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5期 ID: 355768

[ 林中伟 文选 ]   

优质课“优质”之奥妙

◇ 林中伟

  每当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在向我们奉献一堂精彩纷呈、回味无穷的优质课的时候,听课的老师们除了在听课现场流露出赞叹、敬重之情以外,还免不了在思索:这些老师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教学水平?优质课“优质”之奥妙在哪里?
  优质课“优质”之奥妙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去探讨。立足于新课程理念和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笔者认为其奥妙应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于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观念
  观念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本质性的认识,教育观念理所当然指的是对教育实践活动本质性的认识。“理念”一词,原本是个哲学术语。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使用“理念”一词,重在为学科教育实践提供一种理性规范,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总的指导思想。因此,可以这样说,学科教育观念指的是对学科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性的认识,学科课程理念指的是对学科教育规律的一种理性诠释。目前新课改的现实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理念灌注实践,观念引导实践;实践检验观念,实践孕育理念。
  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作为教师,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观念,谁就会进行精妙的教学设计,谁就会构筑出高明的教学策略,谁就会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谁就会有敏锐的教学机智,谁就会有精明的教学行为。
  
  二、来自于教师精妙的教学设计
  按新课程理念的诠释,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并加以实施,进而进行评价和修改,通过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师生互动,直到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法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课堂重建。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材为本,强调预设课程的忠实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强调生活课程的自主体验。以语文教学为例,要想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妙的教学设计,就要针对某类教材、内容的问题,或某种课堂教学方法、方式上的弊端,凭着教师自己的意识、智慧和权力,用心进行课堂弹性预设的设计,并对学生课堂学习上的知识、智能、人格的生成与重建,进行有效的引导、调控和经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健全的、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三、来自于教师厚实的专业素养和良性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新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教师的理解与解释,依赖于教师的运作和创造。教师的课堂实施就是一个教师与课程设计者、教师与课程文本、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课程实践的情境之间的持续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对话与会话而达成共识,生成意义。如果教师不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促使自己从专业成长不断地走向专业成熟,那就无法从容面对这种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教师厚实的专业素养指的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机智的成熟;良性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在认识论、价值观、教学哲学观、学生观等方面有新的认识和发展。
  
  四、来自于教师高明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什么?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步骤、途径以及所选择的手段、方法的总和。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班级,优秀教师、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再配上合理的教学步骤、有效的途径以及先进、实用的教学手段,于是就形成了高明的教学策略。
  
  五、来自于教师对学生透彻的了解
  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同样的教学方法,在这个班效果很好,在另外那个班效果却很差,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学情不同,或是学习兴趣的浓度不同,或是学习起点差别大,或是学习习惯有差异,或是学习方法有区别,或是情感态度不一样,或是心理性格差距大……所以,高明的教师在备课时必然通过检测、反馈、谈话等各种手段,深入了解学生,摸清底细,研究学习矛盾,分析学习心理,在学情评析和学法研究中找出规律,才能设计出最优的教法和学法。
  
  六、来自于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好的教法和学法的成功创造、运用固然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关,但教师的人格特征也不可忽视地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必要的师表形象,缺乏一定的人格魅力,那么,设计再好的教法和学法指导也难以产生应有的教学效应。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无论是哪门学科的教师,必须重视塑造自己的师表形象和完美人格,做一个正直无私、性格坚强、热情大方、积极乐观、敢于进取、富于智慧、循循善诱、善解人意、机敏大度、善于合作的人,那就有可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配以厚实的专业素养、灵巧的教学方法,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之高低,一堂语文课教学效果之优劣,完全取决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它们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个教育专家说得好:“科学技术是可以转让的,而教学水平是无法转让的。”教师如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创造出一节又一节的优质课,就应该脚踏实地从这几个方面起步、努力和进取。

优质课“优质”之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