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5期 ID: 355763

[ 任小庆 文选 ]   

“搅局”未必就是“搅乱”

◇ 任小庆

  (一)背景
  
  2006年2月16日下午,我带着精心准备好的教案走进了常州外国语学校的阶梯教室,预备在初二(15)班开设一堂市级公开课《明天不封阳台》。
  开设这一堂市级公开课,尽管面对来自常州的250多位语文老师(其中不乏教学权威),可我心里并不紧张,相反有诸多理由让我感到轻松与兴奋:教案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推敲修改早已烂熟于心,课已经在其他班级试上过了,且事先已幸得市教研室教研员的垂听与指导。这一堂课如果一切都能按照我的预设教案进行,教学目标的实现将不成问题,教学效果也一定不错。
  而且,初二(15)班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实验班,由常州市区综合素质最好的学生组成。他们学业优秀,聪明灵活,课到精彩时,全员参与,思维活跃,敢于并善于探究。没想到,这一堂课进行到后一阶段,却大大偏离了我的“预定轨道”。更没想到,这一堂给“搅局”了的课,也同样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尤其令我高兴的是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认同。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正确理解与设想。
  2.教学思路与方法:
  首先,学生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接着,学生再读文本,探究主旨,解疑释难;
  最后,拓展语文学习空间,结合同学调查和美文阅读,研讨如何解决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3.教学难点:把学生可能会过多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
  
  (三)教学大体进程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导入:你们家里的房子装修时阳台封了没有?你们喜欢封阳台吗?
  2.创设情境: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与态度经历了几番变化,请你快速阅读文章,尽量围绕下面的语词,整理出“我”的态度变化情况;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天要/不要封阳台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导入:随着线索延续,“我”对封阳台问题的态度变化,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2.创设情境:请你浏览文章,并且结合文章内容对下列话题做出补充:
  明天要/不要封阳台,因为……
  3.质疑、赏析:请同学提出疑问讨论;画出写得比较好的地方,读一读体验体验。
  第三块:开展语文活动(课前设想与实际上课有较大出入)
  预先设想:拓展语文学习空间:结合同学上个周末做的一个常州部分小区封阳台情况的调查,以及课外进行的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的美文阅读,研讨如何解决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实际上课的内容,详见下文。
  
  (四)教学情境(片断)
  
  教师:通过我们刚才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精读、探究,大家已经知道本文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穿全文,由一只伤鸽引出了对环境的思考,最后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接下来……
  (不等教师说完,就有学生起立发言)
  生老师,文中“我”的决定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他明天完全可以封上阳台。
  生我也同意这个看法。为了鸽子,可以封上阳台;为了环境的幽静,必须封上阳台。
  生我认为还是不封为好——
  语文课代表:老师,那我们就搞一个辩论吧?辩题就是“房子装修要不要封阳台”,怎么样?
  (我已经意识到这堂课后面的内容就要“跑题”了,但碍于后面听课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只能姑且任学生去发挥看情况再说。)
  教师:看来,我们对课文本身的内容还可以继续挖掘。当然只有十分钟时间了,辩论是来不及了,我建议是不是缩小辩论圈子,来一个我们经常进行的语文活动“实话实说”,话题就是“房子装修要不要封阳台”,好吧?
  (学生都赞成,并依然推荐语文课代表赵瑜嘉做主持人)
  主持人(赵瑜嘉):房子装修封不封阳台,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实话实说”演播室想选两位观点不同的同学来担任嘉宾,就“房子装修要不要封阳台”这个话题实话实说。请大家推荐两个同学做正反两方面观点的嘉宾。
  (学生推荐了一男一女两个嘉宾)
  主持人:请两位嘉宾表明白己的观点。
  赞成方:我认为房子装修要封阳台。
  反对方:我认为房子装修不要封阳台。
  主持人:请问赞成方,你把阳台给封了,那鸽子以后怎么方便地进出这个家呢?
  赞成方:鸽子的生活起居还是很有规律的,我们可以摸清这个规律,在封阳台时予以注意,适时开窗就可以解决。
  主持人:请问反对方,如果这一只鸽子不久就离开了,或死了,儿子和“我”的牵挂没了,还不要封阳台吗?
  反对方:还不要封阳台,因为可以招纳其它人类朋友进来了。我倒要问反对方:如果这一只鸽子不久儿女成群或呼朋引伴,公然把家安到你家阳台上或客厅内,并把你家搞得一塌糊涂,你还坚持不封阳台吗?
  赞成方:我可以想办法把敞开的阳台作为鸽子们的家,而客厅只留给家人。
  主持人:刚才两位同学围绕着对这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短兵相接,十分精彩。他们都关注着自然界的生灵,我想,双方同学能否在其他更广的范围内来谈这个问题呢?
  赞成方:封阳台好处多。我们的居住面积有限,封阳台它能够扩大居住面积。目前我们社会中还有不稳定因素,封阳台可以增加安全感.另外,我们外面的空气质量也不大好,常刮沙尘暴,封阳台可以避免外面的灰尘吹进来。
  反对方:照对方所说,将阳台封闭起来可以增加居住面积,阳台的使用功能还在吗?而且也不安全!同时不封阳台可以使室内光线好;而且物理课上我们刚学过,玻璃可以反射和吸收大量紫外线,妨碍了居室的太阳照射,不利于灭菌消毒,就不利于人的健康生长。楼房所以设阳台,就是为了让居住在楼房中的人,有室外活动的场所,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
  主持人: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我听了之后很受启发,看来封不封阳台,决定于很多因素,眼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天下所有的生灵都有一个稳定的家,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教师(长舒一口气):两位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言确实精彩,主持人的总结也非常好。是的,爱护这一只鸽子,用布条帮鸽子做窝,可以找来水和玉米粒,可以不封阳台;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呢?现在我们应该形成一个共识:要不要封阳台还只是表象问题,如何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才是实质问题。这可能也就是这篇散文写作的出发点吧,也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好,下课!
  
