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故事,讲述故事和聆听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故事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吃过晚饭,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剧,故事起到娱乐和交流的作用;一个朋友由于生活中的挫折悲伤不已,他的朋友给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故事起到慰藉的作用;一个父亲给自己的儿子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故事起到传递经验的作用;一个演讲家在演讲时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故事,故事起到传达信息的作用。
故事无所不在,可以是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是从未发生的想象,或是真实事件加上想象捏合而成也未尝不可。故事可大可小,可简单可复杂,可以是一句话,可以说上十几分钟,可以演上两个小时,也可以读上几个月,甚至可以经历一生。简单的故事可能只有一个人物,只有一个情节,只有几句话,如“当地球上只剩下一个人时,他听到敲门声……”;复杂的故事可以涉及数百个人物,蛛网般的结构,一个接一个的情节,如《水浒传》。后者这类复杂而又精彩的故事,需要反复锤炼才能创作出来,普通人无须也很难如此。
其实,学会讲述较为简单、真挚的好故事并不困难,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学讲故事的一些方法。
一、把握故事的内在要素
故事的第一种要素是意义。不管什么样的故事,都传达着某种意义。故事的意义是讲述者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等的理解和观念。这种理解来自生活,是讲述者生活经验的提炼,是讲述者所领悟的生活真谛。故事的意义应当通过故事的展开呈现出来,而不是讲述者的直接陈述。同时,故事的意义宜清晰明了,不宜模糊混乱,宜深刻真挚,不宜肤浅造作。故事传达出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故事的价值。因此,意义的深与浅、价值的大与小,取决于讲述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不可能拥有老年人那样丰富的经历,也不可能拥有哲人般深邃的思想,但他们仍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增长见识、丰富思想,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刻地体会和领悟生活。
故事的第二种要素是生活。故事来源于生活。我们常说,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故事也是如此。源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将生活事无巨细地展现出来。如果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平铺直叙地记叙一天发生的所有细节,老师会给他的文章较低的评价,并称之为“流水账”。虽然这类故事十分贴近生活,几乎是生活的描摹,但这类故事并不是真正的生活缩影,它们只是生活的碎片而已。这类故事的价值不大。好的故事体现出的意义就是生活的真谛,这意义可能来源于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能来源于毫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是一件事的一小部分,可能是数个事件联结起来,可能连续发生,可能相隔数十年……如何筛选、组合这些事件,使意义从中显现出来,全靠讲述者的聪明智慧。
如何从生活中发现故事?怎样才能从繁杂而又平凡的生活中敏锐地提炼出不同凡响、内涵深刻的故事?除了细致观察、勤奋练习之外,最重要的是对生活有热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从生活中发现闪光。充满激情的生活如同一条溪流,处处激起浪花;失去激情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狂风也激不起半点涟漪。并不是冒险、刺激、大起大落的生活才是充满激情的,相反,只要对人和事保持热情,则生活中“处处是风景”。
表达意义并不意味着说教,正如源于生活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一样。二者缺一不可,好的故事应在这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如果故事离开生活,那么其意义将悬浮于空中,没有说服力;如果故事过于生活化,只是生活的平铺直叙,那么故事将缺乏深刻的意义,毫无价值。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其中描写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细节,吃穿住行、言谈举止、喜怒哀乐、琴棋书画无一不细、无一不精,但细节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本身。随着细节的铺陈,《红楼梦》的意义也逐渐被呈现出来:对世俗的叛逆与反抗、众生无常众生皆苦的命运、触及灵魂的爱情、难以逃脱的宿命、一个家族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由盛到衰、人生和世界的“空”……这些意义虽好,但若没有书中描写的生活细节,我们就不会理解得那样深刻;那些细节虽鲜活,但如果不蕴含意义,《红楼梦》就只是一部“古代贵族生活百科全书”而已。生活和意义从不单独存在,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自身,更在于彼此。因此,讲述者需要从生活中提炼出具体而鲜活的有价值的材料,通过它们把抽象而深刻的意义表现出来,使听众产生共鸣。
如何挑选这样的材料呢?不管是自己创造的故事,还是转述别人的故事,都要将各种材料搭建起来。那么,如何挑选材料、挑选哪些材料、将材料以怎样的方式组织起来,是形成故事的关键所在,也是好故事与坏故事的根本区别所在。这些问题并没有统一答案,因为每位讲故事的人都有其独特的方法,这方法是微妙的、独创的、自然形成的,并不适合所有人。尽管如此,讲故事还是有方可循、有法可学的。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浩如烟海的故事领悟讲述者应有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我们也可以讲出好故事。
