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升格又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近来,关于作文升格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四期的《2012年高考议论文“发展等级”穿越三法》、《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六期的《作文升格课怎么教》、《中学语文》2012年第十一期的《交给学生作文升格的钥匙》等等,介绍了若干升格的方法和技巧。品读之余,深感有进一步补充的必要。笔者认为,那些在“基础等级”徘徊的作文,缺少的不是技巧,而是写出好作文的能力。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些表述为我们的作文升格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发展学生能力。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了,自然可以写出满意的作文。
一、升格观察能力,学会定格细节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过,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段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的作用是使客观事物的特征形象再现出来,使读者得到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细节描写有助于推动作品情节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它还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同时对于烘托人物心情具有重要的作用。不难看出,在记叙文中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艺术。细节决定着作品的信度和深度。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自己乘坐公交车情况:
公交车刚经过一个站台,上了许多乘客。一位老奶奶刚要坐到一个空位上,却被一个年青人抢占了位置。
很明显,这样的作文流于空洞的叙述,属于“流水帐”,由于缺少细节,显得不生动,不形象。我让他乘坐公交车时多观察,多思考,在作文升格指导后,他这样写:
“现在是人流高峰,请乘客注意安全,不要拥挤……”公交车刚停靠一站台,“哗啦”一下挤上了许多乘客。乘客们纷纷涌向空座位。一位老奶奶刚颤巍巍地移到靠窗户的一个空位旁,一位染着黄发、嘴里叼着香烟的年轻人,“腾”的一声抢先坐了下来,翘起了二郎腿,得意地向老奶奶瞟了一眼。老奶奶无奈地站在他旁边,抓着扶手,瘦瘦的身子在车内摇晃不停。
由于观察仔细,作者细化了抢座位的过程,突出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将“老奶奶”和“年轻人”的对比加以定格,收到了很好的鞭挞效果。
二、升格想象能力,学会构思情节
记叙文写作的核心环节是构思好情节,写出故事味。古人云“文以曲为工”,这实际上是对记叙文情节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表现情节的张力,写出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情节。要使文章曲折多变,首先要充分地感悟生活。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并且充满着矛盾。只有认识了生活,掌握事物矛盾的规律,并且分析客观事物内部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才能使波澜起伏具有内在的基础。其次,在布局上要注意情节的合理安排。如伏笔的运用,悬念的设置,高潮的布置,以及高潮之前的准备与铺垫,都应有一个全盘的打算。这样,文章才能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
在表现情节的张力方面,悬念法最为实用。“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这是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的经典诠释。如果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如一位学生的作文《老师摸了我的头》开头一段是这样写的:
开学了,听说我们班又换了新“老板”。一进教室,果然看见一个戴眼镜的“家伙”。瞧他那笑里藏刀的样子,一定是校长派来的“一级杀手”。哼,不管你是哪路神仙,我准叫你“哭比笑好”,反正我是公认的“调皮大王”,“死猪不怕开水烫”,还怕你不成!
这个开头,一下就抓住了读者,原因何在呢?就是设置了悬念:“我”是“调皮大王”,新“老板”又是“笑里藏刀”的“一级杀手”,双方摆开了对仗的架式。新老师新官上任三把火,必然要治理班级,必然要管“我”,而“我”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不怕老师,这就让人担心,令人关注,使人不得不急着读下去,都想知道师生二人会发生些什么事件呢?发生了怎样的争斗呢?结果怎样呢?这些问题一构成悬念,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三、升格表达能力,学会妙用修辞
语言是作文的脸。2010年9月的《疯狂作文》这样说:“高考阅卷,老师主要依赖语感,一读就能迅速咂摸出文章的等级。优秀作文的语言会让阅卷老师感觉到生命的律动,给人以灵动、清新之感。语言老到,精华尽现。考场作文语言有情味,就有了亮点,自会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情大悦,高分连连。”《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在写作的“发展等级”明确要求:“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要求在通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语言风采,提高语言表现力。”因此,“语言表达”在作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要想在语言表达方面制造“亮点”,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妙用修辞。妙用修辞分为独创、化用、引用三个层级。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己创造,以妙手偶得的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句式征服读者。那些优秀作文和高考满分作文,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这一点。如:
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青春是初春的一缕阳光,照耀着希望;青春是夏季的一瓣红荷,绽放着活力;青春是末秋的一丝桂香,飘逸着智慧;青春是残冬的一片雪花,飞舞着纯洁。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升格又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近来,关于作文升格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四期的《2012年高考议论文“发展等级”穿越三法》、《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六期的《作文升格课怎么教》、《中学语文》2012年第十一期的《交给学生作文升格的钥匙》等等,介绍了若干升格的方法和技巧。品读之余,深感有进一步补充的必要。笔者认为,那些在“基础等级”徘徊的作文,缺少的不是技巧,而是写出好作文的能力。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些表述为我们的作文升格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发展学生能力。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了,自然可以写出满意的作文。
一、升格观察能力,学会定格细节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过,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段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的作用是使客观事物的特征形象再现出来,使读者得到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细节描写有助于推动作品情节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它还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同时对于烘托人物心情具有重要的作用。不难看出,在记叙文中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艺术。细节决定着作品的信度和深度。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自己乘坐公交车情况:
公交车刚经过一个站台,上了许多乘客。一位老奶奶刚要坐到一个空位上,却被一个年青人抢占了位置。
很明显,这样的作文流于空洞的叙述,属于“流水帐”,由于缺少细节,显得不生动,不形象。我让他乘坐公交车时多观察,多思考,在作文升格指导后,他这样写:
“现在是人流高峰,请乘客注意安全,不要拥挤……”公交车刚停靠一站台,“哗啦”一下挤上了许多乘客。乘客们纷纷涌向空座位。一位老奶奶刚颤巍巍地移到靠窗户的一个空位旁,一位染着黄发、嘴里叼着香烟的年轻人,“腾”的一声抢先坐了下来,翘起了二郎腿,得意地向老奶奶瞟了一眼。老奶奶无奈地站在他旁边,抓着扶手,瘦瘦的身子在车内摇晃不停。
由于观察仔细,作者细化了抢座位的过程,突出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将“老奶奶”和“年轻人”的对比加以定格,收到了很好的鞭挞效果。
二、升格想象能力,学会构思情节
记叙文写作的核心环节是构思好情节,写出故事味。古人云“文以曲为工”,这实际上是对记叙文情节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表现情节的张力,写出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情节。要使文章曲折多变,首先要充分地感悟生活。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并且充满着矛盾。只有认识了生活,掌握事物矛盾的规律,并且分析客观事物内部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才能使波澜起伏具有内在的基础。其次,在布局上要注意情节的合理安排。如伏笔的运用,悬念的设置,高潮的布置,以及高潮之前的准备与铺垫,都应有一个全盘的打算。这样,文章才能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
在表现情节的张力方面,悬念法最为实用。“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这是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的经典诠释。如果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如一位学生的作文《老师摸了我的头》开头一段是这样写的:
开学了,听说我们班又换了新“老板”。一进教室,果然看见一个戴眼镜的“家伙”。瞧他那笑里藏刀的样子,一定是校长派来的“一级杀手”。哼,不管你是哪路神仙,我准叫你“哭比笑好”,反正我是公认的“调皮大王”,“死猪不怕开水烫”,还怕你不成!
这个开头,一下就抓住了读者,原因何在呢?就是设置了悬念:“我”是“调皮大王”,新“老板”又是“笑里藏刀”的“一级杀手”,双方摆开了对仗的架式。新老师新官上任三把火,必然要治理班级,必然要管“我”,而“我”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不怕老师,这就让人担心,令人关注,使人不得不急着读下去,都想知道师生二人会发生些什么事件呢?发生了怎样的争斗呢?结果怎样呢?这些问题一构成悬念,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三、升格表达能力,学会妙用修辞
语言是作文的脸。2010年9月的《疯狂作文》这样说:“高考阅卷,老师主要依赖语感,一读就能迅速咂摸出文章的等级。优秀作文的语言会让阅卷老师感觉到生命的律动,给人以灵动、清新之感。语言老到,精华尽现。考场作文语言有情味,就有了亮点,自会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情大悦,高分连连。”《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在写作的“发展等级”明确要求:“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要求在通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语言风采,提高语言表现力。”因此,“语言表达”在作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要想在语言表达方面制造“亮点”,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妙用修辞。妙用修辞分为独创、化用、引用三个层级。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己创造,以妙手偶得的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句式征服读者。那些优秀作文和高考满分作文,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这一点。如:
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青春是初春的一缕阳光,照耀着希望;青春是夏季的一瓣红荷,绽放着活力;青春是末秋的一丝桂香,飘逸着智慧;青春是残冬的一片雪花,飞舞着纯洁。