  (五)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的评价
  这一堂公开课,和以前我们所上的公开课不一样。课堂不再是老师事先告诉我们要问哪些问题,大家都被要求举手,而每道题由谁来回答也预先确定好了。这堂课上,我们借助一个有争论的话题,大家积极参与,气氛热烈。我们感到有意思,有收获,就是时间短了点。
  2.市教研员和其他老师评价(整理)
  ①教学目标明确,且能体现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注意了生成目标的教学。
  ②教学设计富有创意,能有机地与语文课外实践相结合。
  ③能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
  (一)背景
  
  2006年2月16日下午,我带着精心准备好的教案走进了常州外国语学校的阶梯教室,预备在初二(15)班开设一堂市级公开课《明天不封阳台》。
  开设这一堂市级公开课,尽管面对来自常州的250多位语文老师(其中不乏教学权威),可我心里并不紧张,相反有诸多理由让我感到轻松与兴奋:教案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推敲修改早已烂熟于心,课已经在其他班级试上过了,且事先已幸得市教研室教研员的垂听与指导。这一堂课如果一切都能按照我的预设教案进行,教学目标的实现将不成问题,教学效果也一定不错。
  而且,初二(15)班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实验班,由常州市区综合素质最好的学生组成。他们学业优秀,聪明灵活,课到精彩时,全员参与,思维活跃,敢于并善于探究。没想到,这一堂课进行到后一阶段,却大大偏离了我的“预定轨道”。更没想到,这一堂给“搅局”了的课,也同样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尤其令我高兴的是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认同。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正确理解与设想。
  2.教学思路与方法:
  首先,学生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接着,学生再读文本,探究主旨,解疑释难;
  最后,拓展语文学习空间,结合同学调查和美文阅读,研讨如何解决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3.教学难点:把学生可能会过多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
  
  (三)教学大体进程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导入:你们家里的房子装修时阳台封了没有?你们喜欢封阳台吗?
  2.创设情境: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与态度经历了几番变化,请你快速阅读文章,尽量围绕下面的语词,整理出“我”的态度变化情况;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天要/不要封阳台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导入:随着线索延续,“我”对封阳台问题的态度变化,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2.创设情境:请你浏览文章,并且结合文章内容对下列话题做出补充:
  明天要/不要封阳台,因为……
  3.质疑、赏析:请同学提出疑问讨论;画出写得比较好的地方,读一读体验体验。
  第三块:开展语文活动(课前设想与实际上课有较大出入)
  预先设想:拓展语文学习空间:结合同学上个周末做的一个常州部分小区封阳台情况的调查,以及课外进行的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的美文阅读,研讨如何解决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实际上课的内容,详见下文。
  
