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8期 ID: 355843

[ 孙孟祥 文选 ]   

美似层峰赏不

◇ 孙孟祥

  捧读《社戏》,小说中淳厚的人情、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平桥村的山水令人陶醉,自然纯朴的风尚叫人感动。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的情感、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广阔的空间、自由的空气、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无不溢彩流光,跳动着美的音符,奏响着美的旋律,让人沐浴着美的光辉,享受着美的陶冶。可以说《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张扬美的经典美文。
  
  (一)行文构思的流动之美
  
  古人云:“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小说的情节只有在离合迭宕、顺逆曲折中展开,才富有情趣,才能扣人心弦、动人心魄,让人感受到美的趣味。本文在情节的安排上貌似平顺,实则逶迤曲折。
  迅哥儿在平桥村第一盼的是到赵庄看戏(顺),由于外祖母和母亲的担心,不准和别人一同去,作者着力地渲染了“我”欲去不能的焦急心情(逆),聪明的双喜以四条理由说服了母亲,故事情节出现了转机,使“我”能陪小伙伴们到赵庄看戏(顺)。这一起一伏的情势,一顺一逆的波动,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情节呈现一种动态美,又突出了“我”对社戏的神往,在看戏中,“我”最希望的是看铁头老生翻筋头(顺),可铁头老生似乎嫌客少,不肯显本领给他们看,因而懈怠了(逆);“我”希望看“蛇精”“眺老虎”(顺),但等了许多时都不见(逆)。老旦出场,坐在交椅上唱个不停(逆),将手一抬,我以为她要站起来(顺),不料她又将手放回原来的地方(逆)。作者行文时,将笔法在顺与逆之中交错运用,参差错落,抑扬有致,别有一番情趣,十分准确地刻画了“我”当时看戏的心理,丰富了“我”的形象,让故事在流动中体现出一种逆转回环之美。
  
  (二)清新典雅的景物之美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正是作者对江南农村生活的热爱,因而江南农村一草一木一物一景总关情。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像诗一般清新,如画一样美妙,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蕴含着作者的挚爱之情。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用写意的笔法,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融景于情,情景交融,把江南月下的水乡描绘得生动传神,富有诗情画意,仿佛把读者带到了江南农村那片广阔自由的天地,去欣赏那在画上才能见到的仙境,去倾听那婉转、悠扬的横笛,去品味那夹杂在水气中豆麦蕴藻的芬芳,去体验放飞身心、投身大自然的快乐美好……作者刻意渲染一种弥漫美的气息的氛围,彰显了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美的熏陶之下来洗涤我们的心灵。
  
  (三)自然纯朴的风尚之美
  
  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也是一个较少受世俗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纯朴气质的一方“净土”。在这个临海的小衬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和谐与安宁连在一块,这是作者对儿时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生活的幸福回忆,也是对心中理想故乡图景的热情讴歌,可以说平桥村既是“我”的“乐土”又是一方远离尘世喧嚣、详和安宁的“净土”。
  在平桥村,“我”可以走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摆脱身心的束缚,获得自由与轻松;可以掘蚯蚓、钓虾、放牛;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享受到优待。这里没有封建礼教的羁绊,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睦。人情之质朴,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那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像香茗一样芳醇,让人回味和留恋。
  
  (四)淳厚如酒的人性之美
  
  小说缺少人物就会像山缺少水一样没有灵性,没有个性化人物的小说又如同白开水一样乏味。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群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的小伙伴,还有淳朴好客的六一公公、慈蔼的祖母、充满关怀的母亲,这些形象跃然纸上,可谓是招之即来,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纯朴忠厚、平实真诚的美德。
  平桥村不仅仅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衬里的一家之客是公共的,小朋友也因“我”的到来而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钓虾、放牛。以双喜为代表的伙伴们一个个聪明、活泼、热情,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了却了到赵庄看戏的心愿。阿发主动让大家“偷”自家的罗汉豆,“偷”了六一公公的罗汉豆,他非但不生气,竟还特意送些给“我”吃。他们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完成了各自性格的塑造。他们纯朴好客,坦荡无私。他们是“真”的代表、“善”的化身、“美”的使者,作者正是通过对一群天使般形象的塑造,来折射人性光辉在自己童年生活中留下的烙印,来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
  《社戏》中的美可以说是赏不尽、道不完,那么,作者为何要描绘平桥村美的风尚、美的景色、美的人性?这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
  其一,人伦亲情忆故乡。鲁迅生于书香门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已融入他的血液之中,故乡的山水之美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田,人生道路上遇上坎坷,历尽艰辛,自然亿及故乡的完美。
  其二,批判现实寻故乡。作者写此文时,正值军阀混乱,社会沉闷,世俗污浊,整个社会一片萧条破败,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对社会的关注、思考、批判之情无法释怀,借以理想中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故乡的残破。
  其三,憧憬未来绘故乡。作者虽然对现实不满,但并没有对社会产生失望之情,鲁迅先生一生矢志不渝地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作者所描绘的美丽故乡,折射着作者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正是作者对理想追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社戏》通过“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社戏》正是一曲故乡之美的颂歌。
  [作者通联:湖北麻城华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