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5期 ID: 355751

[ 江国明 文选 ]   

谈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 江国明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璀璨夺目的明珠,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客观性的“解读”,即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围绕“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技巧)、“为什么这样写”(效果)三个问题拓展与掘进,进行联想想象,并加以提炼概括,使抽象的具体化,使简约的丰富化,使隐含的明晰化,使得作品的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情境。品味体悟的过程中,可以掺进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受,但仍然是对作品已有的东西的“诠释”与“再现”,是在作品的基础上的发挥,因此,是客观性的。二是主观性的“评价”,主要是在“解读”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辩证的优劣分析与评判。目前的教学与考试,比较侧重于前者。
  诗歌鉴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内化”,即对作品加以揣读品味,使之在脑海“浸泡”,“泡开”,使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特点充分舒展显现,用心感悟,酝酿出具体、确切、明晰的感受。然后是“外显”,即通过口头或笔头的形式加以表述,既能分点分类又能整体整合,有条有理、语言规范地将“内化”的结果表现出来。概括起来说,即是理解→品味→表述三个顺次环节。
  诗歌鉴赏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一、必要的诗歌知识,如景与情的关系,感情的单一性与多样性、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等。其二,合理的思维方法,既指思维步骤,又指赏析方法,如赏析景物特点,步骤是:先找到景物(名词),再抓景物特征(形容词、动词等),然后深入品味;方法有:词义解读法(词典意义),色彩分析法(声音、动作、形状等色彩意义),情境想象法等。其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既要有对“愁”的积淀与体验,又有对江水特点的积淀与体验,通过联想与想象将两者联系起来,使“愁”具体化、明确化、丰富化、生活化。其四,较强的审题能力,中学生面对的主要是测试型的指定鉴赏题目,要能明确问题的目标(如赏析“意境”)、范围(如某一句诗)、要求(如“举例”、“从两个方面说”),其五,必要的表述技巧,如准确运用术语,先简要分析后简要概括。
  诗歌鉴赏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内容,包括诗歌表现的事件、活动、人物形象、景物特色、思想感情和哲理等。二是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诗歌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角度、语言风格等。当然,内容和形式两者紧密相关,理解鉴赏时可能有所侧重,但不能绝然分割。
  下面举例谈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一、人物形象
  主要从呈现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方面来鉴赏。
  一种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容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表现,主要是直接描写。阅读时,要能抓住这些描写,来分析、想象,然后整合,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完整印象。
  
  【例一】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第一句交代了事件和环境。第二句可以看作动作描写,一杯复一杯,可见酒量之大,酒兴之浓,喝酒动作之爽利,喝酒时间之长,喝酒气氛之浓。三、四句可以看作语言描写,“我醉欲眠”直言不讳,观其坦率,“卿且去”可见其随和而不拘于礼,“抱琴来”则见其并非一般的酒肉之徒,而是有高雅之趣的人。结合题目的“幽”字则可知其饮酒求醉的心理是郁郁不得志而退隐山林,借酒浇愁。综合起来看,“我”是一个豪爽而高雅,洒脱而不拘礼节,嗜酒而有些借酒避世消愁的形象。
  一种是完全借助景物、活动(事件)来表现人物,属于间接描写,运用衬托等表现方法。阅读时,要能弄清楚每句与人物的关系,分析各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人物的,然后加以整合。
  
  【例二】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门,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中完全没有对征战之怨进行直接的描写,没有写人物的言行举止,而是通过时间重复与推移、空间的转换、景物的渲染、器具的呈现等,表现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复杂的“怨”情:“岁岁”“朝朝”写年年征战,朝朝奔驰;“金河”、“玉关”、“黄河”、“黑山”写东西南北征战范围广阔,遭遇险关恶水环境艰险;……一怨征战时间之长,二怨征战频率之高,三怨征战范围之大,四怨征战环境之险,五怨征战生活之单调,六怨征战伤亡之惨重。
  一种是通过诗中形象来指代所要表现的人物,即直接描绘的形象在诗内,而所要表现的形象在诗外,常常是一种代言体,用的是比喻、双关、代指、类比等手法。阅读时要先分析诗中直接描绘的形象,再将这一形象与所指代的形象联系起来,将“相似点”转换为所要表现的形象的特点。
  
