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12期 ID: 355626

[ 张玫 文选 ]   

用激情点燃智慧的火花

◇ 张玫

  我曾经有幸地参加了一次主题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的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是观摩来自各区的优秀老师的同题授课。四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课——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姓杨的女教师的课。
  杨老师用甜美的语调轻敲学生的耳鼓,用火一般的热情陶冶学生的心灵。她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板块衔接自然,如行云流水让人耳目一新,学生更是激情四射,讲台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赞美之余不禁细想,四位老师同执一课,教学设计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如果只从教学设计上来说,杨老师的课并不算出类拔萃,其他三位老师的课也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打磨,也有很多的亮点,可为什么只有杨老师的课能够引人注目呢?回想这四节课,发现杨老师身上具有着一种吸引人的东西——激情。杨老师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了在场所有的学生,吸引了在场所有的老师。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怎样才能拥有激情呢?
  第一,激情来自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师要想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本身的文化素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激情需有厚重的积淀作保障,厚积而薄发。激情不是热闹,不是欢笑,它是师生间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交流。一个腹中空空的语文老师即使在课堂上声嘶力竭,但终不能把内容融会贯通,终不能用自己的内在底蕴吸引学生的目光。一个孤陋寡闻的语文老师,只会机械地照搬教材,像一个传真机一样把书本上的、教参上的内容复制给学生,连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都没有,更不用说对学生思维的激发。没有思想涌动的课堂怎会充满激情呢?特别是在强调教师要少讲的今天,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价值,都要能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多读书,读各类书,让自己拥有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用自己的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人格,铸造学生的灵魂。教师只有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库存,方可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声情并茂,方可在语文课堂上像磁铁一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第二,激情来自于教师的自信
  教师的自信可以营造激情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师从跨进教室的那一刻起,他的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并为此节课确定情感基调。有的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新颖的教学设计,但是一站到讲台上就显得有气无力,显得过于谨慎小心,所以整堂课变得平淡如水。激情是教师一种激越的心理情态,只有心情激越,充满自信,才会有激情的自然流露。如果老师没有热情,怎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如果老师没有自信,怎能煽动学生的情绪?充分的备课方能张显在课堂上的自信,老师的紧张、担心应该放在备课时,为了让教学设计力求精致、力求完备,老师需要查找资料、考虑全面,而在课堂上就应该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的全部激情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站在课堂上的老师应该摒弃所有的杂念、所有的万一,对自己的实力充满自信,对自己的课堂充满自信,对自己的学生充满自信,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用自己的自信、激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第三,激情来自于师生课堂的情感交汇
  语文是最具情感、最具灵性的,因此语文课堂也应该洋溢着生机,充满着激情。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舞台,是老师激情燃烧,学生智慧迸发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怀揣着关爱学生的火热之心,引领学生走进作品中或显现或蕴涵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严肃而有深度的问题;指引学生在思想者和践行者们那一篇篇充满睿智的文章和一部部感人肺腑的作品中去感悟社会与人生,点燃情感的火把,激活智慧的种子。
  语文课堂应该呈现出生命的流动,情感的交流。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带领着学生在老师的情感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课堂的情感中点燃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赞赏学生的发现,宽容学生的越轨,在对话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师生在情感交流中必会让激情充满语文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智慧灵感来自激情,思维张力源于激情。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充满生命激情的老师,必将激发学生的激情,必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用激情点燃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