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2期 ID: 355963

[ 丁志新 文选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丁志新

  写文要有神,上课要有魂。这魂便是老师、学生、文本的最佳交汇点。它不仅是老师深谋远虑的杰作,更是最大程度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和充分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而作出的科学取舍与定位。把握了这一点,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回顾我在执教《哦,香雪》一文时,对此感触颇深。一篇上万字的小说,可切入的角度很多,但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能充分利用文本使学生学有所得的那一点到底在哪?当我把目光定格在题目中“哦”字时,心头一热,这不是最佳角度吗?于是当我提出题目中“哦”字读何音、能否删去时,全班同学兴趣盎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即为教学实录,以求同行,提出意见,共同来研讨教学。
  师学习知识,积极思考,培养能力是不是享受人生?
  生是!
  师声音不够洪亮,再大声点。
  生(大声)享受人生!
  师那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看黑板(师板书“把”)。请问读什么音?
  生bǎ。
  师对,又不对,(生诧异)请同学们听我下面这段话:“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丁大汉迅速拿起一把刀,紧握刀把子,把歹徒逼到坑道里,牢牢把住坑道口。”这个“把”字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怎么读?
  生bǎ,bà,bǎ,bǎ。
  师第一个作量词,第二个是名词,第三个是介词,第四个是动词。由此可见,一个字或词孤立地读并不能读准它的音,解准它的意,也就是在零形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贸然读识它,要是别人问你,你也只能说不好读,因为它没有具体的语句包容它,也就是说没有语境,因此请同学们以后在读文赏析的时候务必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人”。请同学们把这十六个字背一下。
  生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人。
  师这“人”就是作者,他(她)的人生履历,创作背景,动机意义等。今天,我们学习哪一课?
  生《哦,香雪》(师板书“香雪”)
  生少了一个“哦”字。(师加上“哦”字)
  师补上的这个“哦”字读什么?
  生ō。
  师(实际上,“哦”有三个读音,即é,ó,ò。)读é为动词,吟哦;读ó是叹词,表将信将疑,读ò是叹词,表示领会、醒悟。这里的“哦”你们认为应读——
  生(七嘴八舌)ò。
  师到底读什么,等会儿讨论了再说,而我要请教同学们的是:如果不用这个“哦”字,也不是不可以,因为本文就是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的,那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个虚词呢?所以下面分小组讨论:“哦”字到底读什么?为什么题目上要加上这个字?去掉行不行?请大家联系全文,结合香雪这个主要人物来思考。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约九分钟)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得不中断讨论,交流开始,谁先来?
  生1香雪每天“看火车跑第一,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这体现了香雪迫切接受新鲜事物的心情,但在接受新鲜事物时又有些犹豫、害怕。后来,香雪、凤娇等胆子越来越大,越发对新生事物好奇,也敢去亲身接触新生事物了——与乘客交换物品。香雪,为了只铅笔盒,而耽误了下车时间,一个女孩在一片漆黑中步行了30里,这种勇气说明香雪已打开心结去接受新生事物。作者为香雪追求文明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终于开始自我解放了。“哦”读“ò”,表示赞叹之情。(掌声)
  师讲得好!那么香雪由胆小到胆大仅仅是为了得到一只普通的文具盒吗?而她的伙伴凤娇她们所追求的与她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同一档次吗?
  生不是!
  师具体说。
  生2“凤娇”他们追求的仅仅是物质方面的,什么女人头上的妆饰“金圈圈”,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车厢里的电扇……而“香雪”关心、感兴趣的是“皮书包”、“铅笔盒”、“配乐诗朗诵”、“上大学”等。“香雪”对城里生活的好奇超越了物质方面的需求,上升到了精神需求的层次。
  师说得太好了,掌声鼓励。(掌声)由物质的需求上升到精神的追求层次,这生命的跨越确实不容易,那“香雪”为什么能这样呢?
  生身份不同。
  师何以知之?
