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何玉茹在谈到铁凝的小说《苯花》中的细节描写时说:“我感到,只有到了事物的底部,才真正能够感知这个世界的体温和厚度,同时也真正能够抵达这个世界的彼岸。”细节是对事物底部的抵达。任何一个独特的细节,都是写作者个人生命历程的独特提纯,都浸透着作者独特的生命感受,细节是个性品格的外显,是深刻体验的馈赠。
作文教学中,我不时地发现或回忆起学生作文中出现或曾经出现的感人细节,便情不自禁地从这些细节中想象他们独有的个性、独特的性格。虽然有些文章已不知去向,但它们所展现的细节还鲜活地活在我的脑际,这大概就是细节所独有的穿透力或者说是魅力吧!细节是撒播在精神时空里的珍珠,是点缀于思想云锦上的花朵,永远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培养学生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首先需要我们老师有发现细节的慧眼,只有细节才能激活细节,只有细节才能诱发对细节的发现。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在优秀文章的阅读中能发现细节,并能揭示其多层质的内涵,从而使细节能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样才能用细节发现细节。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写凤姐的出场“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房后出来”。此处用一动词“拥”字,便写出了一种境界。而不少分析只停留在“拥”所表现凤姐众星捧月式的赫赫威势单纯的表述上,而没有体会到这一细节对凤姐雍容华贵不同气派的渲染,以及它所表现出的恍若神妃般的风姿、神采。因此说,只有使学生深刻理解的细节,才能涵蕴学生寻找细节的意识。二是能发现学生文章中的细节,发现不仅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一种行为的推动。因此在我的作文评改结构中,有一项“妙词”欣赏栏目,专门对学生写作中所出现的好的细节进行赏析,目的是对这一才能给以激赏,使同学之间相互启发,从而诱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细节,表达对生活历程的提纯。
其次激励学生沉潜于丰富的社会生活。细节是沉潜于生活的一种馈赠。在作文教学中我把引导学生写小事、身边事、低层事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指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是丰厚的大地,只有沉潜于丰富的社会生活,并倾于深情地去观察它、揣摩它,才能挖掘出具有深意的细节。精微是不朽的,发现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历练的。比如我的学生曾经写过一篇《永远的直线运动》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大伯总是穿着那件蓝衬衫,脖子上总是挂着那条红白相间的毛巾,用浑身的力气,推着一个大拖把。大伯的身材并不高大,只能说是瘦小。从他那一步一步的挪移中,我看得出他的工作并不轻松,额头上冒出的汗珠,湿透的衣衫证明我的猜想不错。大伯从走廊的一头艰难地到达那一头,再从另一头到原处,只要走廊上有人走过,只要走廊上还有一滴水,大伯的工作就不会停止,他做着永远的直线运动。”这是一段典型的细节描写,它通过“那条红白相间的毛巾”写其生活的简朴、贫穷;通过“额头上的汗珠”,言其劳动的艰辛;通过“从走廊的一头艰难地到达那一头”,叙其劳动的单调、乏味。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一个清洁工的艰辛,也写出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假如这个学生没有沉潜于生活并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是写不出这些特点来的。当然沉潜需要一种爱,真诚的情感是发现、捕捉生活细节的内在心理因素。我有时在想,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热爱生活,假如我们不是一个生活的热爱者,我们就无法引导学生去真正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美的细节。如果我们没有强烈的人文素养,就很难使学生成为具有关心弱者、同情低层具有人文关怀的人。因此说捕捉表达生活的细节,关键要沉潜于生活,沉潜于生活的根本在于对生活的爱。
再次细节是个性的一种彰显。在文章表达中我感到,没有比细节的表达更能展示写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品格得了。当一个同学写晚上失眠时写出了“泠泠的月光,贴着泠泠的墙”,我感到了她的细腻:当一个同学写出了“寂寞是傍晚飞在天空中的最后一只鸟”时,我感到了她的富有想象;当一个学生写一位老师“在黑板上凿出了自己的名字”时,我感到了学生的果断性性格;当一个同学在200字的作文——《我为什么多加小心?》中,写和女同学同桌,而不敢正看同学放在桌子上的手时,我感到了他的淳朴。发现细节并能表现细节似乎是一种心灵的契合,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推动力。我们经常地听人们空喊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其实个性的培养应在切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现并写出细节无疑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有效的培养。孙绍振教授在《存在与表现》一书的序言中写到:“言语活动乃是人的一种精神建构,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是人的确证。”同样细节所表达的是一种真切的生命感觉,表达细节就是建构一种深层精微的智力结构和生命秩序,它连接着个性、表现着个性、塑造着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