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12期 ID: 355607

[ 朱武英 文选 ]   

应用原形阅读理论,打造教学设计的“给力点”

◇ 朱武英

  “原形阅读理论”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忠宪先生所提出的以“原形阅读”与“超原形阅读”概念为主要标志的系统化的阅读学观点。它涉及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设计角度”和“设计点”,为优化阅读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指导。
  当我们用原形阅读理论来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时,最终可以使中学课程中的众多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于语感层面的原形阅读思维和思辨层面的超原形阅读思维。具体而言,顺从课文文思流动的阅读思维状态,被称为“原形阅读”,与语感层面的阅读教学目标关系密切;而凭借相关知识与经验对课文的局部或方面作思考的阅读思维状态,则称为“超原形阅读”,与思辨层面的阅读教学目标关系密切。以这样的阅读学观点来研究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可以得到许多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新认识。
  本文拟就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原形阅读理论,寻找课堂教学设计的“给力”点,从而营造科学高效的优质课堂,做一点探索。
  一、原形阅读:把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作为教学设计“给力点”,提高学生语感素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在青少年智能应当包括的七种能力中,“语言能力:对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应列为第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而长期的任务。“原形阅读理论”强调“在一堂堂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者、执教者心中要明了:语感培养是贯穿于全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的”。①
  原形阅读理论明确提出:学生的书面语感主要不是靠教师讲解课文获得的,学生的书面语感主要来自学生直接读课文、反复读课文乃至背诵课文的阅读实践活动。②所以,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读”课文,并精心选择辅助读物,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比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既要反复朗读课文,又要及时补充与《春》相关的散文名篇要求学生去读,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味散文语言的敏感度。
  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常常感到文字生疏、缺乏语感,甚至停顿、断句都有困难,我以为这种情况很正常,教师大可不必操之过急。要学好文言文,首要的方法就是加强诵读。《新课标》要求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③,而“读”正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以虫治虫》一课的教学中,我将目标定为:通过对比,在反复阅读中体会沈括文字的简练、准确与生动。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学生初读课文,按照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提取文本的关键信息,对文章有大概的了解。接着,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将提取的关键信息文字分组并与沈括原文作比较阅读。
  A组: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为秋田之害。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方”字传达了灾情来得急,来得严重,子方虫的危害极大。
  B组:有一虫生,遇子方虫,则以钳钳之,子方虫为两段。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学生比较“钳”与“搏”动词的微小差别,品味“蔽”“悉”字的妙用,感受到了子方虫天敌的形状、数量及勇猛。句中一些过去学过的词语,如“蔽”“搏”“悉”等,包括虚词“以”的用法,不需教师面面俱到“落实”,学生皆可通过语境诵读自行掌握。
  C组:旬日子方尽,岁以穰。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在这组句子的比较性诵读中,学生自觉感受到了“大穰”中藏着的丰收喜悦。
  实践证明,原形阅读理论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书面语感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是自身语感有待培养的学习主体,在顺畅阅读(朗读、默读、听读)课文的过程中,课文的语言文字信息被吸收、整合进学生的语言文字认知结构,学生自身的语感图式发生了顺应课文的改变,于是学生对课文类型的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会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教师坚持把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作为教学设计的“给力点”,学生就能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涵养自己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二、超原形阅读:把引领学生深入认识课文作为教学设计的“给力点”,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④,明确把培养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超原形阅读恰恰就是阅读者依托个体具有的课文外知识参照系对课文深入理解,品出课文某些局部、某些方面美在哪里、妙在何处,从而对所读课文获得美妙的体验。
  笔者有幸聆听过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执教《我们家的男子汉》与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执教《金岳霖先生》。前者以“从各部分内容中选择人物的语言替换文章的小标题”作为课堂设计的“给力点”。小标题的正确选择代表着学生对课文各层内容要点的深入认识,这种认识由学生的阅读引发,通过学生的思考生成,并互相激活,课堂中充满了活跃的学习资源。而在《金岳霖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肖培东老师则以“安静语文”为“给力点”,用恰当的提问引领学生安静从容地沉下心来品味、思考课文,“从文字表面读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④,使学生感受到了“宁静以致远”的研读趣味。这两种阅读设计都紧紧抓住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局部的超原形阅读关键。
  我曾执教张岱《湖心亭看雪》一课,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围绕全文的文眼——“痴”字,设计了两组问题:
  1.舟子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舟子眼中的相公及湖心亭看雪所遇之人“痴”在何处?
  2.让“痴相公”为之“痴迷”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
  前一问题侧重引导学生认识张岱与舟子不同的情感价值观,后一问题侧重引导学生领会文中白描手法的妙趣,都是属于引领学生深入认识课文的教学设计。原形阅读理论认为,“对学生因不了解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经历而形成的难点,教师要精要巧妙地为学生补充相关知识”。张岱为何写作此文?仅仅只是表现湖心亭看雪对西湖夜雪的痴迷心情吗?通过补充有关张岱生平及《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的相关资料,我引导学生读出了张岱对于故国更深的痴情。   “原形阅读理论”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忠宪先生所提出的以“原形阅读”与“超原形阅读”概念为主要标志的系统化的阅读学观点。它涉及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设计角度”和“设计点”,为优化阅读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指导。
