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2期 ID: 355950

[ 彭俊姣 文选 ]   

情境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 彭俊姣

  一、解读情境教学和创造性思维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从思想理论上看,名副其实地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的,当推杜威的思维教学,杜威在他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用实例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他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按序列为: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亦即五步教学法。至此,可以说,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了一个理论上名实相符的“源”。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尤其突出。因为语文课堂特别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没有情感的投入,很难创造出高雅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而情境的创设,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无一不重视教学气氛的营造和课堂情境的创设。
  “语文课中讲到的很多的‘情’和‘境’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情境教学以语言文字这个思想的载体、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为依据,要求凭借教材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感情。”情境教学把情感、意志、情操等文化要素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因素,使学生的兴趣、特长、态度、志向等人的重要素质摆在教学中应有的位置,使语文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语文科目的情境教学,最容易从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人间词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情境法可谓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对知识技能的整体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志、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
  情境的创设有下列途径:“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有人把情境的类型归类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语言情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想象情境、推理情境和语言情境。教学的侧重点在于: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
  
  二、如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随着创造学、心理学、脑科学的深入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创造思维能力并不神秘,它是每个健康的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思维能力,而且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发展的。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内容中,存在大量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因此,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特殊功能。
  有没有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式呢?──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思考,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勉励学生大胆质疑,向“书本”和“权威”挑战,对他们的勇气给予必要的宽容;支持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在课堂上营造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这些方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有效的。
  那么,情境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首先,情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一个对生活冷若冰霜、对学习无动于衷的学生,绝不可能为探索真理、为实现愿望而苦苦思索。而积极的情感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当积极的情感给学生带来饱满的激情时,学生的思维就会为激情所诱发而表现得异常活跃。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框架,它很容易突破常规思维的定势,表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另一方面,情感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因而情感就仿佛是一个纽结,把各种形象组织起来,直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产生,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爱憎等情感,往往支配人们思维的选择和指向。例如,喜欢表演的学生,往往对编演课本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对课文充满了再构思的渴望。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支配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改编出来的“课本剧”往往令同学拍案叫绝,令老师惊叹不已。
  其次,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并能针对学生的情感需要发出教学信息,使学生的感官产生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在这种愉快情感的支配下,学生自主地去探究知识。情境教学一改传统“重智轻情”、忽视情感因素的弊端,它不是一味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是遵循“乐于接受性”原则,给学生搭建乐学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丰富的情感交流,有轻松和谐的讨论空间,整个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知识生成的场所,认识新知和情感熏陶同步进行,相互渗透,学生思维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并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而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往往是首创性的,因而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将过去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因素,将学生的兴趣、特长、价值观等要素摆在语文教学应有的位置上,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开辟了现实的途径。以此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重认知、轻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营造情境的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诱发学生对知识现状的不满足和积极思考,引起探索、研究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一)精心营造问题情境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为了解救赵国危难,拿着如姬从宫中偷得的虎符,来到晋鄙屯兵的边境上,要取代主帅晋鄙,然后统领十万大军去抗秦救赵。晋鄙对此举产生怀疑时,“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每学到这一句时,学生都会不停地叹息:或惋惜,或惊异。老师可顺势营造问题情境:“如何评价椎杀晋鄙一事?有没有必要付出这么大的牺牲?有没有既可以不杀晋鄙,又可以解救赵国的办法?比如说把晋鄙软禁起来——先把他关起来,等击退秦军、解救了赵国后再把他请出来。”学生经过思考、论证,最后回答说:“不行。因为晋鄙德高望重,有很强的号召力,如果他被软禁,士兵一定会为他而死!”