  【例三】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饮清露”写蝉的清洁无染,“流响”写蝉的才能突出;栖“疏桐”而“居高”写蝉的高卓脱俗;“非是藉秋风”写蝉的独立精神。“蝉”是这首诗的直接形象,是明写,实为写人,通过拟人化手法,描绘了品格高洁,孤傲独立,才华出众,不仰仗权势地位的人物形象。
  还有是将人物描写与景物等结合起来,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结合。阅读时,要将景物等与人物联系起来加以理解、想象和分析,然后得出整体印象。
  二、意象
  诗歌形象,除了人物形象之外,还有意象,也称景象、景物特点。相对而言,意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山川草木、鱼虫鸟兽等自然之物特点的显露,人如果作为画面一部分,也是景物。鉴赏诗歌景物特点,要注意由景物本身特点着眼,从声音、形状、色彩、动态等不同角度的描写方面加以赏析。
  
  【例四】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断竹声。
  第一句通过触觉写雪的寒冷,第二句通过视觉写雪的明亮,第三、四句通过听觉写雪的厚重和下雪时间的长久。《夜雪》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同一景物,这首诗则从多个角度描写了多种景物的声、色、形等。其中的人物也是景物的一部分。再如杜牧《山行》中“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亦是如此,这首诗中的人,是“人文景观”,山水等是“自然景观”。可以认为人是主体,自然之景是背景。
  更值得注意的是,冷色未必是萧瑟哀凉之景,暖色未必是昂扬勃发之象;哀景未必全用悲凉沉郁之词表现,乐景未必全用欢快轻盈之词形容。如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是低沉压抑的,“冷”是阴凉黯淡的,创设的是幽深,静谧而神秘的景象,正与诗人向往宁静、皈依佛门的淡泊心情(并非消沉)是一致的。
  赏析意象时,思维展开的基本顺序是:拈出景物(名词)→抓住景物特征(动词、形容词等)→品味景物趣味。其中最重要的是品味,品味时,要准确地把握词句(特征性词语)的意思(有时是多义性的、多侧面的),要想象其色彩意义(具体情境),既能对某种景物单独领悟,又能将多种景物整合领悟,做到前后勾联。如王维《山居秋暝》分别写了山、雨、月、松、泉、石、竹、莲等自然景物和人,特征性词句有“空(山)”、“新(雨)”、“明(月)”等。单独赏析,“月”突出其色明光亮,整合起来看,新雨之后,月照绿松,映山石,随水流淌跳跃,可知其清晶剔透,遍洒清辉。松树含水闪闪发光,绿影婆娑,月照其间有明有暗,光影斑驳……这是前后勾联得出的印象。将所有景物整合起来则色彩感、光亮感、动态感等等更强。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璀璨夺目的明珠,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客观性的“解读”,即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围绕“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技巧)、“为什么这样写”(效果)三个问题拓展与掘进,进行联想想象,并加以提炼概括,使抽象的具体化,使简约的丰富化,使隐含的明晰化,使得作品的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情境。品味体悟的过程中,可以掺进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受,但仍然是对作品已有的东西的“诠释”与“再现”,是在作品的基础上的发挥,因此,是客观性的。二是主观性的“评价”,主要是在“解读”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辩证的优劣分析与评判。目前的教学与考试,比较侧重于前者。
  诗歌鉴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内化”,即对作品加以揣读品味,使之在脑海“浸泡”,“泡开”,使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特点充分舒展显现,用心感悟,酝酿出具体、确切、明晰的感受。然后是“外显”,即通过口头或笔头的形式加以表述,既能分点分类又能整体整合,有条有理、语言规范地将“内化”的结果表现出来。概括起来说,即是理解→品味→表述三个顺次环节。
  诗歌鉴赏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一、必要的诗歌知识,如景与情的关系,感情的单一性与多样性、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等。其二,合理的思维方法,既指思维步骤,又指赏析方法,如赏析景物特点,步骤是:先找到景物(名词),再抓景物特征(形容词、动词等),然后深入品味;方法有:词义解读法(词典意义),色彩分析法(声音、动作、形状等色彩意义),情境想象法等。其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既要有对“愁”的积淀与体验,又有对江水特点的积淀与体验,通过联想与想象将两者联系起来,使“愁”具体化、明确化、丰富化、生活化。其四,较强的审题能力,中学生面对的主要是测试型的指定鉴赏题目,要能明确问题的目标(如赏析“意境”)、范围(如某一句诗)、要求(如“举例”、“从两个方面说”),其五,必要的表述技巧,如准确运用术语,先简要分析后简要概括。
  诗歌鉴赏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内容,包括诗歌表现的事件、活动、人物形象、景物特色、思想感情和哲理等。二是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诗歌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角度、语言风格等。当然,内容和形式两者紧密相关,理解鉴赏时可能有所侧重,但不能绝然分割。
  下面举例谈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一、人物形象
  主要从呈现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方面来鉴赏。
  一种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容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表现,主要是直接描写。阅读时,要能抓住这些描写,来分析、想象,然后整合,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完整印象。
  
