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很多,其与作品的图文关系丰富复杂。本文拟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以下简称《初中语文》)和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高中语文》)为例,选择包括叙事诗、叙事散文、小说、戏剧剧本、影视剧本、新闻等在内的叙事作品的插图,在分析中学语文叙事作品插图的图文关系基础之上,探讨其应用价值。
一、中学语文叙事作品插图的类型
包括叙事作品在内的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它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概括性和模糊性:间接性是指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符号在读者头脑中浮现相应的形象,概括性是指语言的抽象性使文学形象具有概括性,模糊性是指文学形象并非精确和固定的形象。与文学作品形象的间接性、概括性和模糊性相对,包括插图在内的绘画则具有形象的直接性、具体性和清晰性:直接性是指绘画可通过视觉视而见之,具体性是指绘画可对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清晰性是指绘画给读者留下的形象具有相对的确定性。由于人类对绘画的感觉与对外在世界的感觉本质上一致,因此它更能为人类所知觉,正如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所说:图像像自然景物一样,即刻为一切人通晓,而且比语言更真实准确地将自然万物呈现给人的知觉。[1]英国著名绘画理论家贡布里希也认为,“图像的唤起能力优于语言”,“图像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传达无法用其他代码表示的信息”。[2]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插图主要包括作品目录前的彩页和作品之中的插图,它们制作精美,生动传神,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具体来说,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插图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作者的照片或画像
中学语文叙事作品中关于作者的插图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画像,如鲁迅、朱自清、文天祥、司马迁、奥斯特洛夫斯基、安妮、海伦·凯勒等。这些中外名人的插图,能直观显示其不同的外貌,充分体现他们各自的风度和气质。学生将语言材料介绍与插图结合起来了解作者,从而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与叙事作品内容有关的人物
与叙事作品内容有关的人物插图可以是人物的肖像,也可以是人物的动作、神态或状态;人物肖像可以是人物头像,也可以是半身或全身肖像;可以是人物活动的场景,也可以是人物活动的细节;可以是人物的正面,也可以是人物的背面。在吴敬梓《范进中举》的插图中,描绘了中举后发疯的范进被胡屠户打巴掌的状态:两个邻居一左一右,正手忙脚乱地替范进抹胸口,还有几个邻居正关切地注视着他;范进迷迷糊糊地半躺在地上,似乎一息尚存;在一旁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因为用手掌打了范进,正用右手把扬着的左手巴掌弯过来,形象地显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范进的毒害和胡屠户的迷信。
3.与叙事作品内容有关的场景
与中学语文叙事作品有关的场景插图可以以物为主,也可以将物与人结合。以物为主的场景如廖文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中的照片《神五上天,龙腾宇宙》,该照片来自新闻特写《“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文章只记叙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出征的过程,而照片则显现了“神舟”五号发射的场景:发射塔巍然耸立,左边的“神舟”五号像一只利箭,腾空而起,冲向蓝天,尾部喷出白色的火焰,地上腾起黄色的烟尘。这一照片场景壮观,令中国读者深感自豪。
二、中学语文叙事作品插图的构图方式
莱辛在《拉奥孔》中对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与包括插图在内的绘画进行了区分,认为文学作品属于时间艺术,绘画属于空间艺术:“时间上先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而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绘画所采用的符号是在空间中存在的,自然的;而诗所用的符号却是在时间中存在的,人为的。”[3]插图既受文学作品内容的制约,又以其静止状态使其表现力受到限制,因此,文学作品的插图不仅应是文学作品的形象化,而且要讲究构图方式的精巧缜密。同样,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插图也注重构图方式,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增加插图的表现力,并与叙事作品形成互相映衬互相补充的关系。具体来说,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插图主要有四种构图方式。
1.单幅插图描绘瞬间
莱辛认为属于空间艺术的绘画不宜表现持续性的动作,为了描绘更丰富的内容,只能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4]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插图以叙事作品为依托,侧重选择叙事作品最富于孕育性的瞬间;在选择富于孕育性的瞬间时,主要描绘人物的肖像和动作。试以鲁迅的《社戏》、阿累的《一面》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三篇叙事作品中鲁迅的插图为例。这三篇叙事作品都描绘了鲁迅肖像的基本特征:短发、国字脸,眼光冷峻,胡须浓密,身着长衫。在不同的叙事作品中,编者则根据作品的不同内容、主题和风格选配了不同的插图。《社戏》的插图选配鲁迅的全身正面照片:鲁迅身穿白色长衫,端坐在藤椅上,双臂交叉,面色安静,神态安详,显出少有的悠闲;眼睛略微下垂,好像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正好与《社戏》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对应。《一面》的插图选配鲁迅的半身侧影:鲁迅的面部略微向上,给人动感;头发上竖,充满力度;面部虽瘦削但刚劲有力,神态虽略苍老但仍然坚毅,表现了鲁迅经受长期摧残却坚忍顽强的精神状态,与《一面》表现其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和对“我”的精神鼓励的主题呼应。《记念刘和珍君》的插图选配鲁迅略向左侧的半身照片:鲁迅头部端正,黑衣衣领上竖,排扣扣得严丝合缝,显出凛然不可犯的神态;头发直竖,嘴唇紧闭,面色冷峻,面部仿佛凝聚着一股满溢出来的力量;最突出的是冷峻的眼睛眼神锋利,饱含愤懑,显出一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正与《记念刘和珍君》对北洋政府屠杀青年学生的愤懑情绪呼应。
2.单幅插图注重层次
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为了区分主次、远近、高低、虚实等结构形式,常常运用西方式的焦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构图;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插图为了更好地表现叙事作品的内容,对两种透视方法兼收并用。一是中学语文叙事作品运用焦点透视的插图。焦点透视是指画家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按照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宽远窄的视觉规律作画。在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的插图中,于勒叔叔、“我”和“我”的父母同处一条船上,居于船中的于勒叔叔肖像突出,他双膝跪地,满脸皱纹,胡须蓬乱,衣服破烂,左臂和右腿上分别还有一个破洞,显出又老又穷苦的生活状态;居于船后的“我”的父母肖像略小,他们侧面看着于勒,显然害怕被他认出来;稚气未脱的“我”在于勒叔叔的左边,屈膝用手指着他面前散乱的铜子,暗示“我”施舍了他几个铜子。这一采用焦点透视的插图,层次分明,形象地表现了于勒叔叔的落魄、“我”的父母的冷漠和“我”的同情心。二是中学语文叙事作品运用散点透视的插图。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移动立足点,将不同立足点上的人和物同时融进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