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创意说明:
音乐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而白居易的《琵琶行》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他说:“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可见,此文在音乐描写方面堪称典范,我们借此篇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一方面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情感得到升华,并引导学生在平时作文中学会运用这一写作手法,完成阅读教学向作文教学的迁移。
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导入课文(展示课件,配琵琶曲《春江花月夜》)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
(一)让学生感知体会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遭遇。(略)
(二)学习诗中的千古绝唱——音乐描写,体会奏曲者和听曲者在琵琶声中渗透的情思。
师“两个素昧平生、地位悬殊的人为何就能相识相知,琵琶女何以有机会向白居易倾诉衷肠?”
生1“琵琶声是两人情感的媒介。因为有了琵琶声,才会‘主人忘归客不发’;因为有了琵琶声,白居易才会‘移船相近邀相见’。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
师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生2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师诗中直接摹写琵琶女演奏的是第几回合?
生3第二回合
(学生齐读,品味音乐描写的魅力)
师我们刚才的朗读好像差了点什么吧!你们觉得那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准确的传达出感情呢?
生齐答:不能。(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好。(请)
生4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进”应该读的重—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5“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
生6“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生示范。
师刚才这些同学这几处感情把握得挺好,请同学们在下面体会一下,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曾贞同学的朗诵。
曾贞同学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曾贞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好,我们现在来齐读一遍。
师这段集中描写音乐的语段,历来被推荐为古今描写音乐的至文,你觉得这一段音乐描写好在什么地方?请举一、二处说一说。
生7用比喻句直接描写琵琶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急雨”和“私语”来比喻乐声,除写出了乐声的“粗重”、“轻细”外,还写出了乐声的急促的节奏感。
生8还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两句也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的“清脆”,还有一种声音或粗或细,错落有致的感觉。
生9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这分明就是一首诗,两处经典。我认为,第一处,他说珠子落啊,同学觉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么在落?
生同泪。
师滚烫的泪。第一处的闪光。第二处,她说,音乐“激越”的时候,就好像是什么?——愁情恨海一样,其实这个解释非常好,非常全面。刚才这些同学找出的这些诗句主要是从对音乐的直接描写来鉴赏,作者以声喻声,以形写声,一连串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不同音色、音强、音高、旋律、节奏。除了这种手法外,作者还用了那些手法呢?
生10我觉得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我所鉴赏的是这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营造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水茫茫的江水,只看到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而这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是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生11对,我有同感,这两句话是通过写音乐效果写音乐,这样通过把环境气氛与人物情感结合起来说,共同烘托出了一个音乐的世界,
生12我发现作者还通过写演奏者的动作神态来写音乐,如“转轴”“拨弦”“拢”“捻”“抹”“挑”这些动作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用“嘈嘈”“切切”这些叠词、拟声词写出了旋律的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创意说明:
音乐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而白居易的《琵琶行》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他说:“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可见,此文在音乐描写方面堪称典范,我们借此篇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一方面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情感得到升华,并引导学生在平时作文中学会运用这一写作手法,完成阅读教学向作文教学的迁移。
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导入课文(展示课件,配琵琶曲《春江花月夜》)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
(一)让学生感知体会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遭遇。(略)
(二)学习诗中的千古绝唱——音乐描写,体会奏曲者和听曲者在琵琶声中渗透的情思。
师“两个素昧平生、地位悬殊的人为何就能相识相知,琵琶女何以有机会向白居易倾诉衷肠?”
生1“琵琶声是两人情感的媒介。因为有了琵琶声,才会‘主人忘归客不发’;因为有了琵琶声,白居易才会‘移船相近邀相见’。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
师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生2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师诗中直接摹写琵琶女演奏的是第几回合?
生3第二回合
(学生齐读,品味音乐描写的魅力)
师我们刚才的朗读好像差了点什么吧!你们觉得那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准确的传达出感情呢?
生齐答:不能。(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好。(请)
生4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进”应该读的重—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5“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
生6“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生示范。
师刚才这些同学这几处感情把握得挺好,请同学们在下面体会一下,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曾贞同学的朗诵。
曾贞同学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曾贞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好,我们现在来齐读一遍。
师这段集中描写音乐的语段,历来被推荐为古今描写音乐的至文,你觉得这一段音乐描写好在什么地方?请举一、二处说一说。
生7用比喻句直接描写琵琶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急雨”和“私语”来比喻乐声,除写出了乐声的“粗重”、“轻细”外,还写出了乐声的急促的节奏感。
生8还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两句也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的“清脆”,还有一种声音或粗或细,错落有致的感觉。
生9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这分明就是一首诗,两处经典。我认为,第一处,他说珠子落啊,同学觉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么在落?
生同泪。
师滚烫的泪。第一处的闪光。第二处,她说,音乐“激越”的时候,就好像是什么?——愁情恨海一样,其实这个解释非常好,非常全面。刚才这些同学找出的这些诗句主要是从对音乐的直接描写来鉴赏,作者以声喻声,以形写声,一连串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不同音色、音强、音高、旋律、节奏。除了这种手法外,作者还用了那些手法呢?
生10我觉得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我所鉴赏的是这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营造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水茫茫的江水,只看到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而这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是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生11对,我有同感,这两句话是通过写音乐效果写音乐,这样通过把环境气氛与人物情感结合起来说,共同烘托出了一个音乐的世界,
生12我发现作者还通过写演奏者的动作神态来写音乐,如“转轴”“拨弦”“拢”“捻”“抹”“挑”这些动作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用“嘈嘈”“切切”这些叠词、拟声词写出了旋律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