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通过选拔分流进入中职后,语文科便不可避免被边缘化了;普高毕业经过高考升入大学后,语文科仍不可避免被边缘化了(中文系除外)。但初中和普高,语文的地位却仍是无比“显赫”的。为何进入中职、升入大学后,“显赫”的语文便一落千丈呢?这固然与现行体制下语文科的工具性有关,但与语文科本身的价值定位有关吗?与语文科本身的教学内容有关吗?
追问一:剥离了学生自然生长过程中习得的母语能力,中职语文教了什么?
语言学中对于“习得”与“学得”的区分,习得是指非正式的、自由的、课外的、无意识的活动,学得是指正式的、集体的、课堂教育的、有意识的活动。学生入学前已习得母语,而在生活中还在继续习得。如果剥离学生自然习得的能力,语文课教给了学生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并做出定量分析,虽然具有相当的难度,但通过大致的描述和间接的分析还是不难找到答案。
从教材建设看,中职语文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教材的选文及对选文的编排处理、目标要求与普高教材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取向不明使中职语文教材成了普高教材的缩编版和简易版。很难想象,这样的语文教材能真正切合中职语文的教学实际。
从教学内容和方式看,中职语文教师皆为应试教育出身,课堂教学沿袭了传统单一的满堂灌方式,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所学的只是在语文课堂上、在考场上才有用而在任何别的地方都可能无用、即便不学也无所谓的东西。当这些东西遭遇冷漠后,教师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津津乐道“文学欣赏”,有的无的放矢练“口语表达”,有的插科打诨讲幽默笑话,有的危言耸听谈时事政要,有的迎合学生放电影录像,反正课上完就行,学生能学到什么便可想而知了。
笔者认为,学生自然生长过程中习得的母语能力遮蔽了中职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倘若真能剥离自然习得的母语能力,则中职语文教学的真相恐怕会让人感到悲观。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中职语文课程内容的研制开发滞后导致教材及内容不适应职教实际应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职语文教改的首要任务不是考虑怎样教,而是教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要研制开发课程内容及相应教材,而不是简单改教学方法。
追问二:离开了升学考试的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早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基础教育课改的具体目标时用了六个“改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只要稍加对照,就不难发现中职语文教学迄今仍存在严重的学科中心、知识中心、教师中心、接受学习的倾向。
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所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课程也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类型特征。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当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选内容的序化都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之时,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才能成功。”[1]那么中职语文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哪些,应该怎样序化呢?这取决于对中职语文的价值认识,即中职语文课究竟是“服务课”、是“工具课”、是“敲门砖”,还是“素养课”?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会有不同的课程面貌。
笔者认为,中职语文课程内容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并把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语文课程的终极价值,作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并不能因为在“语文”之前加上“中职”两字而稍有降格,但同时也必须结合中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以实用、能用、够用、必需为基本考量。而眼前的中职课堂还有重读写、重应试的流弊,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科中心、知识中心,纠正轻视听说的倾向,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到与读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
追问三:职业教育是培养“劳动机器”,还是培养既有思想又有技能的人?语文课能做什么?
近年来,富士康曾先后发生了让国人揪心的“N连跳”。有人调研发现富士康的大量员工有职业院校的教育背景,于是评论说:“可以把在富士康中发生的悲喜剧看成是中国职业教育失败的象征。其失败不仅在于未能向企业提供有技能的青年,更在于未能教会它所培养的毕业生足够的在现代化企业环境中生存的技巧。”[2]还有人调研发现“没有巨大升学压力的学生,在学校内无忧无虑的生活与社会的竞争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提出了“职业教育中更要突出人文关怀”的主张。[3]
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育必须眼中有“人”,中职语文必须重视人文性。但语文人文性的体现绝对不是道德说教和政治宣传,语文人文性的实现方式与哲学、伦理、历史等学科都不同,语文是感悟的、体验的、诗性的、和谐的和生机勃勃的。杨道麟先生说:“语文教师既要培养学生敏锐的体验能力,让他们被先哲时贤那睿智的灵光所照彻;又要引领学生卸掉尘俗,让他们载着纯净的灵魂驶向理想的彼岸;还要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春雨润物般的言传身教中装点更美的人生。”[4]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人格心灵,并由此产生一轮又一轮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必须从课程内容及其教材的变革入手,打破学科体系,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和修养。同时,语文还应发挥自己特有的育人方式,健全学生人格。在中职生的教育培养中,语文总是承载着人们更多的期待。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2]臧志军.富士康与职业教育的失败[J].江苏教育,2013(24).
[3]韩玉红.从富士康现象看职业教育[J].中国科技博览,2010(36).
[4]杨道麟.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