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是一种主导文体,高中阶段要求考生能写复杂的记叙文。复杂的记叙文是相对于简单的记叙文的而言,简单记叙文只需要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写作就行,而复杂的记叙文相对而言是一种较能体现高能力的带有文学创作性的写作。那么如何写作复杂的记叙文呢?我们可以先透过记叙文的取材来看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的材料来源无非是四个方面:从纵向来看,历史、现实、未来;从横向来看,有自然、社会。它们之中有很多重合的部分,所以这里仅就现实生活、历史和自然三方面来谈记叙文的写作表达及其处理方法。
一、取材现实应营造跌宕的波澜
现实生活是我们写作的最大资源库,无论谁的写作都是从记录现实生活开始的,因为我们必然生活在现实中,谁也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也只有认真关注现实,记录现实的人方才有一种社会的使命感,这样的创作往往最有长存久远的价值。
但是既然现实生活谁都能写,这就必然出现了一种悖论:一方面大家都应该关心现实,书写现实,另一方面正因为大家都在写现实,而同一历史阶段许多人的经历会有许多共同之处,就会撞车,就会出现陈词滥调。所以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体验方是最鲜活的,而即便是个性体验也仍然需要一定的技巧,对现实题材而言,应该善于营造跌宕的波澜。
如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题目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王越《娘亲》写得震撼人心,主要得益于作者善于制造波澜。先是着重突出母亲重于山的养育之恩,婆媳关系的不和谐,苹果之贵重,埋下伏笔,做好铺垫;接着故事情节迅速掀起波澜,苹果被咬了一口,媳妇的责怪,远山因对母亲的尊重引发与媳妇的激烈矛盾冲突,母亲的劝阻,三方冲突很激烈,以母亲送进医院而告一段落;事情应该戛然而止了,但是作者再生波澜,原来母亲并不是想偷吃苹果,而是害怕媳妇因为苹果烂了一点就丢掉而咬去了坏的部分,至此,真相大白,儿媳悔恨不已;但是故事还是没完,紧接着母亲却要走了,没有留下,是为又一波澜,将情感推向最高潮。
二、取材历史,要让历史与现实对接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现实,历史是写作的又一主要源泉。但写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历史本身,借古鉴今,以史明智,写史是为了侧面表现现实,历史总是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写史就需要写出与现实的联系,让历史和现实对接。主要方式有两种:
1.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即将已有的故事根据需要进行改编,以达到影射现实生活的目的,所以它属于取材历史,目的却为现实的常见的写作方式。刘征的《庄周卖水》就是典范,所写虽是庄周的故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官僚体制。
所以这类写法可以是真有古事,作者进行改编;或者未必有此事,是作者写作的需要,如《庄周卖水》,古代的庄周不会有这样的事情,这里作者只是借用庄周而另外虚拟的故事,是反映官僚体制的需要。但是要注意取材的人物性格应与真实的人物性格相一致,不可胡编滥造。
2.历史再现。
钱钟书说:“史家追述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也就是说史家叙事也可以想象虚构揣摩人物。而其中最形象的虚构方式就是再现历史,尤其是可以采用目击现场、直接对话的方式,作者似乎直接走进了历史,读者读来感觉身临其境。陈所巨的《庄子的草帽》就是如此: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流传很广,作者没有直接使用经典记载,而是采用目击现场的方式来写,依托经典用虚构的方式将这个故事敷衍开去,不仅直接展现了两人的对话,而且加入了草帽细节,充分展现了庄子的悠闲散淡。这样将读者引入到庄子与惠子的对话现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这种历史再现的方式要注意不要无端地夸大史实,合理虚构是根本,否则难以让读者身临其境,也就难以让读者引起共鸣。
三、取材自然,让自然与现实对接
自然本只是人居住的自然环境,但是自然与人类却又有许多相通之处,自然界深层的意蕴往往与人类有着某种暗示性,写作就是将这种暗示性揭示出来,从而获得曲折含蓄表达的效果。自然与现实的对接,就是要表现出这种自然的暗示性。
譬如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这里悬崖边的那棵树虽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物,但它却拥有了深刻的内涵,它已经成为作者自己的影子,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作者的创作已经经历了眼中之树到心中的树到笔下的树的转换。舒婷的《致橡树》、藏克家的《老马》、贾平凹的散文《丑石》、邓一光的小说《狼行成双》都是从自然取材的佳作,它们构建自然与现实的对接关系。
自然与现实对接首先要找准人的领域和物的领域的共同点,事物与现实所指之间须有相似性,而且在行文过程中应该尽量拉近物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一种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其次,具有暗示性的事物最好是新的领域,往往从自然中取材,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同时需要给读者一种反复领悟的意蕴,在物的活动中展现人的精神境界。
[作者通联:湖南常德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