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11期 ID: 358997

  

民国作文教学儿童立场初探

◇ 陈素冰 田良臣

  作文一直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民国作文教学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们破解作文教学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与参照。重温当年国语国文的教学,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种充盈在课堂内外的“儿童气息”。本文初步探究民国作文教学的儿童立场及其表现,阐释其特有的教育蕴涵,以期有俾于当下的语文课程变革。
  一、儿童作文的“密码”:外面经验与内里情思有法度的糅合
  民国作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儿童的两种习惯:“一是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是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1]。积蓄源于生活中的观察,“‘观’是真实的受用,文章或绘画的真滋味,要‘观’了才能亲切领略”[2]。因此,锤炼儿童的感受力和观察力至为重要,警觉的感受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是作文的基础能力。同时,作文教学还要注意进行文法的训练,引导学生“有法度的表达”。
  (一)积蓄即为作文储备原料
  生活中儿童在与人、事、物的互动中,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和内心体验,外面经验与内里情思交织糅合,用孩童方式有法度地组织语言,“主观的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糅合,组织的方式千变万殊,自然每有所作都成独创了”[3]。儿童的独特生活与感受,个性化与符合法度的表达,这样的作文当然具有“独创”意味。作文内容依赖于原料,需在真实生活里挖掘原料,“我们论到作文,就必须连带地论到原料的问题。思想构成的径路,情感凝集的训练,都是要讨究的。讨究了这些,才能够得到确是属于正面的原料,不致枉费写作的劳力”[4]。当然,学生需要对源于生活的原料进行个性化的加工,“思想、情感是目的,是全生活里的事情,但是,要有充实的生活,就要有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而作文,就拿这些合理的思想、情感来做原料”[5]。
  值得指出的是,“景物是外面的经验,对于景物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6],这里强调作者对自身经验与情思的“糅合”,即思维加工。对外部景物,拥有独立的见解,内部情思与别人不同,诉诸文字就是儿童本真的“作文”。作文最当紧的是真情实感,“文章是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给别人的东西。倘然自己本来并无这样的意思和情感,当然不应该作表示这样的意思和情感的文章,不然便是说诳了”[7]。“作文即求诚”,这是儿童在学习作文之初需信守的为文准则。
  (二)正确与有法度的表达
  任何文章都是有法的,入门先有法,而后无法,最后创出新法,自成一家之言。梁启超说,作文教学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鲁迅说,立定规矩,照此写去。叶圣陶说,初学写作,应该先学习章法。民国作文教学注重“养成正确而有法度的表述能力”[8],正确指将生活的真实感受发表出来,法度则指文章作法规范有度,行文讲究思维逻辑与语言规范。法度能力的提升有赖于语言教育,要求“儿童操纵语言文字,把语言文字做发表情意的工具”[9]。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规范,是提升作文能力的硬性要求,因为有法度的表达是“文章写得好的起码条件”[10]。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深究文法,“要使作文教学的指导、矫正、批评、测验等等都有一定的标准与把握,便须随时将文法精确而彻底的研究”[11]。
  原料与法度经过“糅合”形成合力,推动作文能力的提升。空有作文技巧而无原料,写不出完好的文章,但也不能忽略法度的作用。作文内容的充实度与原料有关,原料关系到作者的经验、修养。因为“有了优美的原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所以必须探到根本,讨究思想、情感的事,我们这工作才得圆满”[12]。
  二、儿童作文的“驱动力”:触发新味与筋肉运动
  只有乐于表达,并体会到言说的乐趣,儿童作文的内在动机才能真正被激发,这方面,民国时期的作文教学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生活世界触发儿童作文新味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力影响发表力,但阅读不等于作文。作文大多源于儿童生活的触发。“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13]面对客观的景物或生活事件,激发孩童相似的联想与感悟,这是富有儿童气味的情思。因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14],生活体验触发儿童的情思,使其获取内在的“新味”。欲达此目的,就得“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15],从寻常事物中体悟、发现。
  但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并不一定能够顺畅地表达出来,“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炼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16]。作文是发现、体悟与交流、分享交织的过程,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一个生活丰富、体验深刻的心灵丰盈者,自然会专心作文并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表达。民国作文教学注意避免儿童与生活隔离,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在亲身的感受中触发写作新味。
  (二)口语是作文的基础
  如何处理好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民国的作文教学以儿童擅长的口语入手打开写作之门,儿童运用语言的本能和经验比阅读文字来得早,“话法教学实在是一切教学入手的基础,而一切教学又处处都有施行话法教学的机会”[17]。话法即口语,语文教学若撇开口语,孤立地教文字,易造成“半身不遂”的语文,“语文教学从口语训练入手,是顺乎自然,事半功倍。放过口语练习,孤立地教学书面语,是违背自然,事倍功半”[18],口语是情意产生与倾吐的枢纽,语言是表于外的工具,“因为它最能把人与人的心连锁起来”[19],儿童缺乏口语与思维的训练,就会导致作文思路不清、条理混乱,因为“口语如能够清晰流利,有结构,有组织,有势力,有风趣,作文的技术也不过如此了。所以,口语的练习很可做作文的基础”[20]。民国教学给予儿童讲故事、演讲等机会,充分锻炼儿童口语能力。“语言发表是文章的基础,能用语言发表情意,就不难用文章发表情意”[21],口语与书面语相互促进,统一于儿童的言语活动中。训练儿童说话,“入手的办法,就是要与儿童一起生活。一起生活乃是指要接触他们的内心,而且完全了解,而且自己也差不多融合在里头”[22]。这就要求教师要俯下身来,走进学生的生活,如此,方能真正洞悉儿童语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