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11期 ID: 358996

[ 周长青 文选 ]   

简评近十年高考语文对联题

◇ 周长青

  对联作为一种我国特有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具有多种功能,在宣传、社会交际、教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还可以调节民众的精神生活,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可以说,对联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长期以来,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中生尽管见过不少对联,但实际应用能力却很差。更让人担心的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水平也不容乐观。笔者曾就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过的对联题和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做过交流,他们纷纷表示,那种对联题真的很难做,要么就是直接做不出来,要么花费好长时间。去年我校举办建校七十周年校庆活动,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征集对联,结果在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征集到的符合要求的对联寥寥无几。被寄予厚望的语文教师在让大家失望之余也很委屈,他们在读书时对对联的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早几年的对联题难度太大,而且区分度不是很高,所以他们一般并不在这方面花费太多时间。
  高考对教学起着重要的调节、引导作用。高考中对联考不考、怎么考,将直接影响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近10年来,高考中的对联题主要考查对联中反映的文学常识、与对联相关的文化常识、在不同语境中选择合适的对联(排序、填空等)。
  2004年,全国有7份试卷出现了对联题,盛况空前,可以看出命题者对对联的重视。在考查形式上,全部为提供上联,对出下联。少则对出5个字,多则为15字。如全国Ⅳ卷:
  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①爆竹声声脆,__________。
  ②满园春色好,__________。
  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__________。
  第二题的难度可想而知,可能大多数考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只能放弃了。
  到了2005年,只有福建出了对联题,题目如下:
  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
  2005年福建继续出对联题,可以看出福建命题者的坚守,但还是采用了对对子的形式,而且要求写出横批,这不能不让学生对对联产生恐惧心理。
  重庆卷在2008年、2010年两次出了对联题,其中2008年要求直接拟写对联,题目如下:
  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副对联。
  用拟人的手法拟写对联,要求不可谓不高,这明显超越了考生现有水平。
  2010年,难度有所降低,给出了提示部分,但依然超过了大多数考生的能力。题目为:
  有人用“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来解释“重庆”二字。请你以此开头,续写一副对联。要求能够体现重庆精神,上下联续写部分分别在8~20字之间。
  千里为重,__________;
  广大为庆,__________。
  2009年安徽卷、2010年天津卷的对联题终于有了创新。不再是对对子或者直接拟写对联了:
  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2009年安徽卷)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
  新春对联:
  上联: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
  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2010年天津卷)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文学社【】摄影小组【】这两道题大大降低了难度,在考查了语言连贯的同时,对对联起到了普及的作用。
  2012年四川也尝试考查了对联题,以对对子的形式出现,并无新意。
  真正有了突破的是2014年,有4份试卷出现了对联题,从数量上看,比较可观;从题型上看,丰富多彩且难度适中,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利于对联的普及。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2014年山东卷)
  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
  【春节】上联: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
  【端午节】上联: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
  这个题目是对2009年安徽卷的一种继承。
  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014年天津卷)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②班固③屈原④苏轼
  B.①韩愈②司马迁③屈原④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