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12期 ID: 355628

  

语文积累与发展课堂教学例谈

◇ 程良焱 杨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语文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在“课程目标”部分,开篇就说道:“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接着就排列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的目标。这五个目标得以实现,学生的语文学习就可获得良好的发展。其中的“积累”目标,是从传统语文教学继承过来的,是广大师生公认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重要目的。《课程标准》把它放在首位,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前提性。然而,在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语文积累实现学生的语文发展,倒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探讨的问题。前不久,武汉二中特级教师杨雯依据“形成积累——运用积累——发展积累”的语文课堂教学“积累——发展”模式,展示了一节研究课。课文是冯友兰的哲学随笔《人生的境界》,时间为一课时。
  我们先看教学过程和部分实录。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把握主旨。
  2.引导学生调动生活和阅读积累解读文本,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
  调动阅读积累,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丰富并深化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积累,导入课文。
  通过回顾王国维“为学的三种境界”,导入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二、简介作者。
  三、初读感知。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思路及主旨。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2.用文章原文或自己的话说说这几种境界的内涵。
  3.文章还提到哲学的任务,在哪些自然段中讲到哲学的任务?说一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4.哲学的任务和人生的境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学生边读边在文中圈画相关语句,注重阅读方法。)
  (二)学生阅读后,先相互讨论,再全班交流,把握文章内容及主旨。
  1.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追问:“觉解”是什么?明确:“觉解”就是觉悟和了解,指做事的目的和动机。)它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2.自然境界:顺着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做事,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心中有宇宙的整体,为宇宙的利益做事,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与宇宙同一。
  (提示:学生诵读、理解有关四种境界的文字。)
  3.在文章第一段和第八段提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4.本文旨在从人生的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点评】以上环节主要体现了“形成积累”。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是“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思路及主旨”,但主要在于了解人生的“四种境界”:概念、含义。虽然学生现在还不一定能具体理解它,但可以把这些观念作为一种知识,先熟悉,形成初步印象。这即是积累的初始状态。
  四、再读理解。调动积累,解读、例证、辨析四种境界。
  (一)教师引导举例,让学生找出与四种境界对应的生活现象或实例。
  师:渴了喝水,饿了吃饭,是自然境界。江苏卫视的相亲档节目《非诚勿拢》中马诺上电视为出名,找伴侣为富贵,这是功利境界。同学们,你们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这几种境界相对应的具体实例吗?
  学生交流示例:
  1.西北高原放羊娃的故事;(自然境界)
  2.长江大学救人的大学生,(道德境界)要钱才打捞尸体的旁观者;(功利境界)
  3.梭罗,由著书立说扬名四方到退守瓦尔登湖感悟天地万象(从功利境界上升到天地境界),有争论;(教师提示学生再作深入阅读)
  4.比尔·盖茨、巴菲特的道德境界;
  5.王争艳、吴天祥的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有争论;(教师引导关注当事人的认识和动机)
  6.拿钱才办事的贪官们的功利境界。
  (二)教师与学生互动:喝水的四种境界,进一步强调“觉解”。
  1.口渴了喝水;(自然境界)
  2.为了健康,喝矿泉水;(功利境界)
  3.喝矿泉水只喝农夫山泉,因为每喝一瓶有一分钱捐助希望工程;(道德境界)
  4.意识到了人和水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喝水是维系生命,也是顺应自然,人与自然要融为一体,相依为命。(天地境界)
  (三)进一步引导辨析。
  1.刘邦、项羽哪一个境界更高——两人都是为了称王,觉解相同,都属于功利境界。
  2.一个人的境界高低与他所做的事情以及结果有无必然联系——没有。一个人的境界高低由觉解程度来决定(文本观点)。
  【认识提升】提高觉解,升华境界。正如有则广告所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可以走多远。”
  【方法提升】哲学随笔难懂,今天我们运用什么方法让它易懂并且有趣味?——联系生活现实,联系已经掌握的知识,调动自己的积累。
  【点评】以上环节体现了“运用积累”。这个教学环节围绕“四种境界”展开:解读、例证、辨析,其实质就是联系具体实例,理解抽象哲学概念。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有一个基本原则,或者说方法,叫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这个“具体化”的途径当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上环节的特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和阅读积累,用亲历的和收集的实例来阐释文本概念,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具体理解了文本,又让积累变得鲜活。
  五、三读探究。解读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评析纯主观动机道德价值观,了解文章写法。(略)
