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中一些不起眼的细枝末节问题,教师备课时想当然地忽略不论,可课堂上一旦被学生提及,多数教师会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顾左右而言他,甚或干脆“棒杀”——告知学生这样的问题太怪,没有讨论的必要。学生的问题来自文本,怎么就怪了?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吗?
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恰会借力打力,化腐成奇。他们会心气平和,删繁就简,巧妙追寻问题的焦点和突破口,化解课堂“危机”。徐金国老师的博客里写了这么一个教学插曲: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学生质疑,受恩于梁中书的杨志押送生辰纲,明知旅途险恶,责任重如泰山,为什么不多带点水上路呢?这样,就不会给晁盖等人机会而丢失生辰纲了。
徐老师随机应变,带领学生讨论分析并最终形成一致意见:首先,杨志押解生辰纲是在酷暑季节,汗流浃背,口渴难耐,即使多带水也无济于事。其次,押解路途遥远,千里奔波,谁不想轻装上阵?最后,运送生辰纲靠的是肩挑担扛,远路没轻担,谁都不愿意背负更重的负担,哪怕就是一点水。
此等看似怪诞的问题多是在课堂教学中不经意间“冒”出来的,需要教师当场给出应对策略或结果,考验的是教师灵活的应变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巧用课堂生成资源是门学问,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巧妙合理地将学生的怪问题和教学预设结合起来,让怪问题为教学中心服务。在我看来,教师处置的策略是敏于倾听、巧于化解、善于捕捉、长于梳理。教师首先要抓准怪问题的根本,追溯查找怪问题的源头,探寻其与教学预设的联系;将怪问题巧妙分解,组织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善于捕捉不同观点,指导学生深入思考辨析,并最终梳理总结形成定论。上例中的“杨志为何不多带点水”问题可化解成如下几个小问题:押解生辰纲是什么季节?路途有怎样的特点?当时的运输工具条件如何?假如真多带水了,晁盖等人将怎么办?经过一番讨论,结论自然水落石出。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问题”在生辰纲事件中的重要意义,一针见血。
怪问题究竟怪在哪里?“怪”是因为师生对其认知的思维不直观,过程不直接,“怪”在师生的第一感觉上,因为它超出了教学预设或常规教学思维。上例中杨志押解生辰纲带多少水的问题,通常看来是小说中的客观存在,应该不是问题,但就是这看似寻常的问题,与文本的内容或主旨紧密暗合,万变不离其宗,最终指向都在文本的中心主旨上。徐金国老师从常理上分析了杨志等人不可能带很多水上路,而这恰是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一个重要契机,晁盖等人瞅准了这个机会并巧妙设计,侥幸成功。“水的问题”是情节的核心,学生的问题还怪吗?
早有教学专家曾诟病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就着文本设计“圈套”让学生钻。一篇文本的分析过程和结论早早就被固定到了“PPT”课件或板书内容上,这节课还如何让学生真正去质疑、去生成?久而久之,谙熟课堂教学门道的学生早就有了戒备心理,无论教师怎样调动,就是提不起兴趣来。只是偶尔在学生的质疑超出教师预设时,他们的情绪才会高涨。因此,怪问题现象也给教师上了生动的一课。
文本解读究竟有无成法可依?教师总是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努力探寻并传授给学生形形色色的文本解读方法,并希望学生循规蹈矩。殊不知,受人生经历、知识储备、阅读积淀等多重因素影响,教师与学生的阅读思维特点大相径庭,用教师的思维遮盖学生的思维是强人所难、越俎代庖之举。怪问题现象启发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跳出自身阅读的习惯拘囿,多从学生解读文本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从字、词、句等细微处入手,切切实实探讨文本。因此,即便有文本解读之法,也不是教师概括归纳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主动获得。教师多指导学生揣摩文本细节,探寻作者创作的初衷本意,探寻文本内蕴,这才是文本解读的正道。
传统文本解读结果一定可信吗?专家(教参)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也都是从个人的阅读习惯出发,教师一叶障目,不知不觉便认可并信服了这样的结论。其实,人们对文本的解读始终是变化多元、常读常新的。例如王俊鸣先生对王翰《凉州词》的解读,就一扫先前的悲壮、厌战陈说,紧紧抓住“催(助,协助)”这一文本细节,从诗理上解读出作品忘忧、豪迈的情感主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本没有条条框框,少了先入为主,少了陈规陋说,反倒容易从文本细微处着眼分析,思考可能更接近文本原意。教师文本解读教学的重要职责是引导学生敏锐发现并正确思考文本的细枝末节,小中见大。
课堂节奏预设的度究竟在哪里?文本解读受时空影响较大,教师若纠缠教学中出现的怪问题,教学进度便难以完成。因此,多数教师难以摆脱对教学预设的依赖,选择舍弃课堂的生成和解决。教学设计不宜过满过细,不宜追求尽善尽美。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通常只围绕教学主问题给课堂确定方向,给思维留下足够的弹性空间,如课堂流程设计灵活有变、问题设计多层次多维度、答案设计多向可逆等。一句话,不将课堂教学设计得满满当当、严丝合缝。只有这样,怪问题出现时,教师才有可能由衷地尊重学生意见,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这不是对教学设计的否定,反倒是对教学方略的尊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推荐理由
巧用课堂生成资源是门学问,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合理地将课堂生成和教学预设结合起来,而这考验的是教师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本的准确理解、深度挖掘和细节把握。面对学生提出的怪问题,教师既要持尊重和鼓励的态度,更要在怪问题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