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11期 ID: 359006

[ 刘冬岩 文选 ]   

台湾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特征及启示

◇ 刘冬岩

  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与文字信息并行的视觉符号系统。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插图是帮助他们理解教科书内容的重要工具。儿童借助插图不但可以获得抽象文字资讯的具体形象认知,更可提升阅读兴趣,激发想象与思考。为了增加教科书的观感,各出版机构在教科书内容、形式上进行了较大改进,教科书的插图从形式到内涵都有跨越式的发展,令人耳目一新。本文选取了台湾占市场份额比例较大且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康轩版12册小学国语教科书(2009-2013年出版)为研究对象,分析台湾国语教科书插图的具体特征,希望对大陆编制图文并茂的语文教科书有所借鉴。
  一、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的特征
  康轩版国语教科书的编者们秉承“以精美的图画为背景、优美的文学为基础”的编写理念,希望学生“透过轻松活泼的方式学习语文情意、欣赏文学之美”。此套教科书插图数量多、比重大,充分体现教科书编写者对儿童视觉认知的重视。另外,插图在造型、风格及价值取向上也体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插图篇幅多、构图大,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
  康轩版国语教科书采用16开本的页面,版面较大。各册教科书选文不多,每个年级上、下册课文总数不超过32篇。因此,教科书的页面空间比较充足,为插图绘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总体上看,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数量比较多,视觉冲击力强,让读者阅读起来活泼、轻松。
  1.插图总体比例高
  康轩版国语教科书内容结构采用单元组织方式,以主题概念贯穿各课。1-3年级每单元包含课文、语文焦点和统整活动;4-6年级取消了每篇课文后面的“语文焦点”,但是单元后面“统整活动”的练习内容大大增加。从整套教科书来看,无论是叙事性较强的课文,还是注重语文能力的“语文焦点”和“统整活动”部分,抑或是突出视觉观感的封面、扉页,都精心设计了插图。整套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页数占教科书总页数的比例为86%,低年级插图页数比例为92%,中年级为84%,高年级为81%。本套教材很少出现纯粹的白纸黑字页,对于没有配插图的页面,编者会在字体颜色、边框形式或文字背景上做些处理,这样页面不容易令人产生单调枯燥之感。
  2.课文配图比例高
  有研究者通过计算一篇课文所配插图的幅数来分析课文配图比例。从台湾国语教科书课文配图情况来看:低年级课文篇幅比较短,所配插图数量虽少却多为大幅;高年级随着课文篇幅的增加,配图数量也有所增加,但插图面积却大为缩小。由此可见,通过一篇课文所配插图的幅数难以概括出课文配图比例。本研究通过统计课文配图的页数与课文图文总页数之间的比率来研究课文配图情况。一年级每页课文都配有插图,配图率达到100%。五、六年级的课文体裁增加了说明文、文言文,配图率有所降低。与课文配图情况相比,“语文焦点”“统整活动”和最后的生字表配备的插图较少。
  3.课文插图构图空间较大,低年级图文的宾主关系弱化
  从课文配图所占页面空间的比例来看,低年级课文插图所占空间较大,插图一般可以占据整个页面的1/2-3/4,甚至会出现“有图无文”的情况。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宾主关系已经不是很明显。高年级插图的空间逐渐减小,但是插图一般也可占据课文页面的1/3-1/2。康轩版国语教科书课文配图还大量采用了双页大幅设计。双页大幅插图指以两页(8开)为构图背景,画面内容丰富,整体视觉效果较强,呈现赏心悦目的整体美感。低年级的课文双页大幅配图较多,共计72幅,占全套教科书大幅图总体的49%;中年级为 47幅,占总体的32%;高年级为29幅,占总体的19%。
  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数量、课文配图比例随着儿童的成长而降低。这表明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的编排充分考虑了儿童这一受众群体的阶段性和差异性。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阅读方式也刚刚从“图读”发展到“文读”,插图的画面比较丰富,视觉功能较强。中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插图将文字视觉化的功能也有所减弱,更注重插图对文字的解释说明。
  (二)插图形象充满童真童趣,激发儿童的想象
  童真童趣突出也是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的一个重要特色。台湾国语教科书选文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从儿童生活开始。
  1.童真童趣的造型风格
  著名美术教育家、连环画插画创作大家贺友直先生特别注重画中细节的刻画,他提出连环画创作要很好地利用“四小”,即小动作、小道具、小动物、小孩子来增强趣味,丰富生活内容。[1]在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中,“四小”也起到了传递童趣的效果,低中年级童趣更为突出。
  (1)精心刻画小动作,使画面更生动、有情趣。一年级上册《拍拍手》(见图1)中,小朋友或站或坐在云朵里上下左右拍手,刻画孩子们的快乐体验。
  (2)运用小道具表明场景、烘托气氛。二年级上册《等兔子的农夫》中农夫用手撑着一个崭新的大布袋,等待兔子撞死钻进来。日复一日,农夫破烂的布袋变成老鼠的家,蜘蛛在农夫的头上结网捕食,可他还是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布袋前后的变化形象地表达了农夫由最初的期待到最后的无望,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利用小动物增添画面生机。低年级插图作品中动物形象占很大比重,这与选文内容有关,也符合儿童“泛灵化”的思维方式。小狗、小猫、小鸟、蜜蜂、蝴蝶等是经常出现在教科书插图中的动物,这些小动物虽然不是主角,却能增添画面的情趣与温润感。
