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就有。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曾经这样解释问题教学法:“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人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问题教学法与新课标教学中积极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吻合的。
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活动,永远从问题开始,创造力的产生和发展也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第一次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达、杨志、林冲三人都是官人出身,他们的遭遇各不相同,但最后都走上梁山。试分析各人落草的原因。”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有关杨志的章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初中学过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进行比较阅读。虽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但课堂却显得沉默,只有少数几个对原著熟悉的学生显现出活跃的思维。我们的教师往往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将“发现问题”的权力收回。这种用问题把学生带向答案的教学没有完全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这样的课堂没有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于是,在第二次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把“发现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首先要学生在学习中能自己发现问题,由学生进行“课题申报”。尽管学生申报的课题都不是我原来准备的,但由于问题来自学生,所以学生对这些问题充满兴趣,从而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即使学生的问题超出文本范围或过于简单,我都不直接的回绝,而是采取鼓励的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同时,师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指引解决问题的路径,从而完成语文学习的目标。
二、学则需疑,教会生疑。
如何使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又是“问题教学法”中的一个关键。北宋教育家张载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两人都提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这一规律。但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天生的,水平高低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之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发现有价值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备课时,我专门重新熟悉了原著的相关情节,从整部作品的高度去理解文本,还查阅了大量对作品评价的资料,这样才有信心指导学生质疑、解疑。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经过了解得知,很多学生对《水浒传》的故事不熟悉,于是我精心选择并整理出四篇导读文章——《〈水浒传〉与江湖文化》、《中国侠文化浅谈》、《〈水浒传〉中的逼上梁山》、《林冲夜奔——重读〈水浒传〉林冲的故事》,这些文章都是些文学评论家或读者在阅读作品后写的赏析文字,阅读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文本的思考,与评论家们在思维上产生碰撞。第三,教师要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引领学生回顾小说鉴赏的三要素环境、情节和人物。然后明确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重点探究“人物”这一课题,让学生从文本中就“人物”的问题进行“课题申报”。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申报的课题数量多、质量高,学生的思维产生了飞跃。
学生在发现问题中体现了思维的求异性,如一位学生申报课题“除了上梁山,林冲还有其他的出路吗?”,学生并没有直接接受人物逼上梁山的结局,而是跳出思维的定势,从假设到推翻人物其他出路的可能性去探究人物逼上梁山的必然结局。发现问题中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有学生申报课题“武艺超群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什么无力反抗高俅等人”,还有学生申报“林冲为何与陆谦化友为敌”的课题,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能从人物身处的环境或身边的人物去挖掘文本的深刻性。发现问题中体现了思维的准确性,如有学生申报课题“林冲为什么在受凌辱后一忍再忍”,也有学生申报“是什么逼林冲上梁山”的课题,这些问题都能抓住文本的关键,体现学生文本理解的准确性。发现问题中还体现了思维的迁移性,如有学生申报课题“林冲上梁山后被王伦逼拿头名状时的不忍与雪夜杀仇人很有矛盾,探究林冲的暴力倾向问题”,也有学生申报课题“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写酒看酒文化与林冲豪侠精神的联系”,这些问题跳出文本,从整部作品的高度提出,但最终回归文本,体现学生对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和把握。
三、生本交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在问题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职责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在收集了学生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提出的问题之后,我将问题进行整理,并全部展示出来,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两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节课要探究的课题。在问题探究开始之前,我给出探究的方法是以文为本,利用资料,发挥集体智慧,让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究并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在探究中要注重研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寻问题的线索或答案。如在探究林冲性格中一忍再忍的一面时,学生从文本中的人物语言中找到证据,还注意到林冲见到山神庙时顶礼的细节。又如在探究林冲的出路问题时,学生从文本中看到陆谦等人物“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的语言中得出高俅留给林冲的只有死路一条的答案。学生还可以利用导读材料辅助理解,并且与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共同探究课题。
“问题教学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尽管教师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但教师是在以另一种方式进行释疑。学生对课题的探究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合作共同释疑,教师还可以提供资料信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解决探索的问题。如我向学生推荐了几篇近年有影响的《水浒传》的评论文章,还向学生推荐了《水浒传》研究的专题网站等。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居高临下”对学生探究的成果进行知识的梳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阅读学习方法。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让学生从“人物”的探究进入,引导学生从各种问题中走出来,最终获得“小说人物具有共性和个性,人物的性格是在环境、具体情节中形成和展现的”这一小说鉴赏的方法。
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而我们传统教学的一个弊端,恰恰是缺乏独立提问、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缺乏精神的独立性。在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上,语文教学很重要,而问题教学很有效。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去发现、去生出问题,并得到问题的答案和随之而来的新的问题。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面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问题教学法不仅带来课堂的新面貌,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