  六、拓展创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语文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在“课程目标”部分,开篇就说道:“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接着就排列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的目标。这五个目标得以实现,学生的语文学习就可获得良好的发展。其中的“积累”目标,是从传统语文教学继承过来的,是广大师生公认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重要目的。《课程标准》把它放在首位,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前提性。然而,在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语文积累实现学生的语文发展,倒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探讨的问题。前不久,武汉二中特级教师杨雯依据“形成积累——运用积累——发展积累”的语文课堂教学“积累——发展”模式,展示了一节研究课。课文是冯友兰的哲学随笔《人生的境界》,时间为一课时。
  我们先看教学过程和部分实录。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把握主旨。
  2.引导学生调动生活和阅读积累解读文本,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
  调动阅读积累,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丰富并深化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积累,导入课文。
  通过回顾王国维“为学的三种境界”,导入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二、简介作者。
  三、初读感知。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思路及主旨。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2.用文章原文或自己的话说说这几种境界的内涵。
  3.文章还提到哲学的任务,在哪些自然段中讲到哲学的任务?说一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4.哲学的任务和人生的境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学生边读边在文中圈画相关语句,注重阅读方法。)
  (二)学生阅读后,先相互讨论,再全班交流,把握文章内容及主旨。
  1.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追问:“觉解”是什么?明确:“觉解”就是觉悟和了解,指做事的目的和动机。)它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2.自然境界:顺着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做事,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心中有宇宙的整体,为宇宙的利益做事,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与宇宙同一。
  (提示:学生诵读、理解有关四种境界的文字。)
  3.在文章第一段和第八段提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4.本文旨在从人生的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点评】以上环节主要体现了“形成积累”。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是“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思路及主旨”,但主要在于了解人生的“四种境界”:概念、含义。虽然学生现在还不一定能具体理解它,但可以把这些观念作为一种知识,先熟悉,形成初步印象。这即是积累的初始状态。
  四、再读理解。调动积累,解读、例证、辨析四种境界。
  (一)教师引导举例,让学生找出与四种境界对应的生活现象或实例。
  师:渴了喝水,饿了吃饭,是自然境界。江苏卫视的相亲档节目《非诚勿拢》中马诺上电视为出名,找伴侣为富贵,这是功利境界。同学们,你们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这几种境界相对应的具体实例吗?
  学生交流示例:
  1.西北高原放羊娃的故事;(自然境界)
  2.长江大学救人的大学生,(道德境界)要钱才打捞尸体的旁观者;(功利境界)
  3.梭罗,由著书立说扬名四方到退守瓦尔登湖感悟天地万象(从功利境界上升到天地境界),有争论;(教师提示学生再作深入阅读)
  4.比尔·盖茨、巴菲特的道德境界;
  5.王争艳、吴天祥的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有争论;(教师引导关注当事人的认识和动机)
  6.拿钱才办事的贪官们的功利境界。
  (二)教师与学生互动:喝水的四种境界,进一步强调“觉解”。
  1.口渴了喝水;(自然境界)
  2.为了健康,喝矿泉水;(功利境界)
  3.喝矿泉水只喝农夫山泉,因为每喝一瓶有一分钱捐助希望工程;(道德境界)
  4.意识到了人和水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喝水是维系生命,也是顺应自然,人与自然要融为一体,相依为命。(天地境界)
  (三)进一步引导辨析。
  1.刘邦、项羽哪一个境界更高——两人都是为了称王,觉解相同,都属于功利境界。
  2.一个人的境界高低与他所做的事情以及结果有无必然联系——没有。一个人的境界高低由觉解程度来决定(文本观点)。
  【认识提升】提高觉解,升华境界。正如有则广告所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可以走多远。”
  【方法提升】哲学随笔难懂,今天我们运用什么方法让它易懂并且有趣味?——联系生活现实,联系已经掌握的知识,调动自己的积累。
  【点评】以上环节体现了“运用积累”。这个教学环节围绕“四种境界”展开:解读、例证、辨析,其实质就是联系具体实例,理解抽象哲学概念。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有一个基本原则,或者说方法,叫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这个“具体化”的途径当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上环节的特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和阅读积累,用亲历的和收集的实例来阐释文本概念,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具体理解了文本,又让积累变得鲜活。
  五、三读探究。解读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评析纯主观动机道德价值观,了解文章写法。(略)
  六、拓展创造。

语文积累与发展课堂教学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