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2期 ID: 355962

[ 李涨源 文选 ]   

称呼上面见“风云”

◇ 李涨源

  由于司马迁的如椽大笔的刻画,《鸿门宴》成了千古名篇,给后人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深刻的印象。很明显,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在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从我们语文角度来讲,作者司马迁是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再加上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
  在讲授《鸿门宴》时,我发现《鸿门宴》里的称呼似乎颇耐人寻味。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根据史实,他们应该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屡次称呼项羽为“项王”、“君王”;对于刘邦,张良也三称其为“大王”——这是不是作者司马迁一时疏忽而导致的笔误呢?当然不是。古代史家记叙已过去的史实,有时用人物后来的称呼表述此前的活动。而《鸿门宴》中提前使用后来的称呼确有值得细细咀嚼之处。
  仔细探究寻思,本人认为,司马迁在《鸿门宴》中让项羽、刘邦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而是自有其因。
  不妨先来看看张良对刘邦的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这是在项伯夜访、良告沛公的情况下称呼的,当时室内只有张良与刘邦在场;后一次问“大王来何操?”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直称刘邦为“大王”正是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不但如此,张良三称刘邦为“大王”起码暗示了如下三个信息:①曹无伤密报的“沛公欲王关中”不是空穴来风;②范增预见的“此其志不在小”可谓一针见血;③沛公自谢的“日夜望将军至……不敢背德”实乃弥天大谎。而项羽对此居然浑然不知、是非不分、忠奸不辨,就更显示出项羽毫无远虑,又拙于应变的性格特征;这样的项羽,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楚汉战争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真乃称呼当中见春秋。
  再来看看《鸿门宴》中对项羽的称呼。《鸿门宴》中出现的人物无一例外地都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或“大王”。
  作为项羽属下的项伯、范增、项庄,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心理状态。而身为刘邦部下的张良、樊哙,也口口声声称项羽为王,不言而喻,他们乃口是心非,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真正承认项羽为王,只是鉴于双方力量悬殊,不能不作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而已;而这却也正显示出他们“文韬武略”、“能屈能伸”的一面。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和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决不是任意安排或是因疏忽而笔误的。
  至于司马迁在叙述中自己称呼项羽为“项王”,更是和司马迁的精神相连属的。大家也知道,司马迁本没有按照“成者为王败者寇”的标准来评价项羽,相反,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即使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项羽依然保持着他的英雄本色,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傲睨万物的“王”。因此,司马迁刻意地让项羽在“鸿门宴”里超前称王了,即所谓“言为心声”。
  另外,从刘邦对别人的称呼上,本人认为这当中也很有说法,很能看出刘邦的个性特色,也能见出《鸿门宴》里的一些“风云”来。
  刘邦称呼项羽,先是“将军”,后是“项王”——刘邦称项羽为“将军”是在驰来报信的项伯面前以及自去谢罪的项羽面前;而刘邦称项羽为“项王”,却是在自己的属下张良面前。这称呼看似不合常情,其实暗藏玄机。想想刘邦的身份毕竟不同,尽管他明知自己当时处于劣势,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但在对方跟前,措辞不宜过分阿谀,故作谦卑、逢场作戏的表演应把握分寸,因此,在项伯、项羽面前,刘邦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既迎合了项羽狂傲自大、沽名钓誉的个性,又使自己在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而在自己的属下张良面前称“项羽”为“项王”,那是刘邦刚经历了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针锋相对,他还心有余悸,侥幸死里逃生的沛公在自己的属下面前脱口而出一声“项王”,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
  再来看看刘邦对张良的称呼。刘邦称张良先是“君”后改“公”。在张良入内把项伯所告之事“具告沛公”时,大惊失色的沛公张口闭口称张良为“君”;而改称张良为“公”则是在鸿门宴中沛公自己中途离席出逃、令张良留谢的关口!尽管“君”和“公”都表示对对方的尊称,但“公”却也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羊传》里说:“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显而易见,刘邦在自己身家性命攸关的当口,改称张良为“公”是大有用意的,更能使谋士张良为之效命。
  刘邦对项伯的称呼更能见某些端倪。刘邦在跟项伯的交谈中有一句话:“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如果把这句话中的“伯”简单理解成“项伯”之“伯”,那就不是刘邦说的话了。试想,此时的刘邦跟项伯又是“兄事之”又是“奉卮酒为寿”,甚至别有用心地跟项伯“约为婚姻”,他根本不会直呼其名为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伯”非“项伯”之“伯”,实乃古人长幼排序“伯、仲、叔、季”中的“伯”。一语见人心,在鸿门宴里项伯之所以会“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就是因为刘邦曾经以“老人”称项伯,就是因为刘邦跟项伯称兄道弟,就是因为刘邦跟项伯是“哥们”、是“一家人”!
  这就是工于心计的刘邦!这就是善于笼络人心的刘邦!胸无城府的项羽岂能胜得了他?于是,痞子刘邦赢了,英雄项羽输了。
  称呼上面见“风云”,大师手下,无一闲笔!
  [作者通联:浙江奉化中学]

称呼上面见“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