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11期 ID: 358995

[ 石钟 文选 ]   

新课标卷作文命题刍议

◇ 石钟

  全国新课标卷作文命题是高考作文的指挥棒,导引作文教学与备考的方向。遗憾的是,这一导向近几年在题型和文体方面偏执一端,令人忧虑。
  从2006年一直到2014年,材料作文年复一年,九年一贯。无论是新课标甲卷还是乙卷,一律是材料型作文试题,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全然销声匿迹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守正出新稳步进取》一文中说:“材料型作文题与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比较,有两大优势:第一,保持较高的选择性、多样性,而又有较好的‘防套性’;第二,材料作文是发现性作文。考生在审题的时候,需要有很强的发现能力,才能从材料中选好角度,选择立意,选择文体。”这里“两大优势”之说,似乎有点绝对化:一个作文试题的“选择性”“防套性”以及对考生发现能力的检测功能等,应取决于试题本身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怎能依据题型一概而论呢?
  材料型作文的“防套性”和对发现能力的检测功能,就一定强于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吗?不一定。我们不妨将2014年全国新课标甲卷的材料作文“山羊过独木桥”、2007年浙江卷的话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2007年上海卷的命题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三个作文题,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先比一比“防套性”。第一题材料作文“山羊过独木桥”,写“友好竞争,合作共赢”“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之类,应该是很切题的,但这类作文近几年写过不少,打开考生珍藏的《高考作文宝典》,这类专题和范文俯拾皆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弄一篇套上去。再看话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和命题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能找到现成的文章套上去吗?再比一比“发现能力的检测功能”。显而易见,第一题的立意和写作内容“似曾相识燕归来”,一看就“发现”了。而第二、第三两题的立意和写作内容,倒是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发现”的。可见,单以题型论断作文试题的优劣,是靠不住的。
  高考指挥棒的威力是巨大的,材料作文九年一贯的导向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想而知。高考指挥棒指向哪里,作文教学和备考就奔向哪里。于是乎,教师教的是材料作文,学生练的是材料作文,命题者考的是材料作文——各路人马困走“华山一条路”,怎能不令人忧虑?
  课标卷作文命题偏向理性思辨,适合写议论文,而文学类文章很难有用武之地。这表明作文试题在文体导向上的偏颇。高考大纲明确要求考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而命题的导向为什么厚此薄彼,偏向于论述类文章呢?
  窃以为是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即片面追求所谓“解决问题型材料作文”。张开在《体现时代精神突出能力考查》一文中说:“解决问题型作文的价值何在呢……学生可以在试题设计的对立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命题设计的取向。”
  正是对这种命题设计价值取向的片面追求,导致命题过分强调理性和思辨,过分强化议论文写作,而忽略了文学类文章的写作。专家言必称欧美,总是说人家如何重视议论说理、哲理思辨。其实,我们可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人家也在反思,也在改进。近读曹勇军的《WRAB巴黎年会纪略》一文,文中详细记叙了大会的主题报告。报告人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长期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的专家,报告题目是“什么塑造了学校写作——考试制度对美国中学写作的影响”。报告说:经调查全美5个州20多所顶级中学发现,“写作多集中在一两种文体上,忽略了文体训练的多样性,尤其是忽略了文学写作、想象写作”。美国专家这一调查结论,不是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吗?
  其实,记叙和抒情是议论的基础。试想,连一件事都说不清楚,或者说出来干瘪无味,怎会有逻辑严密、令人信服的议论呢?更重要的是:过分地、不恰当地强调理性思辨,强调论述文的写作,忽略了文学类文章的写作训练,会导致情感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的畸形发展。
  纵观全国新课标卷作文命题:题型,材料作文年复一年;文体,议论说理一枝独秀。如此“导向”,作文教学的知识、能力系列将被扭曲,作文命题和备考的生态环境将被破坏,怎能不令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