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阅卷结束之后,各大报刊纷纷刊载一篇篇满分作文。这些满分作文,标题新颖、形式创新、用词独特、构思新巧、立意深刻、情感丰富,对人的第一视觉具有极强冲击力。
阅读这些满分作文,常使人为之惊叹,但是读多了,也不免生出一些似曾相识之感,或者总让人感到有某些不足或疑惑,从整体看,这类作文的风格惊人地相似,相似得就像是出自同一种类型,它们中多数文章的用词华丽而单调,缺少张力,语句花俏显目,情感普遍张扬,往往外显有余而深藏内敛不足,难道这些作文就是几百万篇作文的代表作?而几百万作文的代表作的风格竟是这般接近?为什么我们难以读到那些清新自然和素朴的生活化文章?这是阅卷的过错还是当前中学实际写作的具体体现?
从审美角度来看,文章应是多姿多彩的。纵观古今中外经典,有的精雕细琢,有的清新自然;有的花团锦簇,有的质朴无华;有的凝练含蓄,有的浅易直白;有的想像夸大,有的平实铺写。既有雨果式的急风骤雨,也有海明威式深沉的冰山,或者是汪曾祺的凝重与厚实,孙犁的简洁与素朴。
笔者有幸参加过高考评卷工作,目睹了作文评卷的全过程。从阅卷的整个流程来看,时间紧、速度快,操作性强,在这种情景下,阅卷者为了争速度一般也不会停下手头的活来仔细品味文章内在的韵味。因此,那些形式创新并用不俗语句包装起来的习作则更易触动改卷者的第一感觉,并捞得好分数。而那些叙写简单、语句不经修饰,但意蕴丰厚、内涵别致的生活化叙事文,就不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而当前中学生阅读和写作实践深受浮躁文化的影响则应是最深层的原因。2005年初,在上海,各路专家对新概念作文把脉会诊时,对当下青春文学写作中过分夸大苦难,“为赋新诗强说愁”,一味追求“痞风”现象也表示担忧。北大教授曹文轩说:“现在的小孩写乐西秋意太浓。一个初入人世的少年一写东西就满文苍凉,很孤独、很颓废、很绝望、很仇恨。可能是受了成人文学的影响,一种‘怨毒’的氛围正弥散在少年写作当中”。尚未走上文坛就占据了市场的“80后”写手们,则被勾勒出这样一幅整体“画像”,千篇一律的“个人化”,如出一辙般的“眼界高”,每个人的眼睛都只向上看,推崇物质,自我精英化,对弱势群体缺乏真正的关怀与理解,对社会的看法畸形的片面。显然,当前这种浮躁文化的流行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致使许多学生写作一味追求形式和内容上创新,情感表述外化而显露,但往往脱离现实。有的中学生还把这种追求当成一种时尚。因此,高考作文也自然出现了大量的有这方面特点的文章。另外,这类作文,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可其华丽的包装却又容易融入当前文化主流氛围,易影响周围的环境,包括我们的评卷老师。
满分作文对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往往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每年高考结束之后,满分作文就纷纷进入中学课堂,成为高中学生竞相阅读和模仿的范文。让同一风格类型的作文成为范文,其负面影响自然不可低估:一味求新,使正当的叙事写人和客观的议论说明变得浮夸失真,有人早已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有话不好好说”。整个中学作文现状进入失语状态也决不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话。
客观现实呼唤的是多元文化的存在,阅卷者如果多一份审美的视角来筛选考生习作,多关注那些低调风格的作文,从而让更多的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文得到高分,对考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对中学教学实践和中学生的写作则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