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11期 ID: 359003

[ 南保顺 文选 ]   

从文言趣味故事中汲取智慧

◇ 南保顺

  “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说话写书,无非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读了,免不了也要想一想。至于理解得周全不周全,那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也附和几句,虽然谈不上就合了圣贤的意,但也绝非冒犯。
  比如孔子。《论语》劈头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圣人知道我们健忘,开宗明义,让我们长些记性。往下看,无非是教我们怎么聪明起来。那么,教的效果怎么样?且看他的得意弟子颜回是怎么说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看来全被老师笼罩住了。那孔夫子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颜回接着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教学方法,一个“诱”字;教学内容,一个“文”字;教学理念,一个“礼”字。学生“欲罢不能”,潜力全被先生挖掘出来了(既竭吾才),没有不通透的地方。怪不得要“喟然叹曰”一番。
  再比如《百喻经》,不像孔夫子那样直接教人怎么变聪明,它还有另外的法子。
  说是“百喻”,也就是九十八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要讲“蠢”,让你看看蠢人有多可笑。如《老母捉熊喻》故事:“昔有一老母在树下卧,熊欲来搏,尔时老母绕树走避,熊寻后逐,一手抱树,欲捉老母。老母得急,即时合树,捺熊两手,熊不得动。更有异人,来至其所,老母语言:‘汝共我捉,杀分其肉。’时彼人者,信老母语,即时共捉。既捉之已,老母即便舍熊而走。其人后为熊所困。如是愚人为世所笑。”一个外地人,不明就里,贸然出手,被一个老太太骗了。这个人是愚,正像俗话说的“把黑狗当成了熊”,看人看走眼了,替人受死,倒霉大概免不了。
  宗教家悲天悯人,当然不会简单地去讥笑凡人。他讲一百个“蠢”故事,就是做了一百道例题,给我们演示别做同样的蠢事。如果我们听信了他的话,即便不会举一反三,学一样算一样,也会少犯一百样错误。一个人一辈子能少犯一百样错误,不敢说就是个圣贤,那也离圣贤不远了。我想他的法子就是“以愚治愚”。
  再到《庄子》那里看看,又是另一种景象。
  《盗亦有道》故事说:“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这段故事有些出人意表的趣味。我们对“盗”避之唯恐不及,庄子则不然,他看“盗”也是个圣贤,只要“盗”有道德底线。他大概是在教大“盗”“窃国”之后,如何逆取顺守,而“窃钩”小“盗”或许他还真看不上眼。由他给“窃国者”封侯,把“窃钩者”诛杀,可见一斑。这么看,庄子很像个政治家。不过,就算看在庄子偏爱的分上,像“盗跖”这样的圣贤还是“寂寞”一些好。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个故事尽人皆知。我们补充还原一下这故事。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来的。毛毛虫是二维动物,只能前后左右活动。蝴蝶有翅膀,前后左右之外,更可以飞,是三维动物,生存方式、活动范围起了质的变化。说句题外话。人是二维的,老虎也是二维的,“插翅虎”就成了三维的,老虎长了翅膀,人就没有活路了。实际上,人们嘴上说“如虎添翼”,心里不见得就安然。可以推想,庄周起初也只是个毛毛虫,后来长出了翅膀,变成了蝴蝶,完成了由二维向三维飞跃的过程,得道后的满心喜悦可想而知。庄周这个人不错,现身说法,想让我们跟他一样突变,这得有多大的福分!他可能随后也意识到我们这些凡人不易做到。退而求其次,给我们出了个主意,教我们“化”。其实,庄子一开篇,《逍遥游》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水里的鲲,一个二维的鱼,化为三维的鸟——鹏,飞到天上去了。《庄子》好多寓言在讲物“化”的故事。
  我们听信庄子的话,也去化,直到有一天毛毛虫变蝴蝶。
  孔夫子教我们聪明,《百喻经》让我们不蠢,《庄子》告诉我们内“化”,圣贤用心良苦。
  我们读圣贤的书,圣贤自然不会寂寞。听他们讲道理,明着说,还好理解,他们若讲成寓言故事,生动归生动,还得靠我们自己另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