  当我们用原形阅读理论来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时,最终可以使中学课程中的众多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于语感层面的原形阅读思维和思辨层面的超原形阅读思维。具体而言,顺从课文文思流动的阅读思维状态,被称为“原形阅读”,与语感层面的阅读教学目标关系密切;而凭借相关知识与经验对课文的局部或方面作思考的阅读思维状态,则称为“超原形阅读”,与思辨层面的阅读教学目标关系密切。以这样的阅读学观点来研究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可以得到许多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新认识。
  本文拟就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原形阅读理论,寻找课堂教学设计的“给力”点,从而营造科学高效的优质课堂,做一点探索。
  一、原形阅读:把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作为教学设计“给力点”,提高学生语感素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在青少年智能应当包括的七种能力中,“语言能力:对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应列为第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而长期的任务。“原形阅读理论”强调“在一堂堂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者、执教者心中要明了:语感培养是贯穿于全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的”。①
  原形阅读理论明确提出:学生的书面语感主要不是靠教师讲解课文获得的,学生的书面语感主要来自学生直接读课文、反复读课文乃至背诵课文的阅读实践活动。②所以,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读”课文,并精心选择辅助读物,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比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既要反复朗读课文,又要及时补充与《春》相关的散文名篇要求学生去读,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味散文语言的敏感度。
  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常常感到文字生疏、缺乏语感,甚至停顿、断句都有困难,我以为这种情况很正常,教师大可不必操之过急。要学好文言文,首要的方法就是加强诵读。《新课标》要求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③,而“读”正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以虫治虫》一课的教学中,我将目标定为:通过对比,在反复阅读中体会沈括文字的简练、准确与生动。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学生初读课文,按照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提取文本的关键信息,对文章有大概的了解。接着,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将提取的关键信息文字分组并与沈括原文作比较阅读。
  A组: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为秋田之害。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方”字传达了灾情来得急,来得严重,子方虫的危害极大。
  B组:有一虫生,遇子方虫,则以钳钳之,子方虫为两段。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学生比较“钳”与“搏”动词的微小差别,品味“蔽”“悉”字的妙用,感受到了子方虫天敌的形状、数量及勇猛。句中一些过去学过的词语,如“蔽”“搏”“悉”等,包括虚词“以”的用法,不需教师面面俱到“落实”,学生皆可通过语境诵读自行掌握。
  C组:旬日子方尽,岁以穰。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在这组句子的比较性诵读中,学生自觉感受到了“大穰”中藏着的丰收喜悦。
  实践证明,原形阅读理论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书面语感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是自身语感有待培养的学习主体,在顺畅阅读(朗读、默读、听读)课文的过程中,课文的语言文字信息被吸收、整合进学生的语言文字认知结构,学生自身的语感图式发生了顺应课文的改变,于是学生对课文类型的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会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教师坚持把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作为教学设计的“给力点”,学生就能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涵养自己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二、超原形阅读:把引领学生深入认识课文作为教学设计的“给力点”,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④,明确把培养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超原形阅读恰恰就是阅读者依托个体具有的课文外知识参照系对课文深入理解,品出课文某些局部、某些方面美在哪里、妙在何处,从而对所读课文获得美妙的体验。
  笔者有幸聆听过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执教《我们家的男子汉》与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执教《金岳霖先生》。前者以“从各部分内容中选择人物的语言替换文章的小标题”作为课堂设计的“给力点”。小标题的正确选择代表着学生对课文各层内容要点的深入认识,这种认识由学生的阅读引发,通过学生的思考生成,并互相激活,课堂中充满了活跃的学习资源。而在《金岳霖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肖培东老师则以“安静语文”为“给力点”,用恰当的提问引领学生安静从容地沉下心来品味、思考课文,“从文字表面读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④,使学生感受到了“宁静以致远”的研读趣味。这两种阅读设计都紧紧抓住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局部的超原形阅读关键。
  我曾执教张岱《湖心亭看雪》一课,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围绕全文的文眼——“痴”字,设计了两组问题:
  1.舟子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舟子眼中的相公及湖心亭看雪所遇之人“痴”在何处?
  2.让“痴相公”为之“痴迷”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
  前一问题侧重引导学生认识张岱与舟子不同的情感价值观,后一问题侧重引导学生领会文中白描手法的妙趣,都是属于引领学生深入认识课文的教学设计。原形阅读理论认为,“对学生因不了解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经历而形成的难点,教师要精要巧妙地为学生补充相关知识”。张岱为何写作此文?仅仅只是表现湖心亭看雪对西湖夜雪的痴迷心情吗?通过补充有关张岱生平及《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的相关资料,我引导学生读出了张岱对于故国更深的痴情。

应用原形阅读理论,打造教学设计的“给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