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8期 ID: 355855

[ 鲁金会 文选 ]   

让心灵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 鲁金会

  话题一:跌倒的地方也有风景——“高四”现象
  
  1.从教育部获悉,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为950万人,其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667万人,占70%。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约880万人,占报名总数的93%,其中文史类考生308万人,占35%;理工类考生474万人,占54%;文理综合类考生98万人,占11甲e。今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时间为6月7日、8日两天。由于部分科目设置不同,上海的考试将于9日上午结束,江苏、广东的考试10日上午结束。今年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为530万人,其中本科260万人。(《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1日第1版)
  2.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沈阳的500位高考学生和家长及200位普通公众进行了电话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高考落榜生在面对自己高考失败的现实时,其中有63%的学生表示可以坦然面对,21%的学生表示无法接受事实,备受打击。(05年7月23日新华网)
  解说:只要作简单的计算就知道,2006年高考结束将会有400万落榜生,备受打击的学生占到了21%,如果据此粗略推算的话,其中82.2万考生无法接受事实。上一年的复读生有283万,占30%,今年参加“高复”的人数会大幅度增加。复读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复读”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和社会话题。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人群,相关机构以致整个社会,更有责任强烈关注、引导,付出充分的爱心,至少要让他们感受到希望和潜在的活力。只有关注和善于关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话题二:成长的体验——“超女”现象
  
  推开夜的窗/对流星说愿望/给我一双翅膀/能够接近太阳
  我学着一个人成长/爱给我能量/梦想是神奇的营养/催促我开放
  想唱就唱要唱的响亮/就算没人有为我鼓掌
  至少我还能够勇敢的自我欣赏/想唱就唱要唱的漂亮
  就算这舞台多空旷/总有一天能看到挥舞的荧光棒
  (《想唱就唱》)
  解说:《想唱就唱》伴着“超级女声”传遍大江南北,迅速成为流行歌曲。之所以能流行自然有媒体炒作因素,但不能否认作为“超级女声”主题曲,她唱出了少男少女渴望成长的心声:“我学着一个人成长。”
  成长需要什么?其一,“爱给我能量”。自从我们呱呱落地后,我们一直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无私亲情、纯洁的友情、美好的爱情……还有来自社会,来自陌生人的支持帮助。我们很难想到,如果缺少爱,我们还能健康的成长?其二,“梦想是神奇的营养”。我们的成长需要爱心的浇灌,但更为重要的我们的心里有一个永不放弃的梦想。是啊,“有梦就有希望”,“梦想成就未来”,梦想成了我们成长道路上一盏永不熄灭的指路灯,成了我们成长路途中一台永不停歇的马达。何况我们的成长绝不会一路鲜花,也不会一路掌声,有时我们会遭遇冷眼旁观,冷嘲热讽,会有挫折,会有逆境。此时“梦想”就更为宝贵,“梦还在,希望就在,只不过从头再来。”获2005年“超女”第五名的杭州姑娘纪敏佳,一个为梦想歌唱的灰姑娘,她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诠释。其实,“超级女声”最能让观众感动的或许就是那一份“成长”,它引起了千千万万青年人的共鸣。
  在“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想唱就唱,要唱的响亮!”“想唱就唱,要唱的漂亮!”对呀,谁愿意过平庸的生活?要活就得活得精彩!这难道不正是我们青年的共同心声吗?而每个人的一生又是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活出自我,追求个性同样是青年一代的主旋律。所以,要“能够勇敢的自我欣赏”。好个“自我欣赏”,是啊,人生如戏,在舞台上表演不仅仅是为了观众,别忘了还有我们自己!而“超级女声”、“梦想中国”等活动狂扫银屏,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一些平民成就明星梦,为平凡人打造·了一条精彩的人生路。
  
  话题三:最近的陌生人——邻里关系
  
  1.浙江电视台科技频道“青春实验室”栏目曾对杭城小区邻里关系做过一次调查。实验过程简括如下:实验一,烧饭适逢没’了煤气,只好向邻居借炊,主人还算客气。煲熟菜后,连声道谢,主人却露出不快的脸色。实验二,家来客人,小户人家缺椅子少碗筷,敲门求借。勉强借到椅子,碗筷可得自己买。实验三,远朋来访,未逢主人,敲开邻居大门。想歇脚等待却遭到拒绝。实验四,四楼抽水马桶噪音不绝,影响三楼住户休息。上楼交涉,四楼住户却推说并不是自己的原因。更让观众吃惊的是充当住户的实验员的实际上并不是这个小区的住户。
  2.由黄宏、巩汉林、林永健、刘亚津表演的2006年春晚小品《邻居》有如下对话:巩:咱们是邻居;刘:真是邻居;黄:你们认识?邻居间有不认识的吗?巩:楼上楼下不来往;刘:楼上楼下不认识,都是通过门镜观察对方。……黄:我发现城里的邻居真怪。不漏气,不通气;不漏水,不交流。
  解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社会的逐渐转型,一座座居民楼高高耸起的同时,街坊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被钢筋混凝土分割和冻结起来。起初的“远亲不如近邻”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冷若陌生人。缺少交往,没有沟通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为了不至于让邻居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消失,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回归传统的邻里关系已经迫在眉睫。
  
  话题四:善良与崇高——“丛飞”现象
  
  1.4月18日,“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丛飞当然没有出现在这个排行榜上……丛飞,他的财富跟上榜的富豪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丛飞终其一生,也不过捐出了“区区几百万”,自然是榜上无名。但在人们心中,他却是不折不扣的慈善家。因为从两者的社会影响上看,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种情形,折射出中国慈善事业目前的尴尬,也促使人们发出疑问:慈善与爱心,是可以用数字衡量的吗?
  2.2006年4月20日20时40分,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37岁的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作为一名著名歌手,丛飞商业演出频繁,本应该生活富裕。但他10年来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丛飞”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解说: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丛飞的行为的确令不少人费解,现在还有“活着,就是为了别人活的更好”的人吗?似乎早已经久违了。雷锋叔叔开始还能“三月来,四月走”,但是,慢慢的,三月也不来了。人们司空见惯的,是见死不救,是商场欺诈,是假货横行,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