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11期 ID: 358994

[ 黄友祥 文选 ]   

作文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 黄友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以上是2014年江西卷高考作文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命题专家表扬了这道题,认为它延续了去年直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取材的特点,这一思路贴近学生,从熟悉的题材切入,容易引导考生激活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写出真我风采。
  与此同时,也传来另一种声音。有人认为,“探究”这个词专业性太强,脱离学生认知能力和高中教学目标,只能逼着学生发表一些肤浅的看法。因此,这道作文题更适合教师写论文,不适合学生写作文。
  那么,这道作文题到底是贴近还是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这样一道作文题,学生是否有话可说?
  中小学现行课程标准实施已经十多年,“探究”是其中的热词,探究能力成为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探究”一词频频出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探究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并称为高中必须培养的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三大能力,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每册都有三个“梳理探究”专题,课文后面的探究题也比比皆是。其实,不独语文,其他学科对探究学习都十分重视,并在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中逐一落实。
  其实,探究就是一种发现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搜集数据、分析问题、获得答案并进行检验的学习方式。理、化、生等学科的实验操作,本身就是探究活动。历史课上学生谈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政治课上学生针对现实社会热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都是以探究学习为基点的。今年有不少考生以记一堂探究课为考场作文的内容,写探究性学习的体验或见闻,只要叙述生动、具体,大都拿到了理想的分数。
  就算探究在有些学校被彻底边缘化了,学生因此而与探究绝缘,命题人不是还给了另一个出口吗?材料提示“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由此看来,命题人是煞费苦心给足了学生说话的由头。事实上,从这个角度写出批评当今基础教育现状佳作的考生不在少数。看看“莫让探究流于形式”“探究缺失谁之过”“探究去哪儿了”等作文标题,就知道他们走的是批判教育现状的路子。或描述现象,分析原因;或正反对比,呼唤探究归来。只要心手相应,论事说理,写出的也都是有见解的、合乎题意的好作文。
  更何况,探究是孩子的天性,人人心向往之。即便平时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探究学习仍会在课外学习中“灵光显现”,并留给孩子弥足珍贵的体验及难以磨灭的印象。有一篇考场作文,写的就是自己小学时在科学课上和同桌关于蚂蚁是六条腿还是八条腿的争论与探究。为了验证事实,他们在树林里分别抓了老蚂蚁和小蚂蚁来数,结果都是六条腿,他赢得了这场争论的胜利。他们进而又细致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动作特征、习性等,又有许多新的收获。一次多年前偶然的探究,和这样一道作文题“相遇”,考生的体验瞬间被激活,说真话,发真声,文章写得趣味盎然。
  由此看来,这道作文题秉持“说身边事,写周围人”的思路,要求学生链接“课内外学习”写“探究”,指向了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有感可发,是可以考查出考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的。如写记叙文,学生可以就自身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写体验,也可以就他人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写见闻;如写议论文,可以就“课内外学习中探究的意义”“现实教学中探究的缺失”“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路径”等方面谈思考,并可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拓展延伸。
  在思辨类作文题占据高考作文命题大半河山的今天,这道作文题能坚持“说身边事,写周围人”,坚持“适当限制”“侧重考查学生怎么写的能力”,让学生说真话,发真声,就事论事,谈自己独立的见解,是见识,更是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