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将《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2年版)“丰富多彩”一条的抄录如下:
【丰富多彩】fēnɡfùduōcǎi形容数量大,种类多,色彩斑斓,或指作品内容充实鲜明生动。茅盾《关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国的封建文人也曾写过丰富多采封建社会上层和下层的生活。”秦牧《菊花与金鱼》:“单一必然导致枯燥。而丰富多采、目不暇接则是大多数人所欢迎的。”
很明显,成语条目所列出的“丰富多彩”与其所给例句中用的“丰富多采”不同,并且未对两个字的关联做出相应的注释。不能不说是这本词典的一个缺憾。
近些年来,对于到底是“丰富多彩”还是“丰富多采”似乎很多争议。庄洪江赵小龙《易混同音字辨析手册》(语文出版社,1993年版)中认为“丰富多彩”意思是物品或文艺节目的内容丰富,花色花样多且精彩,因此其中的“彩”不能写作“采”。而李保江《错别字词鉴赏》(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认为“彩”是“采”的今字,“丰富多采”是自古以来比较固定的用法,还应该延续下去。
采,见于甲骨文,本意是“摘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字的表达也要求更准确,于是另造“採”表示“摘取、收集”等意义,造“綵”表示彩色丝织品,而“彩”,五代南唐徐铉《说文新附》说:“彩,文章也。”引申为文彩、光彩、神彩等一系列意义。清代郑珍《说文新附考》:“经史皆作采,后加糹作綵……,更晚出。”看来,采与採、綵、彩确是古今字的关系,因此在某些语言现象中还保存着“采”“彩”通用的习惯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为了确保语言文字的准确、规范,必须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标准汉语字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版)在辨析“采”和“彩”时也认为:“‘彩’是‘采’的后起分化字,在颜色和神情、精神的意义上,过去两字通用,现在颜色义一般用‘彩’,如五彩、彩云、丰富多彩等;神色、精神义一般作‘采’,如神采、风采、兴高采烈等。”我国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1年12月已发布了《第一批异体词整理表》,已确认“丰富多彩”为规范词形。可见,现在已经统一了的规范写法应该是“丰富多彩”。《汉语成语大词典》按照当今的规范写作“丰富多彩”是正确的,但在举例时又举了用“丰富多采”的例子,再版时似应注明,以利于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