  生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师怎样理解这“唯一”一词?
  生3这“唯一”二字说明台儿沟上学的很少,只有香雪一个。
  师为什么?
  生台儿沟穷。
  师穷体现在何处?
  生4台儿沟的人每天只吃两顿饭,且吃了就钻被窝。
  生5“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留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生6台儿沟的姑娘连风扇都不认识。
  师台儿沟封闭、贫穷、落后,这是不是香雪追求知识、文明的唯一动力呢?
  生7不是!还有她在学校受尽奚落,城里人也瞧不起他们。
  生8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正是因为穷,别人才看不起他们,如果成大款了,谁还敢小视他们,(众笑)所以说,穷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大家鼓掌)
  师还有想发言的吗?
  生9我认为“哦”(ò)字所表达的是作者对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有勇气踏上火车,走出封闭的农村,追求文明社会新生活表示惊喜与由衷的欢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香雪这种勇气与胆量的敬佩与赞美之情。(掌声)
  生10“哦”字好像有劝阻的意思,香雪追求文明与进步是可取的,但没有必要一定要去追求一个小小的铅笔盒,只要香雪有文明与进步的理念,同样可以好好学习,把贫穷的台儿沟改变面貌,香雪一再追求这只铅笔盒,似乎有一种虚荣心,所以作者加一个“哦”字,似在说:“哦,香雪,你不必这样。”(众人交头接耳,小声议论)
  师说起虚荣心这个话题,其实,我认为,人人都有虚荣心,关键是能否将虚荣心转化为竞争心。请同学们齐声朗读33页“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几句话。
  (同学齐读)
  师读了关于香雪的一段心理描写,我们还认为这是一种虚荣心吗?
  生9我不同意施娇娇同学(生10)的观点。大家且看开头部分,可见香雪的不平静是由于台儿沟的现状引起的,她对那铅笔盒的向往是想把它带入台儿沟,使台儿沟走出贫穷,如果说香雪是虚荣的,那么这是一颗多么伟大的虚荣心呀!
  (同学热烈鼓掌)
  生11我认为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香雪为了追求文明产物,不顾一切登车,乃至步行回家,在路上,她把娘告诉她可以“避邪”的方法用上,即用枯草插在头上,后来,她遇到迎接她的伙伴,高兴地将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拿下,然后举起铅笔盒,这表明她正逐渐走出台儿沟封建迷信这个圈子,与外界文明接轨。“哦”字表现了作者对香雪种种举动的理解与赞美。(大家鼓掌)
  师综合大家的发言,题目中加“哦”(ò)字,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用一篮鸡蛋换来一只铅笔盒这一举动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美了香雪他们的纯朴可亲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同学们,文学即人学,本文的这一主旨主要是通过塑造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来体现的,那么香雪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生12漂亮,天真,纯朴。
  生13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坚定的信念。
  生14勇敢,刚强,进取。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哦,香雪,你”开头,续写一段话,观点与材料必须统一。如:“哦,香雪,你真勇敢,为了一只普通的文具盒,你毅然登上火车,以至步行三十多里夜路回家……”
  (同学们准备五分钟左右)
  生10哦,香雪,你终于大胆地追求文明了,在贫穷的台儿沟,在不富裕的家,四十个鸡蛋意味着什么,但你,香雪,一想到家乡的未来,你那强烈的自尊心和坚定的信念终于使你克服恐惧,作出了村里前无古人的壮举。(掌声)
  师我们给施娇娇同学的掌声再热烈些,因为她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真正理解了香雪。(大家热烈鼓掌)
  生9哦,香雪,你真美!首先,我想到了第一单元中《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美是什么?香雪的白皮肤,清如水晶的眼睛是美,纯洁与善良也是美,但更为重要的是她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勇气美。当我们面对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的善良与纯朴,自尊与刚强,坚定与执著,我们还能说她不美吗?(掌声)
  师享受学习生活,感觉真美。(铃响)下课!
  [作者通联:上海崇明中学]

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