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一篇《别赋》,写尽种种离别情状,不说后无来者,可谓前无古人,但在最后作者仍然感叹:“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多情自古伤离别”,诗酒风流的柳永来了,凭其久经羁旅别况之体味,高蹈离别之情愫,挥笔一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就足与江淹《别赋》相颉颃。单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就倾倒无数读者,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更大的影响还在它成了婉约词风的代表,引领着一代风骚。
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此典常为人引为对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词风的赞美,但从另一面看,也正好说明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的风貌。何为婉约?可说“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也。
“杨柳岸,晓风残月”,短短七言,看似平常语句,为何有此魅力?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还在此基础上生动地新鲜地构创出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为写别时景、别时情,下阕换头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为送者悬想别后行者情状。这样说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既是想像之语,为何谓其写出了真景物?答日,其一,虽为想像别扁行者“今宵酒醒”所在,但它的景象并非无中生有之虚构。汴河两岸本多垂柳,隋炀帝开运河,就曾夹岸栽柳。有诗曰:“带雾笼彭泽,摇风舞汴河。”(唐·文丙诗《柳》)信手拈出“杨柳岸”这古汴河畔“本地风光”,自然令人感到真实可信。再说,行舟沿河而下,情人酒醒之后,不仍在本多垂柳的汴河“杨柳岸”处,还会身处何方?其二,一夜舟行,行者醒来时分,已然置身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之中,又在清秋时节,所以唯觉晓风清冷;而晨光曦微之时,星已隐月正残,故只见残月凄楚,因此,“晓风残月”四字,所写的也正是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不仅写出了真景物,更是写出了真性情。“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物皆着我之色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始于《诗经》,“杨柳”就与别离结下不解情缘,成了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所谓“垂阴干树少,送别一枝多”(唐·文丙诗《柳》)是也。周邦彦词《兰陵王》有云:“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那柳丝之长长,不正是离情之绵绵?试想,独在旅舟,抬头远望,仍见两岸杨柳飘舞,眼前景物依然,然而情人已经不见,回想柳下(词开头“寒蝉凄切”句景中有柳)惜别,又怎能不勾起满怀悠悠离愁?而“晓风残月”之凄清的景象,则进一步写出离人新一层真性情。昨夜尚在“都门帐饮”,“执手相看”,而今醒来,形单影只,唯有一钩残月相映,阵阵冷风拂面而来,真是离情“才下眉头”,寓恨“又上心头”。晓风拂面,纵有些冷,但还感亲近,“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然残月一弯,却远在天边,是那般遥不可及,“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愠庭筠《菩萨蛮》),那思念啊,“秋风吹不断,总是月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但愿“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送者和行者的离情别绪,唯亲历者才能身受心领;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句,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能让人从中感悟到离人的情愫律动,故说它写出了真性情。
真景使人觉得真切,真情让人深深感动。“杨柳岸晓风残月”句,在写真景、真情的基础上,更进一层看,词人还创造出了一个深约幽美的新“境界”。“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深层的创构”(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词人“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葵签》卷二),以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审美的凝聚,而创构出一新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之新,主要表现在那种特殊的凄丽风格色彩上。“人生苦难事,生离与死别”,常人对离别的感受,往往体会更多的是悲哀一面;然而,优秀的作者还能在此同时写出它的“美感”来。首先,“杨柳岸晓风残月”描写出了一幅极富“美感”的离别画面:汴河两岸,杨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寓人,黯然独对天边一弯残月。在此,作者不但真切描写出了离人别况的寂寞难受,且在别离的“悲剧性”中深入开掘了更为丰富的内蕴:物境和心境浑然一体,凄情加上了丽景,悲剧性加上了“美感”;词人在哀恻舒缓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恍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构成了一种“绮怨”的风味。而此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格,所以后人常以“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作为柳词,乃至整个婉约词风格的代表,就不足为奇了。
“一语天然万古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就是这样,信手拈来写真景,融情于景传真情,新鲜生动地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而给后人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作者通联:浙江遂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