二、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何为好故事?讲故事这一行为必然包括主体和客体,即讲述者和听众。因此,好故事既应满足讲述者的需求,又应满足听众的需求。不同的讲述者和听众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人需求慰藉,有人需求经验,有人需求共鸣,有人需求娱乐……但所有的听众均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即想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一个好故事,吸引听众是其首要条件。
并不是谁都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曲折、引人入胜。不管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还是转述别人的故事,总有些人能把故事讲得干干巴巴、拖沓冗长,毫无吸引力。还有些人的故事虽然跌宕起伏,但空洞浮夸,不能打动人。原因在于,这些不会讲故事的人缺乏以下两种能力,或是没有在这两种能力之间取得平衡。
讲好故事需要讲述者具备两种能力,即观察力和想象力,二者缺一不可。有了观察力,讲述者可以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将这种感受和体验通过故事传达出来,使听众的心灵为之震颤,产生共鸣;有了想象力,讲述者可以构思出曲折的情节、新颖的表达,使听众被牢牢吸引。好的故事,就是在这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只有观察力而缺乏想象力,故事容易变得平淡,失去吸引力;只有想象力而缺乏观察力,故事容易变得浮夸,缺乏真挚的感受。唯有在这二者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才能讲出既能触动听众又能吸引听众的好故事。例如,《西游记》中充满了奇思妙想,神通广大的猴子,各种各样的妖怪,各具特性的神佛,只可能存在于想象中的重重关卡;然而,如果《西游记》一书有的仅仅是这些想象,就不会成为传世经典。我们在书中还看到,虽然描写的是神佛妖魔,但那个世界的规则却与人间完全相同。神仙也欺软怕硬,佛祖也收受贿赂,和尚道士相争相残,当权者为求长生不择手段……俗世的规则,俗人的欲望、喜好、性格,无一不随着奇幻的想象展现在小说中。这种真实源于生活,源于作者深刻的观察。真正能引起读者共鸣和深思的,不是那些奇幻的想象,而是这些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
观察力和想象力都需要学习和培养。对于观察力的培养,应多多锻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将生活中的事件转化为故事;深入阅读叙事类文学作品,学习优秀作家的观察能力;善于吸收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他人讲述的好故事,将其变为自己的有效材料,形成自己的故事。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训练学生,如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中观察到的故事;也可锻炼学生转述、复述课文或课后阅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使其转化为资源。对于想象力的培养,应鼓励学生自主构思、想象、创造故事;锻炼学生联想能力及发散思维,使多种看似不相干的素材为我所用。在语文课堂上也可以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如可提出几个看似不相关的词,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出合情合理的故事;也可针对课文的某一情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果由自己来写这个故事接下来应当怎样进行,再和作家的设计进行比较,学习讲故事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灵活安排,随时练习。
三、训练一些讲故事的技巧
讲述者不仅仅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还需要一些讲故事的技巧。讲故事的技巧并非不可训练、不可习得。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谈到俄国小说家列斯科夫,他把讲故事这门技艺看作一门手艺。也就是说,讲故事并不是全然依靠天赋或感觉,而是如同手工艺一样,需要一步步设计、构思、塑形、雕刻、抛光,慢慢将杂乱无章的、粗糙的事件打磨为精致的故事。因此,讲故事的技巧需要练习方可获得。
如果把学生比作讲故事的“学徒”,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作坊”就是语文课堂。语文课本里那些经过千挑万选的大师们精彩绝伦的故事,就是学徒们学习讲故事最好的范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讲故事也是如此。学会鉴赏优秀的故事,欣赏故事的有趣之处,读懂故事的深刻含义,把握人物如何塑造、情节如何安排,这些是学讲故事的最佳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将这些经典故事细细解剖,分析结构、人物、情节,学习作家是怎样完成他们的故事的。课堂发言、讨论、课后作业、试卷、读书笔记、作文等,无一不是学生学讲故事的天地。在这方面,一线教师有理论,有实践,有经验,更有发言权。他们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有意识地点拨、培养、训练学生讲故事的技巧。
由此看来,讲好故事并非难事。把握故事的内在要素,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在意义与生活、观察力与想象力之间取得适度的平衡,再加上一定的技巧训练,假以时日,人人都可以成为会讲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