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8期 ID: 355847

[ 宋景民 文选 ]   

我的一堂语文活动课

◇ 宋景民

  [案例]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决定换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让学生用笔将文中的“奇山异水”活脱脱展示出来,并借此搞一次班内画展。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马上群情振奋,跃跃欲试者有之,抓耳挠腮者有之,急着看课文者有之……接着就是大家全身心到课下解读文句、品味意境、准备作画工具、互相探询技法。
  第二天的公开课上,我首先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时代背景作一简单交待,使大家心中先有一个“神”。然后一声令下,学生紧张而投入地开始了现场作画,由于学生都已胸有成竹,20多分钟后,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简笔画、素描画、水墨画,甚至有的学生还画了油画。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选出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然后,我请了几位优秀作者走上讲台,借助作品的投影展示,为大家分析自己创作的构思、技法、想表达的意蕴。“讲画——讲课”,人人都俨然是一位小老师,绘声绘色地从不同视角,表达自己对文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解读。最后,我通过对几幅画的直观比较,求同存异圆满结束了“语文课上的绘画”。
  课下,同学们又在教室醒目的位置办了个漂亮的专版,将这些入选作品展示出来,向每位同学、老师展示我们班级的风采。
  
  [思考]
  
  1.语文教学与绘画有多少内在联系?
  2.语文教师上这样的课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分析]
  
  1.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共性,就是二者都以塑造典型形象、创造深远的意境为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好恶,只是前者以文字为外在形式,后者以线条为外在形式。尤其是那些古代优秀诗歌,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身就是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这里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所以语文教学与绘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完全可能通过线条将这些美展示出来。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对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在集体环境中的位置和在未来社会中的形象开始重视,这种尝试自己能力以取得他人尊重的心理就是浅层的内省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同一班级学生之间会产生一种隐性的内在竞争心理,不愿让自己落在其他人的后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你行我也行”、“他行我更行”;所以,只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设置好这种竞争契机,促成这种宽松的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的内驱力,就会直接促进全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本堂课上学生全神贯注的创作、争先恐后的传看,就是这一心理的最好反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教给了学生一种认知的手段,利用了中学生追求完美的心理,先让他感到桃子的存在和美妙,然后,促使他积极主动跳起来去摘。从读文,到作画,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靠视觉的刺激与冲击,自己将一个个的方块字物化成一幅直观可见的画面,借以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想其所想,思其所思,在体会景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悟出其情的美,趣的美,独立探幽的美,自由创造的美。让“美”来引导学生,去追求去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一千个读者,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再通过入选者的台上讲评,又能使每人有一定的共性认知,有放有收,最终达到预定的目的。
  2.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艺术技巧。称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与艺术有着相通或相似之处,首先就是手段的相似,“讲师”与“导师”的根本区别也就在于有无独创性。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教师的教学,多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而具有教学艺术素养的教师的教学,则是小同而大异,具有独特的风格。同样的一个学科,同样的一节课,不同的教师却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就像教学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草,千姿百态。
  在大力推行新课标的今天,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具备全新的教育观念,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要着力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拉塞克和维迪努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对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做了这样的预测:“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的角色作了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不是越来越多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另外,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搜集、运用现代信息的素质,在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上,真正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当前,我国也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其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社会性、均衡性、选择性,改革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强调学生的创造性,以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在“综合化”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多层次,使之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同时,要求教师能从科学的系统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创立一种适应新形式要求的教法。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十几岁的孩子,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审美欲和表现欲。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学生创造性火花的能力,同时还要适时地保护它,不断为其“供氧”,要让学生感到,这不仅仅是一篇文字组合的文章,更是字字珠玑的艺术品;他不是在作技术性的操作而是徜徉在一种胜境中。要允许学生适当地自由阅读,通过自由阅读使每个人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通过自由选择造就富有个性差异的人才,不必也不可能追求整齐划一,学生往往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阅读才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老师,就应是把学生引入这一胜境的向导,首先,他应心里有情,心里有感,心里有胜境。
  [作者通联:内蒙古海拉尔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