不了高分,不认真学也不会考得很差”。同时,课外阅读量极少,对经典文本的阅读让位于通俗杂志和期刊。
二、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成因
(一)教材内容枯燥过难,学生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
语文教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呈现出繁、难、偏、旧的特点,繁杂、偏难、偏僻、陈旧。虽然几经改版,但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变化并不大,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分离。语文教材内容不仅枯燥陈旧,同时对于中学生也比较难,既没有欲望去学,又学不好,久而久之的畏难情绪就导致了对学好语文失去了信心,更加对语文失去了兴趣。这种感受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的学习,对于语文的抗拒,使大学语文课堂也变得死气沉沉,成为学生课程设置中的“鸡肋课”。
(二)教师教法呆板单一,学生主体性无法发挥
语文教师课堂教法单一,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每堂课的形式呆板单一,千篇一律。课堂教学缺乏个性特点,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更多地依赖教学参考书,依赖学术论文的填充。这样缺乏艺术性的课堂教学,没有根据学生兴趣这个心理基础去组织教学,无法引人入胜,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其次,从长期的观察可以看出,有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不能帮助学生从优美的语文文本中生发出审美感受和人生体味,课堂的语文学习变成知识点的分解。老师思维的狭隘,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在这样沉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是很难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的。
最后,教师能力和素质的问题。备课不充分,经验不丰富,没有好的课堂是吸引不了学生的。而且语文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但很多语文教师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懂得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不理解学生的审美需求。只求自己上完课,完成任务,因此学生不能从教师身上学到书本知识以外的其他内涵。对一个教师失去了兴趣,就会对他所教的那门课失去兴趣。
三、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教育胜任力
胜任力是从西方而来的一个概念。所谓教育胜任力,就是指教师个人具备的与成功实施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价值观。“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将高绩效、表现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普通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力、自我认识、动机以及相关的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通过教师胜任力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胜任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可见,教师对职业的胜任,不仅仅是“在其位,谋其政”,更需要教师有意识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不断学习并更新专业知识,锻炼改进教学技能,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从多角度共同促进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如此,教师个人魅力所形成的积极示范作用,才有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课堂教学多样化,学生主体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的学习过程,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教师必须改进教学,适应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下面简单地从语文课堂、课外活动和教师态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课堂形式多样化,体现教师的个性
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教学个性的课堂,每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精神浪花。同一篇课文, 也可体现不同的授课教师的独特个性和迥异风格。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该形式多样化,融入教师的理解,体现教师个性,尊重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趣味课堂。首先,设计别出心裁的导语,恰当引入,激发学生的初始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用心备课,优化教学内容,深挖教材内容的潜在功能,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分析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点,采取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表演、激烈辩论。第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设置精彩悬念,善于创造情境。情境教育“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思想”。“教师为不同的课型营造不同的意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随着教师去聆听、去欣赏,一起欢笑、感动、悲伤、愤慨,学生就会期盼语文课,期盼‘惊喜’”。兴趣在情境中应运而生。最后,意味深长的结束语,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其他问题产生新的情境兴趣。
2.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语文学科中应该学习的许多知识是在课堂中获取不到的,语文学习应该走出课堂,充分贯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为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搭建平台,给予学生多渠道的表现空间,如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一方面鼓励在语文学习上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再接再厉,激发成就感。另一方面,形成榜样作用,促使其他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学习,调动共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在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察,激发学生的审美表达力,将生活与语文结合起来。通过文学的终极关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形成一种终身爱好文学的理念,兴趣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
3.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最关键的是要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进而才会有效果。现代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需求,洞察学生心理,积极调整并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尊重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并肯定学生。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教书育人从“单向性”为“双向交流”。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形成活泼又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轻松融洽的氛围里,学生更容易建立起对老师的信任。同时,教师自我各方面修养及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良好的促进作用,一个出口成章、满肚经纶、思维清晰、表达流畅的语文教师不但是个人职业胜任力的问题,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一个良好的辐射影响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让学生从喜欢一个老师开始,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并形成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提高对语文重要性的认知
语文不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认知的基本工具,而且是进行一切学术研究——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语言文字是认知的基础,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没有很好的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从不断爆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语文的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文,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需求决定兴趣,只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语文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的学习是终身的学习,对于每一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所形成的人生终极关怀是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抚慰。语文兴趣的培养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及师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章凯,张必隐.兴趣对文章理解的作用[J].心理学报,1996(03):284-289.
[2]赵兰兰,汪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08-112.
[3]牛丽芳.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徐朝霞.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的角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4).
[5]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