  (4)选择小孩子作为画面主体形象,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教科书插图尤其注重小孩子表情的刻画,表情丰富、形象鲜活,让孩子们远离“千人一面”的视觉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册教科书插图中的儿童形象同使用教材的儿童年龄相仿。随着年级的升高,插图中的儿童也跟小朋友们共同成长。插图设计者会以儿童的目光及心理去发掘事物的美,并根据儿童思维规律进行艺术的渲染。   2.运用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启发儿童的想象
  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善用拟人的表现方式增强画面的灵动和生命力。拟人,主要指“对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2]。本套教科书插图中的日、月、星、风以及静止的花草树木,多被赋予人物的表情,从而使其人化。这种创作手法在低年级阶段尤为多见。例如一年级下册《新的计划》(见图2)插图采用双页构图,右页右下角系着围巾、拎着箱包的“北风”黯然离去,左页戴着帽子的“小鸟”、身穿背带工装的“小牛”“小鱼”则在欣喜计划自己的未来。这一册中的雨滴也是姿态万千,有的展翅飞翔,有的跳跃前行,《七彩的虹》中的雨滴则是拿着扫把、水桶、抹布在大扫除。画面中的动物、景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它们丰富的表情增进了儿童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神交。
  台湾“早期的插图作家对于造型的诠释方式,大多采用写实性描绘,忠实呈现原始物体的样貌,讲究比例、色彩、质感、空间以及明暗光影的写实再现”[3]。写实性的描画容易将文章中变化活跃的情景用具像的形状予以固定,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康轩版国语教科书采用夸大、突出的手法描绘对象的特征,使画面形象更加鲜明、更具特色,追求一种变形又不失真、夸张又传神、强烈又有趣的新形象。
  (三)插图类型多样,充分发挥各种插图的功能
  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多重功能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促进文本理解,提供准确的信息,装饰、点缀教科书,思想教育。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采用了多种呈现方式,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插图发挥教科书插图的功能。
  整套教科书插图以绘画为主,视觉设计突出整体性和情境化。教科书有些内容很难用文字说清楚,而用可视化的图画、照片或表格来呈现,则可一目了然。
  插附照片类插图准确传递信息,增强真实感。照片类插图属于实物图,是真实景物的再现,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极大的帮助。本套教科书中的照片插图多是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真实呈现,也有小幅的历史名人及作者的照片。照片类插图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渐增多,低年级照片类插图较少,占总体的4%。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容易捕捉形象的细节,概括化的简洁形象更适合他们的思维方式。
  运用装饰类的插图让教科书更美观。装饰性插图独立于文本,没有特别含义,其目的是使教科书更美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康轩版国语教科书“语文焦点”和“统整活动”部分较多地采用装饰性插图,主要设计一些小图片、小图标,其目的是让教科书更为美观、活泼,减轻小学生的视觉疲劳。
  此外,康轩版国语教科书还注意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学习,增强插图与学习者的互动。低中年级国语教科书每个单元主题后会配有插图,双页的插图主要概括了这一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单元导读采用“看图说话”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单元内容。例如,二年级上册《好听的故事》,启发同学们“找一找”,“从图画中找到哪些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四)插图风格清新,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色彩是视觉艺术中一种重要的特殊语言,它所包括的明度、纯度以及色相,是赋予画面不同表情、不同风格的重要手段。小学年段的儿童对红、绿、蓝、白、黑、黄等几种基本色彩比较敏感,那些明快、对比强烈的色彩比灰色更容易俘获儿童的眼球。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以彩色为主,少量的黑白插图点缀其中,整体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在国语教科书编写过程中,有许多优秀的绘本插画家参与教科书插图的设计,这些生力军打破了传统教科书插图的画风,用色大胆明亮,笔触生动活泼。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不论是插图类型还是插图细节等方面都体现了多样化。教科书插图不仅是平面艺术的造型活动,也能透过场景内容、服饰器物及情境气氛等要素呈现画家创作时的社会环境与时代氛围。如图3,康轩版一年级下册《我是小主人》的插图设计体现现代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插图中学生围坐一圈,教师微笑地与同学们交流。康轩版教科书还呈现了多幅网站截图、当代作家生活照片,这都增强了教科书插图的现代气息。
  (五)插图传递人文关怀,彰显多元、开放的现代价值观
  插图虽然不像文字那样明确表达真、善、美各方面的价值导向,但是也会在有意无意间透露一定的价值取向。
