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听了许多老师上的高中起始年级的语文课,包括一部分省级优质课,发现好多老师似乎都存有一种通病:不了解学情,眼中没有学生。上语文课纯凭自我感觉,以自我为中心,不去留心观察学生、感受学生的心理和要求,有的甚至到了南辕北辙的程度,学生不明白的不讲,学生懂的大讲特讲,该教给学生的不教,学生理解了的,却大教而特教,真是怪事多多。有些老师甚至是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思维。
语文课堂应当是最鲜活、最有吸引力的,语文理应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语文教学到了该彻底反思的时候了。
起点之美,美在定位准确。
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拿文言文学习为例,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字、词、句的理解和把握。这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注解自主完成,在这个层次上老师只要做好交代并引导学生翻翻词典学生自己就能解决。二是译读课文。学生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熟读成诵。在这个层次上,老师的工作在于指导学生翻译、背诵的方法和技巧,当然,最好提倡同伴合作学习方式,实施双赢,提高效率。三是质疑拓展。这应是老师重点用功的地方,因为同学们最怕的就是这个,老师应巧设题目、巧于点拨和引导,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东西,同时开发学生智力,活跃学生思维。比如对《赤壁赋》中“死生”问题的研究,老师就应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学会辩证地评价古人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的现实生死观。
语文之美,美在落实主动权。
语文学习的主动权在谁手里,谁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者是学生,课堂应是学生的学堂,课堂应是学生的战场,老师再高明充其量也只是个指导者,要树立服务学生的思想。因此,应把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还给学生,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充分放手让学生讨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争论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解决自己最想攻克的难题。具体地讲,就是老师降低身份,甘当学生,与学生一同学习一同探究,共同提高,关键时可让学生以老师为梯子,去攀登他认为可攀登的高峰。如话题作文的写作,老师讲的方法再好,如果学生不亲自动脑思考,自己弄明白写什么、怎么写,学生仍然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此时老师们更多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讨论交流,体验品味,自己思悟出自己的写作思路、思维流程、素材选用、语言个性、结构布局等。
语文之美,美在遵循规律。
语文学习,其知识是系统性的、阶梯性的,还是片段性的、支离性的?
好多老师将语文课讲没味了,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注重语文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没有很好地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比如讲《游褒禅山记》,不应该为讲课文而讲课文,更不应该只教给学生零星的文言知识,最好将学生的视线引开去,引导学生搜集王安石的生平事迹,补充王安石的大量诗歌,包括政治诗、咏物诗、抒情小诗等,让学生走近王安石,研究王安石,走入王安石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同学们对王安石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就像研究一个专题一样,从过程到结果都充满了乐趣,何愁学生对这样的语文课不感兴趣?
语文之美,美在培养素养。
语文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该怎样培养?培养什么?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起码的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极的语文学习心态、主动的语文探究意识。学生掌握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技巧,能主动学习,自然语文素养也就能逐步自觉形成:每上一节课,每学习一篇文章,至少应让学生有一种极强的收获感,比如知识充实了许多,道理明白了许多,品德提升了,灵魂净化了等。
语文之美,美在学会读文。
语文课可否让学生在“读”中学习?
语文教师应简化教学程序,追求朴素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语文,让学生自己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老师可指点“读”的方法,可将“读”分为四步。“自读”,就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堂教学中老师推选的文章(包括课文),其标准是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风格。具体可采取总结文本段意、推断文意的方法。“精读”,就是引导学生熟读文本,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涵义。“品读”就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美点,包括炼字、炼句,品味文本使用的手法,感悟、品评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品读出文章的美感。“悟读”,即站在文本之外来感悟文本的内容及其精神,拓展知识面,破解该作家的思考生活的模式,在忠实原文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再用对文章的感情加以理解,加深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从而在思维上既能与原作者产生共鸣,又能自我生成更多新的东西。
语文之美,美在自我“生成”。
语文学习可否多在“比照”与“联想”中引导学生“传承”文化,“生成”新我?
语文课教学,可以引进对比阅读教学法和联想、想象教学法。让学生多一些对比,在比照中悟区别,找提升点,多教会学生联想和想象,在其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创新。更重要的应教会学生学会继承,继承传统的东西,生成自我的东西。比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继承了王安石诗的写法,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长沙》是继承了苏轼的《大江东去》的写法等。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比照”中提高,在继承中生成并发扬。例如作文写作,可引导学生学习名家名篇的写作思路,可模仿高考满分作文的写作模式,可借鉴同伴优秀者的写作技巧,进而在学习中、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很美,语文教师应学会挖掘语文固有的美点,挖掘学生感受美点的能力,而这一切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开发。
[作者通联:山东临沐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