  【例一】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第一句交代了事件和环境。第二句可以看作动作描写,一杯复一杯,可见酒量之大,酒兴之浓,喝酒动作之爽利,喝酒时间之长,喝酒气氛之浓。三、四句可以看作语言描写,“我醉欲眠”直言不讳,观其坦率,“卿且去”可见其随和而不拘于礼,“抱琴来”则见其并非一般的酒肉之徒,而是有高雅之趣的人。结合题目的“幽”字则可知其饮酒求醉的心理是郁郁不得志而退隐山林,借酒浇愁。综合起来看,“我”是一个豪爽而高雅,洒脱而不拘礼节,嗜酒而有些借酒避世消愁的形象。
  一种是完全借助景物、活动(事件)来表现人物,属于间接描写,运用衬托等表现方法。阅读时,要能弄清楚每句与人物的关系,分析各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人物的,然后加以整合。
  
  【例二】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门,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中完全没有对征战之怨进行直接的描写,没有写人物的言行举止,而是通过时间重复与推移、空间的转换、景物的渲染、器具的呈现等,表现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复杂的“怨”情:“岁岁”“朝朝”写年年征战,朝朝奔驰;“金河”、“玉关”、“黄河”、“黑山”写东西南北征战范围广阔,遭遇险关恶水环境艰险;……一怨征战时间之长,二怨征战频率之高,三怨征战范围之大,四怨征战环境之险,五怨征战生活之单调,六怨征战伤亡之惨重。
  一种是通过诗中形象来指代所要表现的人物,即直接描绘的形象在诗内,而所要表现的形象在诗外,常常是一种代言体,用的是比喻、双关、代指、类比等手法。阅读时要先分析诗中直接描绘的形象,再将这一形象与所指代的形象联系起来,将“相似点”转换为所要表现的形象的特点。
  
  【例三】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饮清露”写蝉的清洁无染,“流响”写蝉的才能突出;栖“疏桐”而“居高”写蝉的高卓脱俗;“非是藉秋风”写蝉的独立精神。“蝉”是这首诗的直接形象,是明写,实为写人,通过拟人化手法,描绘了品格高洁,孤傲独立,才华出众,不仰仗权势地位的人物形象。
  还有是将人物描写与景物等结合起来,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结合。阅读时,要将景物等与人物联系起来加以理解、想象和分析,然后得出整体印象。
  二、意象
  诗歌形象,除了人物形象之外,还有意象,也称景象、景物特点。相对而言,意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山川草木、鱼虫鸟兽等自然之物特点的显露,人如果作为画面一部分,也是景物。鉴赏诗歌景物特点,要注意由景物本身特点着眼,从声音、形状、色彩、动态等不同角度的描写方面加以赏析。
  
  【例四】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断竹声。
  第一句通过触觉写雪的寒冷,第二句通过视觉写雪的明亮,第三、四句通过听觉写雪的厚重和下雪时间的长久。《夜雪》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同一景物,这首诗则从多个角度描写了多种景物的声、色、形等。其中的人物也是景物的一部分。再如杜牧《山行》中“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亦是如此,这首诗中的人,是“人文景观”,山水等是“自然景观”。可以认为人是主体,自然之景是背景。
  更值得注意的是,冷色未必是萧瑟哀凉之景,暖色未必是昂扬勃发之象;哀景未必全用悲凉沉郁之词表现,乐景未必全用欢快轻盈之词形容。如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是低沉压抑的,“冷”是阴凉黯淡的,创设的是幽深,静谧而神秘的景象,正与诗人向往宁静、皈依佛门的淡泊心情(并非消沉)是一致的。
  赏析意象时,思维展开的基本顺序是:拈出景物(名词)→抓住景物特征(动词、形容词等)→品味景物趣味。其中最重要的是品味,品味时,要准确地把握词句(特征性词语)的意思(有时是多义性的、多侧面的),要想象其色彩意义(具体情境),既能对某种景物单独领悟,又能将多种景物整合领悟,做到前后勾联。如王维《山居秋暝》分别写了山、雨、月、松、泉、石、竹、莲等自然景物和人,特征性词句有“空(山)”、“新(雨)”、“明(月)”等。单独赏析,“月”突出其色明光亮,整合起来看,新雨之后,月照绿松,映山石,随水流淌跳跃,可知其清晶剔透,遍洒清辉。松树含水闪闪发光,绿影婆娑,月照其间有明有暗,光影斑驳……这是前后勾联得出的印象。将所有景物整合起来则色彩感、光亮感、动态感等等更强。

谈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