  老师再问:“如果秘密软禁呢?”
  学生回答:“也不行。必须让士兵们知道晋鄙已经死了,所以晋鄙必须当众死,这样才能慑服军心,才能调动军队。”
  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这是非常难得的!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有挑战性:它敢于摆脱老师的“权威”定势,打破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从一个新颖独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营造问题情境,最大的收获是能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学生不盲从老师,不盲从教材,甚至连课本的注解也敢于大胆质疑。有学生提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注解中,把“遍赞宾客”解释为“(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这是否有误?当时是向侯生介绍客人,还是把侯生介绍给客人?——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经过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两派意见。第一派意见认为:应该是把侯生介绍给客人。理由是:前面交待,嘉宾满座等待信陵君开宴时,信陵君去请一位特殊人物来赴宴,此举一定极大地刺激了嘉宾们的好奇心:他去请的是谁?值得让我们等这么久吗?——请来了侯生之后,当然要让侯生亮相,亦即隆重推出侯生。所以是信陵君向宾客们介绍这位姗姗来迟的特殊人物,介绍他是一位“修身洁行数十年”的长者,也是一位老谋深算、料事如神的智者。这样才能使等待开宴的嘉宾消除不满情绪:原来请来的是一位非凡人物,为他而等待,值得!另一派观点针锋相对,他们认为:应该是向侯生介绍客人,即把客人一一介绍给侯生。理由是:第一,司马迁用了“遍赞宾客”四字,“赞”是介绍,“遍”即“周遍”,可见,是把客人一一介绍给侯生,如果是把侯生介绍给客人,那么一轮即可,没有必要用“遍”字。假如司马迁在此写的是“赞于宾客”,那就肯定是把侯生介绍给客人了。第二,向侯生介绍客人,更显出对侯生的尊重,比如电视报刊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向对方的元首介绍自己的随行人员,而不是向随行人员介绍元首。”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如果能抓住这些地方引导学生质疑,并逆向思考问题,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不依赖老师、大胆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思维方式。
  (二)赞赏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习的乐趣在哪里?就在发现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的时候。当学生发现了问题时,我们要由衷地欣赏并予以肯定。《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有学生问:老师,林黛玉进贾府时到底是多少岁?——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没有哪个老师能脱口而出地准确回答,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答案,这就是文学艺术。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就否定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实际上,林黛玉几岁进贾府?这也是红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六岁,有人说十三岁,有人说十四岁半,还有人说是十六岁。我当时想,六岁太小,不可能有那么深刻的思想;十六岁太大了,更不可能。十三岁?十四岁半?似乎也太大了:林黛玉到贾府的第一天,有人来请示:林姑娘住哪里?当时贾母作出“最高指示”:“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但是贾宝玉立即反对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居然也同意了。如果林黛玉当时已经十三岁或者十四岁半,这样的安排似乎不太合适。所以,我只能跟学生说:林黛玉进贾府,应该大于六岁,小于十三岁。
  据说,有位计算机专家用计算机来研究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林黛玉进贾府时是九岁。这位计算机专家收集了《红楼梦》中的几百条信息,包括饮食、服饰、心理等,经过统计和论证,得出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让红学家们大为震惊,但这位计算机专家说:这是个令人满意的结论。尽管如此,但我们还是不能跟学生说:林黛玉是九岁进贾府的。如果非要那么精确,那它就不是艺术了。林黛玉可以是九岁,也可以是十岁,可以是十一岁,也可以是十二岁。让读者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
  (三)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
  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认真的探讨,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说:我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国境上,这是国家教给我的重大任务,你一个人来取代我,没有别的特使来做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学生问:老师,晋鄙为什么要“举手”?
  这个问题课本没有加注解。教参的翻译也只是照录不译:“晋鄙合上兵符,很怀疑这件事,举手看着公子说——”当时我跟学生说:这个“举手”的“手”,应该通“首脑”的“首”,“举手”有可能就是“举首”即“抬起头来”的意思。并以《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东安郡王穆莳赠给贾政的对联下面的那一行小字为例:“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这里的“拜手”即“拜首”。“拜首”表达的是穆莳对贾府的敬仰。再以《资治通鉴》卷四五汉纪明帝永平十六年(73)记载,班超与郭恂带领36人出使西域,他们来到了鄯善,鄯善王接待极为周到。后因匈奴人到来态度忽然变得疏慢起来,经过侦察,分析,班超带领手下人把匈奴人干掉了才向郭恂报告,“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班超〕抬起头来说:“你虽然没有前去,班超怎有心独占这份功劳呢?”)最后我对学生说:这个解释也许不是唯一的答案,以后你们如果找到了更好的解释,请务必告诉老师。
  学生看到,他不经意提出的一个问题,居然能让老师研讨、反复地论证,这使他觉得自己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毫无疑问,这肯定会给学生带来自信,从而激发他提出问题并和老师一起研究问题的兴趣。
  文学本身往往就是模糊性和多义性的集合体,为我们“唱唱反调”提供了条件。“唱唱反调”实际上也就是逆向思维,原则上它也是属于发散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但发散思维围绕中心拓展思维空间时,可以沿着正方向发散,也可以向两侧方向发散,还可以上伸下延、自由展开。而逆向思维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超常规见解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性认识,在逆向思维中认识他人尚未认识的问题,并提出新的完善的意见。
  
  参考文献
  ①《语文教学情境论》,韦志成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
  ③《重视“情境教育”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作者:柳斌.原载《人民教育》1997年第37期.
  ④《情境教育的教学论发展观》,作者:张定璋.原载《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⑤《红楼梦》上第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⑥《资治通鉴选译》第56页,巴蜀书社.1990年版.
  [作者通联:广西南宁二中]

情境教学与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