  (四)教学情境(片断)
  
  教师:通过我们刚才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精读、探究,大家已经知道本文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穿全文,由一只伤鸽引出了对环境的思考,最后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接下来……
  (不等教师说完,就有学生起立发言)
  生老师,文中“我”的决定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他明天完全可以封上阳台。
  生我也同意这个看法。为了鸽子,可以封上阳台;为了环境的幽静,必须封上阳台。
  生我认为还是不封为好——
  语文课代表:老师,那我们就搞一个辩论吧?辩题就是“房子装修要不要封阳台”,怎么样?
  (我已经意识到这堂课后面的内容就要“跑题”了,但碍于后面听课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只能姑且任学生去发挥看情况再说。)
  教师:看来,我们对课文本身的内容还可以继续挖掘。当然只有十分钟时间了,辩论是来不及了,我建议是不是缩小辩论圈子,来一个我们经常进行的语文活动“实话实说”,话题就是“房子装修要不要封阳台”,好吧?
  (学生都赞成,并依然推荐语文课代表赵瑜嘉做主持人)
  主持人(赵瑜嘉):房子装修封不封阳台,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实话实说”演播室想选两位观点不同的同学来担任嘉宾,就“房子装修要不要封阳台”这个话题实话实说。请大家推荐两个同学做正反两方面观点的嘉宾。
  (学生推荐了一男一女两个嘉宾)
  主持人:请两位嘉宾表明白己的观点。
  赞成方:我认为房子装修要封阳台。
  反对方:我认为房子装修不要封阳台。
  主持人:请问赞成方,你把阳台给封了,那鸽子以后怎么方便地进出这个家呢?
  赞成方:鸽子的生活起居还是很有规律的,我们可以摸清这个规律,在封阳台时予以注意,适时开窗就可以解决。
  主持人:请问反对方,如果这一只鸽子不久就离开了,或死了,儿子和“我”的牵挂没了,还不要封阳台吗?
  反对方:还不要封阳台,因为可以招纳其它人类朋友进来了。我倒要问反对方:如果这一只鸽子不久儿女成群或呼朋引伴,公然把家安到你家阳台上或客厅内,并把你家搞得一塌糊涂,你还坚持不封阳台吗?
  赞成方:我可以想办法把敞开的阳台作为鸽子们的家,而客厅只留给家人。
  主持人:刚才两位同学围绕着对这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短兵相接,十分精彩。他们都关注着自然界的生灵,我想,双方同学能否在其他更广的范围内来谈这个问题呢?
  赞成方:封阳台好处多。我们的居住面积有限,封阳台它能够扩大居住面积。目前我们社会中还有不稳定因素,封阳台可以增加安全感.另外,我们外面的空气质量也不大好,常刮沙尘暴,封阳台可以避免外面的灰尘吹进来。
  反对方:照对方所说,将阳台封闭起来可以增加居住面积,阳台的使用功能还在吗?而且也不安全!同时不封阳台可以使室内光线好;而且物理课上我们刚学过,玻璃可以反射和吸收大量紫外线,妨碍了居室的太阳照射,不利于灭菌消毒,就不利于人的健康生长。楼房所以设阳台,就是为了让居住在楼房中的人,有室外活动的场所,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
  主持人: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我听了之后很受启发,看来封不封阳台,决定于很多因素,眼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天下所有的生灵都有一个稳定的家,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教师(长舒一口气):两位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言确实精彩,主持人的总结也非常好。是的,爱护这一只鸽子,用布条帮鸽子做窝,可以找来水和玉米粒,可以不封阳台;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呢?现在我们应该形成一个共识:要不要封阳台还只是表象问题,如何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才是实质问题。这可能也就是这篇散文写作的出发点吧,也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好,下课!
  
  (五)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的评价
  这一堂公开课,和以前我们所上的公开课不一样。课堂不再是老师事先告诉我们要问哪些问题,大家都被要求举手,而每道题由谁来回答也预先确定好了。这堂课上,我们借助一个有争论的话题,大家积极参与,气氛热烈。我们感到有意思,有收获,就是时间短了点。
  2.市教研员和其他老师评价(整理)
  ①教学目标明确,且能体现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注意了生成目标的教学。
  ②教学设计富有创意,能有机地与语文课外实践相结合。
  ③能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

“搅局”未必就是“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