  本文讨论的康轩版国语教科书均是2009年以后出版的,此时国小教科书编写政策采用更为开放的民编“审定制”。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更多展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感性”,注重传递诚信、仁爱、进取等价值观念。另外,教科书选文侧重于散文,插图更多选择自然风光作为背景,没有出现所谓“城市主义”的倾向。
  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设计比较重视台湾原住民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了解、尊重多元文化。从二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的国语教科书中都会出现突出反映台湾原住民生活特点的插图,如二年级上册的《卑南族男孩的年祭》,四年级下册的《阿里棒棒飞鱼季》等。教科书插图中,古代人物形象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这些古代人物的形象并不严肃刻板,反而动感突出。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儿童形象备受青睐。插图多展现了小朋友的纯真、快乐,儿童形象天真活泼、单纯可爱,没有被道德使命拔高,也没有因为“正义”和“责任”等成人化。这也体现了插图设计者关注了“儿童形象的本真转向”,预示着现代儿童观融入课程教材建设之中。
  二、对大陆语文教科书绘制插图的启示
  第一,提升对教科书插图地位的认识,培训专业的教科书插图画家。
  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在题材、技法、造型上展现丰富多变的风格面貌,这是因为教科书插图绘制由群体讨论、设计完成。各册教科书从封面、美编到绘图,均由10人以上的绘制团队共同参与,其中三年级上册教科书插图绘制者多达19人。如此多元、庞大的插图绘制者队伍表明教科书编委们充分认识到图像的视觉功能,重视教科书插图绘制工作。   插图以可视的画面形象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以生动、具体、可信的视觉形式营造出感人的艺术氛围,具有文字本身所不具备的优势。1658年,教育家兼“图画书之父”夸美纽斯出版了带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绘》,他深深懂得文图结合的教育效果。他希望孩子们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重视孩子们从图画书中获得快乐。鲁迅先生认为:“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学之所不及。”[4]语文教科书是语言文学的载体,这种学科特色使得语文教科书插图在图与文的角逐中独具特色。当下的青少年儿童身处视觉文化时代,“在这个以图像为主要特征的符号系统里,图像不仅仅是文字的辅助呈现方式,更多地成为一种主导阅读方式,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5]。我们语文教科书插图画家的队伍还比较单薄,教材编写者应充分认识教科书插图的重要性,培训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的、高素质的专业插图画家。
  第二,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提高教科书插图的儿童性。
  台湾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在主题内容、造型风格、色彩选择等方面都非常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大陆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绘制需要充分重视插图的儿童性。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面向的是6-12岁的儿童。对于认知心理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对事物缺少抽象的认识,图像则更接近孩子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快速地理解事物。插图在绘制时应以儿童为本位,构图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背景。插图的形式、形象、色彩等,都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阅读能力、理解技巧等特点。“一般来讲,给儿童看的图画要求造型简洁,色彩明快,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因此多采用夸张性、想象性、幽默性、人格化等手法创作。”[6]绘制者不能以自己的情趣来代替儿童的情趣,不能将插图画成成人读物的翻版。插图作家要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纯真的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事物,以孩子的心理来表现和反映世界,这样画面就会洋溢着独特的美感和生动活泼的儿童情趣。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李全华,李莉,朱良.儿童读物插图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5.
  [2][6]张广才.小学教科书插图漫谈[N].美术报,2007-4-21.
  [3]黄声仪.台湾国语教科书插图的走向[J].小学语文,2008(3).
  [4]张泽贤.书之五叶:民国版本知见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91.
  [5]徐翠凤.视觉文化视域下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前言.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视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编号CHA09010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